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約1250——約1321至1324),名千裏,名東裏,(名不詳,字深遠,後稱“東裏”),漢族,元代著名戲劇家、散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他的時代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其生年約為公元1250年,卒年約為元朝改革後至太定元年1321年。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傑”。
關漢卿(元代戲曲作家)
關漢卿(1219-1301年),元雜劇創始人,元雜劇劇作家,“元雜劇四大家”之首。夕號已借(壹個名字叫作a借),已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運城),籍貫為大都人(今北京),周琦人(今河北安國市)等。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1]雜劇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已知67個,現存18個。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寫,尚無定論。最著名的是袁。關漢卿也寫過很多歷史劇,比如單刀會,單鞭,西蜀夢等。如今散曲40多件,10多套。他的散曲內容豐富,風格清新雄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我是壹顆不能蒸、不能煮、不能舂、不能炸、不能裂的銅豌豆”(《我不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知,被譽為“曲生”。
鄭光祖
鄭光祖生於至元初(即公元1264年)[1],本名德惠,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散曲作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影響,年輕時就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為南戲圈的巨頭。當時他的雜劇“名揚天下,閨中有聲”。周遠德清推崇鄭光祖的文學作品《中原之韻》,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統稱他為“元曲四大家”。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名。漢族,祖籍周琦(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為他修建了白普塔。後遷居鎮定(今河北省正定縣),晚年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壹位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1])。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唐的《秋夜雨》、裴的《馬上來長城》、董秀英的《東墻花月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