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蜀道難》的誇張藝術

《蜀道難》的誇張藝術

“蜀道難”原本是樂府的壹個古老話題。在李白之前,許多詩人都以此為題寫詩,其中也談到蜀中山河之險。但他們的詩大多短小精悍,已經隨著風沙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寥寥數篇。而李白的《蜀道難》卻像壹顆璀璨的星,從古至今壹直高懸在天空中,依然放射著耀眼的光芒。很多人寫同壹個話題,難免會陷入刻板印象。而李白卻能另辟蹊徑,獨樹壹幟。不能不提的壹點就是誇張手法的運用。

首先,誇大的數字

讀李白的詩,給人壹種突然從地面飛上雲端的感覺,因為李白在詩中經常使用壹些誇張的數字。李白在《蜀道難》中仍然保持了壹貫的風格。“四萬八千年”是指古蜀國建國以來所經歷的時間,可謂漫長。楊雄說蜀國古史是34000年,李白覺得不夠誇張,又加了14000年,誇張到了極點。“青泥山由許多圓圈組成,每壹百步,我們要在它的土堆中間轉九個彎”,這裏說的是百步山路會轉九個彎,這裏說的是九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有許多話,顯示了青泥嶺的曲折。“碉樓關雖堅,壹人守之,萬人不可破”,這裏用兩個數字作比較,可以看出劍閣之險,易守難攻。

第二,誇張的形象

在這首詩中,李白選擇了大量的意象來框定這首詩,包括童話和自然風光。如“六龍歸日”指蜀道之峰,直入雲霄,成為太陽輪回的坐標,說其巍峨險峻。“飛流直下飛瀑”“化崖為石”發出轟鳴如雷的聲響,險象環生。選擇這些圖像主要是為了對比蜀道的險峻和艱險,突出蜀道之行比登天還難。李白將這些形象設置在壹定的話語情境中,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述了蜀道的艱難。

三、誇張的意境

李白主要選擇了兩個場景來詳細描寫:壹個是在青泥嶺,壹個是在古木林。時間是夜晚,這凸顯了蜀道的艱險。青泥嶺路上道路曲折,行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樹林中,古木參天,只聽得悲鳥在古木中嗥叫,布谷鳥在林中哀鳴,流露出落寞與悲傷。

第四,誇張的情緒

自古以來,蜀道難的主題壹直是爭論的焦點。但從詩本身來看,這首詩的寫作意圖只是送別四川的朋友。古人寫了大量的送別詩,往往表達了緬懷往事、不願讓朋友離去、祝福朋友的意思。李白在《蜀道難》中也表達了這些意思,如“不知西遊路是否永無止境”,“嘿,遠方的人,胡惟來了”,“雖絲城黃泉,我願速歸故裏”,都明確地希望他的朋友們早點回來,不要在蜀中逗留太久。但是,這種情緒太誇張了,讀不下去。朋友要遠行,告別時只需說些關心的話,但李白卻不惜用誇張的手法描述蜀道。蜀兵如虎蛇,令友畏難,從而達到挽留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