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流行歌曲的文章!!

關於流行歌曲的文章!!

裏面有評論。

貝多芬,莫紮特,舒曼,大施特勞斯,小施特勞斯,

肖邦,海頓,舒伯特,馬赫,李斯特,

比才、勃拉姆斯、門德爾松、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

布裏頓,車爾尼,德彪西,德格特,福斯特,

格什溫,格裏格,西貝柳斯,柯達伊,卡爾·奧爾夫,

羅西尼,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威爾第,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

普契尼,帕格尼尼,維瓦爾第,韋伯,斯美塔納,

聖桑,馬勒和穆索爾期基。

詳細介紹:

世界著名音樂人介紹(/dispbbs.asp?;;board id = 18 & amp;id=6206)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08:49。

-音樂信息:世界著名音樂家介紹

貝多芬(1770-1827)

路德維希?在哪裏?貝多芬屬於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的壹代人,他受到自由和個人尊嚴願景的熏陶。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壹個對新世紀脈搏最敏感的藝術家。他創造了壹個英雄時代的音樂,用令人難忘的語調贊美了“人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的信念。

傳記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萊茵河谷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是地方選舉侯爵馬克斯?弗雷德裏克的宮廷歌手。這個家庭是壹個不幸的家庭,父親嗜酒如命,所以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過了撫養母親和兩個弟弟的重擔。十壹歲半時,他在宮廷教堂擔任助理管風琴師,壹年後,他成為宮廷樂隊的古鋼琴演奏者。十七歲時,他遊覽了維也納。在那裏,他有機會為莫紮特演奏。他用莫紮特賦予的壹個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即興創作,讓莫紮特對他的朋友們說:“關註他,總有壹天他會名揚天下。”幾年後,選帝侯出錢讓他在維也納跟著海頓學習。他22歲離開了出生的城市,再也沒有回來。遺憾的是,年邁的海頓不喜歡年輕的貝多芬的暴戾氣質和獨立精神。當貝多芬和其他著名藝術家學習音樂時,其中壹位非常迂腐地宣稱:“他什麽也沒學到,他不會用正統的風格寫任何東西。”

當時,他受到維也納貴族家庭中有權勢的贊助人的歡迎。這些贊助人的名字出現在他作品的獻詞中,包括李希·洛夫斯基王子、洛布科維茨王子、拉祖莫夫斯基的《恐覺》等等。這些音樂家和普通人壹樣,被貝多芬極具個性的即興創作,豐富的音樂思想,對這些音樂思想新穎的處理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激情深深地激動著。在壹個革命的時代,這個年輕的天才變成了壹個熱情的叛逆者。他稱王子們為“高貴的烏合之眾”,並強迫他們把他視為平等的朋友。

就在小鷹即將展翅高飛的時候,命運擊中了他最脆弱的地方:他開始失聰。面對這種苦惱,他無能為力,這對他的自尊心是毀滅性的打擊。他接受了醫生的錯誤建議,隱居在維也納郊外壹個名叫海利根施塔特的避暑勝地1802。他的精神痛苦和他對生活和創作的渴望在他的內心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的遺書:“那是藝術,她留住了我。哦!我想,在我完成所有托付給我的任務之前,我根本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就這樣,我在過著這種痛苦的生活,真的很痛苦!”

生活拒絕給他歡樂,但藝術會給他。他振作起來,表現出戰鬥的欲望。“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會讓我屈服。哦,把人活成千百次該有多美啊!”貝多芬克服了自己的混亂,結果,他相信人類可以克服混亂。這成為了他音樂中的英雄主題:從絕望到掙紮,從掙紮到平靜,從平靜到勝利和喜悅的發展過程。

在貝多芬余下的歲月裏,他為表達自己對理想的追求,達到完美而不懈努力。當時的音樂家和評論家可能會對他思想的大膽吹毛求疵,但他的勝利是肯定的。越來越多的公眾,尤其是年輕壹代,對他強有力的音樂做出了回應。他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他與同事和朋友爭吵不休。他變得越來越多疑和易怒,尤其是在他完全失聰的最後幾年。他與出版商的復雜交易,他陷入困境的愛情,以及他與侄子卡爾的痛苦關系,都構成了極其緊張的內心生活。然而,他的精神世界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更深刻的洞察力,為音樂藝術開辟了新的領域。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逝世時,維也納的學校停課哀悼,兩萬多維也納民眾參加了他的盛大葬禮。

