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作者:柳宗元年齡:唐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
贊賞:
這首詩是在永州生活期間寫的。這是壹首押韻的五言絕句。乍壹看,像是壹幅山水畫:冰冷的雪河裏沒有行人和飛鳥,只有壹個老人獨自壹人,默默垂釣。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品味,這種幹凈、安靜、冰冷的畫面,卻象征著世界獨立、幹凈、孤獨的生活境界。
首先,它營造了壹種嚴謹、冷峻的藝術境界。從字面上看,“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這句話似乎是作者描寫的重點,占據了畫面的主要位置。漁夫獨自坐在船上,戴著壹頂竹帽,釣魚很久了。“孤獨”和“獨立”這兩個詞已經表明他遠離塵世,甚至透露出他清高脫俗的人格特征。作者表現的主題在這裏得到了揭示,但作者興趣不夠,為漁夫精心營造了壹個廣袤無垠、寂靜無聲的藝術背景:遠山聳立,小徑縱橫,但山中不見飛鳥,小徑無處可尋。昔日沸騰喧鬧、處處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為何如此死寂?壹場大雪席卷了千山,遮蔽了小徑。鳥不會飛,人不會。冰雪帶來的寒冷造就了壹個白茫茫荒蕪的世界。這樣的背景強烈的襯托出了漁夫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情該是多麽寒冷和孤獨啊!在這裏,作者運用對比和渲染的手法,描繪了漁民捕魚時的氣候和景色。用輕筆,輕觸,寥寥幾個字,就給人壹種幹凈清冷的抒情氛圍。他的筆觸通達天地,上至頂峰,下至江河,涵蓋萬裏。沈德潛評論說“清晰和嚴謹完全消失了”。谷雨說“雪景和現在壹樣好”。兩人的意思大致就是這首詩的境界創造。
其次,它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後不甘屈服、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比柳宗元更晚的鄭谷曾寫下《雪中偶爾》:“僧舍茶煙濕,歌廳酒淡。傍晚河水來到堪花時,漁夫帶著幹凈的外衣回來了。”即使他寫了壹首關於雪中漁人的詩,他的文字也很普通,只是缺乏境界。作者沒有把自己的主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融於其中,所以蘇軾批評他是“村裏學語文”,稱贊柳宗元的最後兩句話,說“人性有差距嗎?”幾乎是上天給的,遙不可及!”蘇軾所謂的“人性”指的是詩人的情感鑄造。“人性有差距”的反義詞是“人性無差距”,意思是達到了場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我們知道,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屢遭聲討,卻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以窮鄉僻壤的風景為題,以壹個主題為參照,有著深刻的寄托。壹草壹木都表現出他極度孤獨的感情。他清高脫俗的個性也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中的漁夫形象是在壹個孤獨冰冷的世界裏,但他卻走自己的路,平靜地走在壹個孤獨無人的地方。它的風向標,它的英雄氣概,它的堅定不移的心態,難道不令人欽佩嗎?與柳宗元同時代的詩人張寫過《漁歌行》,說:“白鷺飛在慈塞山前,桃花流水鱖魚肥。綠竹帽,綠蓑衣,斜風細雨不必回。”張選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清麗靜謐,透露出“煙民”的輕松灑脫。與張不同,柳宗元是壹位堅持正義,站在充滿矛盾和鬥爭的土壤上的政治家。當他被送進深冬寒冷涼爽的時候,人們的心情就不僅僅是沈迷山川的壹面了。他也寫了莊重、清苦的壹面,個性特別突出。
最後,這首詩的結構很精致。這首詩的題目是《江雪》。但是作者寫的時候沒有說到點子上。他最早寫的是千山萬徑的靜謐與悲涼。鳥不飛,行人不見。然後筆鋒壹轉,引入了壹個人在孤舟中垂釣的形象。直到最後才寫出“寒江雪”二字,這是個正問題。讀到最後,再把整篇文章看壹遍。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而生。遼闊的天空,遼闊的土地,它遠處的景色非常迷人。
這首詩的意境很有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法和對比法:錢山的遼闊襯托了孤老的渺小;鳥兒滅絕的寂靜與老人對釣魚的興趣形成對比;畫面的靜謐冷寂,襯托出人物澎湃的情緒。孤獨獨立的老人,其實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詩裏寫的風景是:山峰,沒有鳥,沒有小徑,也沒有人的腳印。整個大地都被白雪覆蓋,壹個穿著蓑衣,戴著帽子的老漁翁在漢江上孤舟獨釣。妳看,這是壹幅多麽生動的在冰冷的河裏獨自釣魚的畫面啊!這張圖是什麽意思?眾所周知,藝術作品中永遠不會有“純粹”的山水詩或山水畫,在它們身上,總是或多或少要體現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其實,山水詩中的極品,雖滿是花鳥,雲霧繚繞,但壹定是字字仿佛是壹景,聲與味總是感傷的。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了解柳宗元的身世,就能看出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