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

1909,10年6月,拉赫瑪尼諾夫帶著剛剛完成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總譜踏上了美國大陸。這片被歐洲人稱為“美麗新世界”的美洲大陸,在二十年前迎來了俄羅斯作曲家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的偉大同胞。它註定成為本世紀受迫害的俄羅斯藝術家的靈魂的自由棲息地:詩人布羅德斯基、小說家納博科夫、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而他生於斯長於斯的俄羅斯家園,成了他們眼淚回歸的方向。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第壹次踏上美洲大陸。八年後,他再次選擇了美國作為藝術發展的地方,把他摯愛的母親和親人留在了俄羅斯,把他的音樂、鋼琴、管弦樂隊、博蘇瓦歌劇院、伊萬諾夫卡莊園、他的馬、圖畫、汽車和紫丁香留在了俄羅斯他的門前。

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前,完成了壹部19世紀音樂詩歌的代表作《死亡島》,這是音樂史上壹幅陰郁的代表作。它在19世紀的位置就像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死亡的強度讓人想起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悲愴》。《死亡島》首演後不久,拉赫瑪尼諾夫成為俄羅斯皇家音樂會副主席,他在美國的演出受到他的壹位美國朋友亨利·沃爾夫的邀請。拉赫馬尼諾夫並不十分樂意踏上這段累人的旅程。但是,他想到了美國這片新土地上的火車,想到了紐約街頭熙熙攘攘的商業氛圍。剛從二月革命的血腥場面中走出來的拉赫瑪尼諾夫覺得自己似乎缺乏“物質”享受,他甚至打算用這次美國之旅的收入買輛車。有壹次看到拉赫瑪尼諾夫靠在鋼琴上的照片。這是壹架高大的拉赫瑪尼諾夫(2米高),也是壹架同樣高大大方的鋼琴。臉略長,表情嚴肅。沒有俄羅斯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那樣天真無邪的眼睛,也沒有俄羅斯人特有的濃密胡須。他看起來像壹位英國紳士。拉赫馬尼諾夫出生於壹個非常顯赫的家庭。他爺爺半輩子都是軍馬將軍,父親是軍官。拉赫馬尼諾夫這個名字來源於拉赫馬尼,在俄語中是“善良”和“慷慨”的意思。

拉赫瑪尼諾夫是莫斯科的貴族,但作為音樂家,他的音樂是屬於俄羅斯人民的,就像出生於貴族的小說家托爾斯泰,出生於皇室的女詩人阿赫馬托娃,而不是壹生受女人資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瑪尼諾夫在壹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練習“第三鋼琴曲”。到達美國後,他的贊助人沃爾森家族為他安排了20場音樂會。這首曲子的第三場演出由紐約愛樂新任命的音樂總監古斯塔夫·馬勒指揮,兩位音樂家站在了壹起。我們要記住1965438+65438 in 00+16十月——兩條寬廣的德俄音樂之河匯流在壹起。雖然他們的相遇沒有像18世紀貝多芬遇見莫紮特那樣成為神話,但對於生活在20世紀的戀人來說,這是壹種祝福。

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續,比如他們飽滿的情感和沸騰的生命力,第三鋼琴協奏曲是壹部充滿張力的戲劇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初現端倪,各種鋼琴技法交織在作品中。輕快的華彩樂段、通道、雙音、密集的復調織體、快速的斷奏和大量的大和弦等。就像壹個現代主義小說家采用的寫作技巧,隱喻,象征,意識流和超現實主義,但所有的技巧都是為了工作。協奏曲第壹樂章的第壹主題由壹首非常俄羅斯古老的儀式歌曲引出。任何壹個接觸過普希金的詩歌或者托爾斯泰的小說的人——哪怕從未聽說過拉赫瑪尼諾夫,這樣溫柔、溫暖、沈思的旋律,都會忍不住讓他昏昏欲睡,想到俄羅斯牧羊人的笛聲在夏日鄉村的天空中升起,想到壹望無際的寧靜大草原。這個歌唱主題成為拉赫瑪尼諾夫最迷人的旋律,也是二十世紀最溫暖的陽光。俄羅斯人聽到它就像捷克人聽到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中沃爾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國人聽到《二泉映月》中的“松林中的月光”。然而,這個詩意的主題很快就失去了田園風味。在第壹、二次運動中逐漸發展起來,加入了許多幹擾因素。歌唱的鋼琴變成了沈思的鋼琴,美麗的俄羅斯小溪開始流入壯麗的伏爾加河。隨著銅管樂器的劇烈行進,鋼琴變成了沈重的錘子,所有的激動、憤怒、焦慮、恐懼、失望、掙紮、哀慟都被高高舉起。澳大利亞電影《鋼琴師》中的主角在演奏第三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會上當場暈倒。可想而知作品擊倒鋼琴師的力量!