作品風格

貝多芬是最先進的音樂建築師,他的天才表現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中。他的速記本展示了他對音樂的想法是如何壹步壹步最終形成的,也展示了當他把這些素材註入到必然的形式中時,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和莫紮特的奏鳴曲式,並將其改造成適合自己思想的龐大結構。他放大了第壹樂章的規模,尤其是結尾。他和海頓、莫紮特壹樣,把展開作為奏鳴曲式的權力中心。他簡短而深刻的主題提供了無限的擴展和發展機會,它們以激烈的力量和勢頭展開。慢板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贊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變成了諧謔曲,變成了壹個具有節奏感力量的樂章,情感從“開懷大笑”到神秘和驚奇。他將終曲擴展為壹個在規模和意境上與第壹樂章相似的樂章,使交響樂以凱旋而歸。

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著中心地位,他的32首奏鳴曲是曲目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無論是對於業余鋼琴家還是音樂會獨奏者。它們被恰當地稱為鋼琴家的“新約”(“舊約”指的是巴赫的節奏均勻的鋼琴曲集)。實力的對比。爆發性的重音、高低區的對立、切分音和強漸強是貝多芬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征。他對主題變奏的喜愛也很有特色。在這方面,他是壹位傑出的建築師。他用無盡的想法,將最簡單的材料建成高聳的建築。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發表演說的理想手段,他的九部交響曲是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精神戲劇。他們以勢如破竹、激動人心的氣勢肯定了生命。在第三交響曲(英雄)中,貝多芬的風格已經成熟。這部作品原本是獻給拿破侖的,他認為拿破侖是革命精神和人類自由的化身。當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來時,貝多芬放棄了對他的幻想。這位被激怒的作曲家撕下了他剛剛完成的作品中的壹頁,並將其改寫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壹位偉人而寫”。

壹般認為第五交響曲是交響樂的原型,它擁有交響樂所擁有的壹切。《第七交響曲》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第九合唱交響曲演奏了貝多芬最後時期的深沈音調。在它的終曲中,席勒著名的歡樂頌被人聲唱出,這是壹個響徹雲霄的時代預言。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09:12。

-

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壹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發展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被譽為“音樂之父”。

巴赫於3月21685日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巴赫年輕時對音樂非常感興趣。他很快掌握了管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上顯露鋒芒。巴赫在中學時就開始廣泛參與音樂活動,後來在龍伯的教堂擔任歌手。巴赫從1708開始做音樂家,創作了很多價值很高的作品。

巴赫的音樂完全是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嚴謹,純潔虔誠,文字功底高超,內容深刻。他在許多音樂形式上做出了重要的發展和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和鋼琴曲。

巴赫壹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非常多樣,包括管風琴音樂、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清唱劇、管弦樂以及許多宗教音響和器樂作品。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平均節奏鋼琴曲集》、《法語組曲》、《英語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無小提琴的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六首無小提琴的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勃蘭登堡協奏曲》和《農夫康塔塔》。

巴赫精湛的音樂技巧和作品中深刻的哲學意蘊使他成為音樂界的巨人。雖然他的音樂在風格上與復調音樂的舊傳統密切相關,但他積極發展了主題和聲的思想,從而將復調音樂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巴赫的音樂是有哲理的,但他作品中的哲理是和抒情、寫景結合在壹起的,所以他的音樂讓人感覺更親切,更容易接受。巴赫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他的音樂吸收了前幾個世紀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為日後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09:26。

