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有《閨閣獻張水布》壹首,並有《試水布》和《進士張前夕》兩首。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朱清玉寫給張繼的。因為張繼當時是水部的壹員,所以詩名中稱他為“張水部”。
朱清玉的詩被送給了韓愈的門生張繼。當時,他以詩歌聞名,著名的《秋思》就是他的代表作。
張繼關心年輕學生,願意被提升。在長安求學期間,朱清玉曾送給張繼壹首自薦詩,贏得了他的贊賞。因此,朱清玉用姓氏和官職稱呼張繼是壹種尊稱。正如後世稱杜甫為“杜工部”是壹個道理。
朱清玉的詩《閨中獻張水布》很有特色,詩意含蓄,委婉動人,得到了張繼的認可和欣賞。為什麽說是壹首很有特色的詩?
因為朱清玉是用閨閣情詩的風格寫的,所以他在詩中把自己比作壹個新娘。情態語言可愛,詩句完整,文字優美,充滿詩意,就像壹首好的閨房情詩。原詩如下:
昨晚洞房裏的蠟燭徹夜亮著,等待天亮祭拜公公婆婆。
化完妝,我小聲問老公:畫眉是不是很深很時尚?
其實朱清玉的這首詩是壹首流水詩。什麽是跑步詩?這還得從唐代的科舉制度和人才選拔機制說起。原來,在唐代,有影響的仕途和文壇人士,以及與考官特別親近的人,都可以為朝廷推薦人才,參與決定科研榜的排名。
對於當時努力學習的學生來說,成為第壹名和themoon獲得桂冠,意味著他們獲得了仕途入場券,成功進入仕途後,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和機會。所以,為了增加可能性,爭取排名靠前,考生會把自己的日常詩詞編輯成卷軸,在考前提交給仕途和文壇有影響力的人推薦。其實這是壹種自薦的形式。從此以後,把這種詩叫做“卷軸”就成了壹種時尚。
同樣的道理,選擇壹個好的婚姻,對女生來說,意味著幸福和快樂。所以,科舉和美滿的婚姻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無論是用功讀書的學生,還是等字閨中的女子,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人生大事。
如前所述,在唐代,要考進士有給名士寫論文的習慣,希望得到賞識,通過名士的推薦,得到主持考試的禮部官員的青睞。
而朱清玉詩歌的意蘊,則在於他面對壹場關系到考生事業成敗的考試時,所特有的焦慮與期待的心理反應。
從朱清玉詩《進士前夕致張書記》和《試張繼水》的另外兩個題目中,讀者可以得到壹些補充資料,也可以幫助讀者進壹步理解這首詩的創作意圖。
知人論世,知人論詩,詩人的比喻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是壹首具有時代特征和典型性的詩。單看這首詩的功力就很驚艷,詩中透露出的殷切期望和隱含的感情也特別感人。
但是正式考試什麽時候來,朱慶余還是沒有完全確定。他還在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考官的欣賞,或者自己的作品可能達不到考官的要求。
於是,他把自己比作新娘,把新郎比作張繼,把公婆比作考官,以“閨房”二字為抒情線索,寫下了這首詩,以征求張繼的意見。
其實朱慶余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對於壹個很有希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來說,落選無疑是他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所以,詩中包含的情感是非常真實的。開篇壹句“紅燭昨夜停洞房”是用新娘回憶的語氣說的。他回憶起昨晚新婚之夜的場景:新房布置得溫馨浪漫,儀式感強烈熱烈,紅燭徹夜不滅。
對於新婚的新郎新娘來說,這是壹個難忘的夜晚。新郎新娘沈浸在新婚的喜悅中,他們有著說不完的愛情故事。這壹夜是他們美好甜蜜的婚姻生活的開始。
當他們早上起床時,他們還有壹個婚禮禮儀要參加。原來按照唐朝的習俗,新娘第二天壹早要去見公婆,給公婆奉上茶水,問好。壹句親切的問候不僅能拉近家人的距離,還能融化新娘的尷尬,從而與家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這首詩描寫的重點是這句話:“黎明堂前拜見姑父姑母”,這是新娘早上見公婆前的心理狀態。因為迎接公公婆婆是壹件重要的大事,所以她壹大早就起床,在紅燭的燈光下盛裝打扮,等待黎明到來迎接公公婆婆,並在堂前行禮。
這時,她還是有點緊張。她的服裝合適嗎?第壹次見公婆會不會尷尬,會不會因為自己沒禮貌而尷尬?能討好公婆嗎?壹連串的問號在她腦海中盤旋。
所以下面兩句話是對這種心情產生的言行的描述。新娘仔細梳理了妝容,畫了眉毛,還是覺得不確定,還得征求丈夫的意見。
這個形象很像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朱清玉。朱清玉即將面對考官的心理狀態,他也覺得自己沒有把握,於是寫信征求張繼的意見。
作為壹個新娘,我當然有點害羞,不容易把這個想法大聲說出來讓別人聽到,所以小聲問是極其合理的。
詩中對新娘的表情、心理、動作、語言的描寫不含蓄,人物刻畫不細致,飽滿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張繼收到了朱清玉的詩,讀後大為贊賞。作為回報,張繼還寫了壹首詩,明確回答了朱清玉的期望。
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證明朱清玉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他的詩文得到了考官的壹致認可,這當然有張繼推薦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清玉自身的學識和才華。試想壹下,朱清玉,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張繼是絕對不會推薦的。就算有,也過不了考官的嚴格審查。
朱清玉的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它以“閨閣”二字作為全詩的抒情線索,以“落伍”二字作為全詩的核心主題,在他能否走上事業與新娘緊張的心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不言而喻,令人驚嘆。
另壹方面,將夫妻或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與朋友、老師、學生等其他人際關系相提並論,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傳統表達方式,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後得到發展。朱清玉的詩也是這樣寫的,可以說是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和特色,也是這首詩被人們所稱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