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
原文: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翻譯:
黃河仿佛從白雲中奔湧而出,玉門關孤懸在群山之中。
為什麽要用羌笛吹哀怨的《楊柳秋》來抱怨春天的姍姍來遲?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
註意事項:
涼州詞:又名《楚塞》。當時壹首流行歌曲(涼州詞)的歌詞。
有兩個原創標題。其壹,郭茂謙的《樂府詩》(卷七十九)和現代曲辭中有涼州歌,並引用袁玉娥的話說:“涼州,宮調歌,開元中西涼府總督郭誌雲”。涼州位於古藏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遠在之上;向西遠望。“遠”就是“直”的意思。
遠在黃河之上:遙望黃河源頭。
孤城:指守衛邊境的孤獨城堡。
金:古代長度單位。壹斤相當於每周八七尺。壹英尺的周長大約是二十三厘米。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羌笛是阿強樂器,屬於橫吹管樂。屬於壹種樂器。
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抱怨:為什麽抱怨。
劉陽:它指的是楊柳秋。在古詩詞中,柳樹常被用來比喻告別。。
度:是的。不夠:不會吹。
玉門關:漢武帝所設,因西域傳入玉器而得名。故位於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房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遺址東移至安溪雙塔堡附近。
創作背景:
據王之渙墓誌銘記載,王之渙於726年(唐玄宗十四年)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兩首涼州詩被視為15時期,即727年(開元十五年)至741年(開元二十九年)。
贊賞: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和邊城的遼闊景象,聽著《斷柳》這首歌,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抒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情懷。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北遼闊壯麗的景色。第壹句就抓住了從下(遊)到上(遊)由近及遠看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的黃河像飄帶壹樣飛上雲端。寫作真的是思想的飛躍,天氣是開放的。詩人另壹首著名的詩《且海洋泄金河》,觀察角度相反,由上而下觀看;李白的《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與這句話不同,雖然也是寫看上遊,但視線由遠及近。“海納百川”和“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都在刻意誇大黃河的風格,表現出動態之美。而“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方向與河水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適之態,展現壹種靜態之美。同時展現了邊陲遼闊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第二句“孤城,萬仞山”以邊塞孤城的姿態出現,是這首詩的主要意象之壹,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是它的大背景,“萬仞山”是它的近背景。在遠川群山的映襯下,有利於看出這座城市處於險要的地形和孤寂的境地。“片”是唐詩中的壹個成語,常與“孤獨”聯系在壹起(如“壹片孤帆”“壹片孤雲”等)。).在這裏,它相當於“壹個座位”,但這個詞采用了額外的壹層“薄”的意思。漠北這樣的孤城,當然不是居民區,而是守衛邊境的堡壘,同時也暗示著讀者詩中有丈夫。“孤城”作為古典詩詞的詞匯,有著特定的含義。常與離人之悲聯系在壹起,如“魁府古城夕陽斜,每逢北鬥望京華”(杜甫《秋繁華》),“遠識漢使蕭關在外,憂見故城夕陽邊”(王維《送魏評事》)等等。先介紹第二句中的“孤城”意象,為後面兩句進壹步描寫征夫心理做準備。
"羌人為什麽要抱怨柳樹呢?"在如此荒涼的環境中,突然聽到了羌笛的聲音,而我彈奏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因為“劉”和“劉”諧音,古人臨走時往往會送給他們作為紀念品。北朝樂府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趕鞭,反與楊柳枝。在板凳上吹笛子,是擔心害死旅人。”提到行人走的時候折柳。這種折柳送別的習俗,在唐代尤為盛行。士兵們聽著悲傷的音樂非常難過,詩人不知道如何安慰邊疆的士兵。他只能說,為什麽羌笛總是放悲傷的歌曲《斷柳》?春風不能在玉門關吹。既然沒有春風,哪裏會有柳以折這句話包含著怨恨,但也包含著無奈的語氣。鄉愁雖難耐,但戍邊責任更重。壹句“何必怨”看似釋然,卻也曲折地表達了那種怨,讓全詩的意義更加深刻。這裏的春風也暗含著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無法到達這裏,所以玉門關外的士兵處於如此孤獨而惡劣的境地。詩人委婉地表達了皇帝不關心守衛玉門關的邊兵生死,不能同情邊兵的抱怨。
這首詩的基調是淒涼悲壯的。雖然滿腹牢騷,但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人的曠達。詩歌和散文中對比的運用使詩歌的表達更加緊張。語言委婉精準,思想感情的表達恰到好處。
關於作者: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叫紀靈,漢族,江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悼劍術,詩多為當時樂師傳唱。當時常與高適、王昌齡合唱,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蒼鷺亭》、《涼州詞》等。“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能把視野開闊三百英裏”,這是永恒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