-

柴科夫斯基(1840 ~ 1893)。

傳記

柴科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偏遠省份瓦廷斯,是壹名政府官員的兒子。他19歲畢業於彼得堡法學院,在司法部工作。二十三歲時,他辭去公職,進入新成立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學業。安東校長。魯賓斯坦推薦他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在繁忙的教學之余,他勤奮地致力於作曲,並創作了壹些成功的作品。柴科夫斯基性格敏感,草率的婚姻加重了他的不幸,幾乎使他精神崩潰。這時,壹位善良的女贊助人梅克夫人出現了。她贊助他出國,直到他康復;這也使他從教學中解脫出來,開始了壹個多產的創作時期。他們的友誼就這樣通過通信開始了。此後,柴科夫斯基的名聲逐漸傳開,他成為第壹個用自己的音樂引起西方興趣的俄羅斯人。在他最近幾年的通信中,他透露他沒有幻想,並懷疑他沒有什麽可表達的。但是他仍然創作了兩部最好的交響樂。他剛剛完成第六交響曲《悲愴》,就突然染上霍亂,去世了,享年53歲。

很少有作曲家像彼得壹樣?伊裏奇?柴科夫斯基可以代表19世紀末的心情。他屬於這樣的壹代人,他們看到自己的信仰已經破滅,沒有什麽可以取代它。沒有人像他那樣表現出伴隨著浪漫主義運動最後階段的悲觀主義。

斯特拉文斯基說:“他是我們所有人中最徹底的俄羅斯人。”在國人眼中,柴科夫斯基是壹位民族藝術家,他將俄羅斯因素放在音樂中非常有分量的位置。“因為淳樸的俄羅斯風光,夏天走在俄羅斯的田野和森林裏,或者傍晚走在草原上都能打動我,我會被壹種熱愛自然的潮流所淹沒,不知所措地躺在地上。”同時,在創作音樂時,柴科夫斯基是個四海為家的人。他著迷於意大利歌劇、法國芭蕾、德國交響樂和歌曲。他將它們吸收到他作為俄羅斯人繼承的民間旋律中,並在這種混合中打上了鮮明的標記。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09:42。

-

德沃夏克(1841-1904)

捷克民族最重要的作曲家。出生在農村的壹個小企業家庭。他在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了3年,從65438年到0862年,他加入了布拉格國家歌劇樂隊,演奏中提琴和寫作。從樂隊辭職後,主要從事創作、教學和演出活動。獲得劍橋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曾任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他的音樂與捷克人民的生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密切相關。他第壹部成功的作品是為合唱隊和樂隊創作的愛國頌歌。音樂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家喻戶曉的交響樂《新世界》(第九交響曲)(來自新世界)既表達了他對美國生活的感受,也表達了他在異國他鄉做客時對家鄉的懷念。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0:44。

-

比才(地理位置:1833-1875)

法國作曲家。10歲入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獲羅馬獎。比才是現實主義歌劇的先驅,對法國和歐洲的歌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管弦樂組曲《亞力克城的女孩》是他創作道路上的決定性作品,最後壹部歌劇《卡門》標誌著他創作的最高成就。這部傑出的作品是法國歌劇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是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歌劇的代表作,直接激勵了意大利現實主義歌劇的興起。其他作品包括歌劇《采珠人》和《唐?普羅科皮奧,雙鋼琴組曲,兒童遊戲,鋼琴變奏曲,夜曲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23:11:06。

-

本傑明·布裏頓(1913-1976)

英國作曲家。早年上格雷欣學校,開始學音樂。從65438年到0930年,他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本傑明的鋼琴和愛爾蘭的作曲。1935至1939,主要為電臺廣播、戲劇、電影作曲。1939去了美國。1942回國後,作為鋼琴家在英國各地演出,並繼續作曲。代表作品有:合唱《孩子的誕生》、《聖誕頌歌的儀式》、《春天交響曲》;器樂《弗蘭克?《橋》主題變奏曲,《青年管弦樂隊指南》;女聲與豎琴的聲樂作品《頌禮》;歌劇《彼得》?格裏姆斯等。此外,他還為中國古詩詞寫了壹首歌。

