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官》和《木蘭詩》分別表現了壹種什麽樣的態度或情緒?
《石槽》是唐代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官三別”之壹。這首五言古詩通過石壕采集者夜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發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篇文章寫了警察在晚上抓人的故事,最後老婦人被抓住了。這首詩主要有兩點:第壹,這首詩雖然通過石護城河官員夜間抓人來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亂”引發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沈重災難。第二,作者並不反對平定“安史之亂”,因為國家不會因為“安史之亂”的不公而安息,所以也是對“老婆婆”慷慨赴國難的精神的歌頌。這也反映了杜甫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壹首民歌。選自宋代郭茂謙編的樂府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它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寶”。《木蘭詩》講述了壹個叫木蘭的姑娘,女扮男裝,為父從軍,在戰場上立功的故事。回到韓國後,她拒絕做官,而是苦苦哀求回家團聚。熱情地贊揚了怪姑娘勤勞善良的品質,他保家衛國的熱情,他英勇的戰鬥精神。木蘭詩的思想傾向可以用壹句話來表達,即對普通女性所賦予的智慧和才華表示肯定和贊賞。而且,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態度在對比(“火伴們都是又驚又忙”)和比喻(“兩只兔子走在地上旁邊”)等描寫中自然流露出來。直到明末,人們才可以用“海中之美或鐘中之美,不為男而為女”這樣明確的語言說出來。但在木蘭詩中,並沒有明顯的明代重女輕男、矯枉過正的傾向。明朝人對女性潛在的智慧、天賦和力量做出了如此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從歷史和思想淵源來看,木蘭詩是有啟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