拉赫馬尼諾夫於1909年訪美,是他日後定居美國躲避內戰和政治災難的前奏。這首《第三鋼琴協奏曲》被《泰晤士報》選為其最後的鼓手。拉赫馬尼諾夫加入了流亡者的行列。他將不僅是壹個音樂家,更是20世紀人類良知和道德的代言人!正如濟慈所說,“妳在人類中很遙遠。”對人類和人消失。難以逃離原來的人群,卻是對現有環境的無聲抗議。在不到壹分鐘的時間裏,布羅斯基描述了他在壹個冬天的早晨,在壹堂課上起身走出校門的經歷。他記得那壹刻主導他情緒的是壹種厭惡感,這種厭惡感壹直在成長,被周圍的壹切所控制。此外,“還有逃跑引起的朦朧但快樂的感覺,以及眼睛所能看到的陽光普照的街道。”壹面是俄羅斯的風景,壹面是俄羅斯的春天,壹面是俄羅斯的雪,壹面是俄羅斯的森林和湖泊,壹面是因炮火而死於饑寒交迫的俄羅斯人民,壹個孕育了契訶夫、尼古拉·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鮑羅廷、柴科夫斯基、林姆斯基-科薩科夫等偉大作家和音樂家的民族即將崩潰。布羅茨基在1987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悲傷地說:“在俄羅斯,它(文明)已經終結;如果我要說是以悲劇收場,那麽第壹個依據就是人的犧牲數量,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歷史變遷把他們帶走了。在真正的悲劇中,死去的不是主角——而是副歌隊。”

拉赫馬尼諾夫知道自己無法擺脫俄羅斯文化的舊傳統,這種傳統已經像血液壹樣滲透到他身體的各個部位。即使他生活在美國,俄羅斯音樂抒情而悲壯的形象也總會在他的指間升起。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深情地唱出了俄羅斯的冬天,這是柴科夫斯基唱的1812,托爾斯泰唱的戰後和平的土地。

我們把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稱為“拉三”,但在歐洲也簡稱為“RACH三”,這恰好與除了實用因素之外還有壹種愛不謀而合。就像我們叫朋友的小名。拉赫馬尼諾夫是壹個傳奇人物。他前三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過程,可以說是伴隨著他壹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歡樂。好在他先記住了苦,再去想甜。現在無法理解19結尾人們的欣賞口味,尤其是結合時代思想背景的音樂習慣。現在讓我們驚訝的是,像《伊拉》這樣壹部並不那麽出色的作品,卻被當時的《格羅夫音樂詞典》第五版稱贊為:“在拉赫瑪尼諾夫的壹生中,壹些極受歡迎的作品似乎難以長久。”這種直截了當的評論對拉赫瑪尼諾夫的打擊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幾乎三年沒有拿起筆來作曲。

需要提到的壹個人是列夫·托爾斯泰。當拉赫瑪尼諾夫需要來自內心和思想的力量時,他的朋友向他介紹了《戰爭與和平》的作者。當時快70歲的老托爾斯泰對他說:“年輕人,妳能想象我這輩子壹切都很順利嗎?妳能假設我沒有煩惱,從不猶豫,從不失去信心嗎?妳真的認為自信永遠等於實力嗎?其實我們每個人有時候都會遇到困難,但這就是生活!昂起頭,堅持自己想走的路。”

這段話現在看來是王力可·國珍的語錄,給拉赫瑪尼諾夫恢復了不少信心,但後來他和老托爾斯泰對藝術歌曲的看法不同,不歡而散。之後,拉赫瑪尼諾夫的深深自責演變為去看心理醫生,他被推薦給了達爾醫生。在催眠療法的治療下,拉赫瑪尼諾夫度過了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逐漸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後,在他去美國發展的前後壹段時間,他寫下了人生中最輝煌的壹首曲子——拉桑,在新世紀的新大陸找到了知音。它不僅演奏技巧難,而且令人瞠目結舌。

沒有必要給妳詳細解釋拉三。作為壹個現代人,即使妳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首曲子,妳只需要仔細聽三遍,妳就會完全被它的旋律編織的東西迷住。像體驗過山車帶來的跌宕起伏,是壹種極大的享受。

聽《臘三》的時候,好像每個音符都在自己理想的位置。在精心指揮下,分階段、分批點亮。壹會兒像國慶煙花滿天時的絢爛,壹會兒像第壹批和第二批煙花開始上貨的間隔時間安靜的夜空。妳會等著那些東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起飛,妳不知道下壹次的精彩會有多高,因為每次聽的時候,高潮處最精彩的不是上次經歷的。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次都會是新的。

我曾經把拉森和海浪相提並論。好像當妳在海邊,看到風平浪靜的大海,開始出現壹些小浪花,然後妳看到壹些白色的浪花壹個接壹個。這時候,海浪更大了。當妳感受到風的力量時,妳發現眼前的大海不再平靜,兩三米高的海浪開始出現,暴雨落在妳的頭上。當妳盡情地感受這些的時候,妳在想這些會轉化成幾十層樓高的巨浪。壹切都平靜下來,壹場暴風雨過後,大海又開始平靜下來。甚至妳看到海灘上有更多的遊泳者。藍天白雲中,地平線上出現了壹個東西,速度很快。這時,當人們看清是什麽的時候,壹個類似中天廣場的巨浪出現在眼前,伴隨著周圍依然平靜的海面。想想那奇怪的沖擊和下壹波。開心的吞了。妳的哭泣變成了泡沫,妳失去了支撐,在深藍中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