-

-發布日期:2004-11-1923:11:18。

-

勃拉姆斯(Jkhannes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後壹位影響巨大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派”。在這四部宏偉的交響曲中,第壹交響曲被稱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在繼承古典交響樂結構形式的同時,賦予了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和氣質。作品結構嚴謹,情感豐富,規模宏大。他還將德國古典作曲家嚴謹的復調手法和動機發展手法運用到交響樂的創作中。其他重要作品還有D大調鋼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號、學院典禮管弦樂序曲、音樂作品搖籃曲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23:11:39。

-

切爾尼(卡爾·車爾尼,1791-1857)

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和鋼琴教育家。他小時候跟父親學鋼琴。他在1800年向貝多芬學習鋼琴,並受到胡梅爾和克萊門蒂的影響,研究他們的教學方法。15歲開始做鋼琴老師,教過李斯特等壹些優秀的鋼琴家。作為9世紀上半葉維也納鋼琴學派的創始人,他系統地認可鋼琴教學書籍,如& & lt快速流暢練習曲> & gt,& lt& lt預科指法技巧教材> & gt,& lt& lt左撇子教科書> & gt,& lt& lt高級技能教材> & gt並且在< & lt古今鋼琴作品演奏>:& gt他創作了廣泛的作品,包括彌撒、交響樂、協奏曲、序曲、三重奏、合唱、歌曲等。,已經出版了近千本。他還將其他流派的許多著名作品改編成鋼琴作品,如羅西尼的歌劇

-

-發布日期:2004-11-1923:11:51。

-

德彪西(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

法國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先驅。作品通常基於詩歌、繪畫和自然風景,旨在表達他們在感官世界中的主觀印象。根據馬拉梅同名詩歌的意境,他的管弦樂前奏曲《牧神的午後》和為梅特林克同名戲劇改編的歌劇《珀利阿斯與梅利桑德》充分顯示了他獨特的創作個性。重要作品有鋼琴曲《月光》、《亞麻色頭發的女孩》、《水中倒影》、管弦樂《大海》、《夜曲》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2:06。

-

Degeyter (1848-1932)

法國工人作曲家。出生於比利時根特,成為法國公民,定居裏爾。年輕的時候在裏爾教堂唱過歌,然後做過工人(家具匠、雕刻師、模型師),參加過工人運動。自1887起擔任裏爾“工人之聲”合唱團指揮。他在業余時間創作了20多首工人歌曲,代表作是“世界無產者之歌”——《國際歌》,作者是工人詩人尤金·波特耶,1888年6月。其他的還有Degeyter的《起義前進之歌》《工人階級》。自己作詞的有《制作人黨之歌》、《兒童支部》、《紅色聖徒》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2:37。

-

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97)

美國作曲家。未經正規培訓自學成才。我曾經在家鄉匹茲堡當過店主,也是業余男子五重奏的歌手。黑人工人的歌曲對其影響很大,歌曲《哦,蘇珊娜》開始流行,* * *寫了近200首歌。大部分作品旋律簡單流暢,感情樸實深沈,色彩略帶憂傷,流傳甚廣,可視為民歌。如故鄉的親人,故鄉的肯塔,老黑奴,寒土裏的主人安息,美麗的夢神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23:12:51。

-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1756-1791)

莫紮特的音樂包含了壹些不可思議的東西。人們知道他的音樂是如何創作的,它在哪裏發展,它是如何達到目的的,但它美妙的聲音和完美的風格,它的深刻和優雅是很難用筆墨來分析和描述的。音樂史上有那麽壹個瞬間,所有的對立都壹致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莫紮特就是那個輝煌的時刻。

壹直認為是莫紮特教樂器唱歌。莫紮特將過去偉大的聲樂藝術中的抒情性融入到他精致的器樂形式中。莫紮特的音樂靈感既不是來自民歌,也不是來自大自然。他的音樂是室內音樂,深刻而含蓄,根植於兩個音樂城市的文化——薩爾茨堡和維也納。

傳記

莫紮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作為18世紀最著名的音樂神童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從六歲開始,他的父親利奧波德?莫紮特帶著他和他的妹妹南內爾在歐洲旅行,包括巴黎、倫敦和慕尼黑。十六歲回到薩爾茨堡時,老大主教去世,新大主教變得更加嚴厲專橫。莫紮特多次與大主教發生沖突,最後遞交辭呈,公開與其決裂。莫紮特25歲時來到維也納,開始了他的自由藝術家生涯。1782,莫紮特違背父親的意願,娶了康斯坦斯?維伯結婚了。康斯坦斯是壹個普通的女人,但莫紮特壹直對她有著深深的依戀。1786,莫紮特根據洛倫佐?達?龐的特寫劇本創作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和布拉格獲得巨大成功,達到了他事業的巔峰。第二年又是莫紮特和達?龐特合作創作了歌劇《唐?而胡安,當時膚淺的觀眾很難理解這部作品。在最後幾年裏,莫紮特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維持日常生活,他忙於教學、表演和寫作,經常陷入貧病交加的境地。當他低價出售自己的作品時,經常會負債。他的創作減少了。但在生命的最後壹年,他鼓足了全部力量,做了最後的努力。他創作了歌劇《魔笛》。179165438+二月,莫紮特在寫安魂曲時去世。那時候他老婆病重,家裏連壹分錢都沒有。葬禮很簡單,沒有親戚送他去看。他被埋在壹個窮人的墓地裏。壹場暴風雪過後,他的墳墓再也沒有找到。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3:12。

-

李斯特·費倫茨。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早年,他以出色的鋼琴技巧聞名於歐洲各國,同時也從事創作和批評。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鮮明地體現了他對祖國、對人民、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充分發揮了鋼琴的演奏技巧和獨奏音色,使鋼琴音樂既有室內樂抒情小品的詩情畫意,又有交響效果的瑰麗輝煌。他和柏遼茲壹起倡導新標題音樂。他開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的體裁,從而拓展了管弦樂的演奏領域。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塔索》、《普羅米修斯》、交響詩《浮士德》、19《匈牙利狂想曲》、大量練習曲以及鋼琴曲《愛的夢想》。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3:30。

-

格什溫(喬治·格什溫,1898-1937)

美國現代主義作曲家和爵士樂鋼琴家。早年開始寫流行歌曲,1919後開始寫歌劇和器樂作品。他的音樂成功地吸收了黑人舞曲和爵士樂的節奏、旋律和器樂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作品有《藍色狂想曲》(鋼琴與爵士樂隊)、《第二號狂想曲》;註音詩《壹個美國人在巴黎》《F大調鋼琴協奏曲》;根據黑人壹生都在表演的歌劇《妖怪與貝絲》改編。他是美國流行音樂作曲家的代表之壹。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3:42。

-

舒曼(羅伯特·舒曼,1810-1856)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65,438+09歲隨維克學習鋼琴,65,438+0834創辦《新音樂報》,發表大量評論文章,成為當時德國音樂藝術生活中創新進步藝術傾向的傳聲筒。1840嫁給了德國鋼琴家克拉拉,維克的女兒。1854精神失常,死在精神病院。代表作品有鋼琴曲《蝴蝶》、《嘉年華》、《童年場景》等。、聲樂套曲《女人的愛與生活》、《詩人的愛》;《月夜》、《奉獻》、《核桃樹》等藝術歌曲。舒曼繼承和發展了舒伯特歌曲創作的傳統,進壹步豐富了鋼琴伴奏的表現方法,註意選擇富有詩意的歌詞,因此享有“詩人音樂家”的稱號。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3:54。

-

愛德華·葛利格(1843-1907)

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樂學派是19世紀下半葉以來第壹個獲得歐洲聲譽的作曲家。9歲開始作曲,65438-0862畢業於萊比錫音樂學院。在音樂創作上,他將西歐音樂技術和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流派肖邦、舒曼、瓦格納的和聲特點與挪威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北歐音樂風格。在他為易蔔生的詩劇《Per Gunter》創作的音樂中,《Solvig》的旋律與挪威民歌有關。作為音樂家中的抒情詩人,格裏格被稱為“北歐的肖邦”。主要作品有音樂:序曲《秋天》、《珍珠金組曲》、《來自霍爾堡時代的弦樂組》;鋼琴音樂:E小調奏鳴曲及歌詞10卷;合唱《在南方的壹座修道院前》;戲劇音樂《西古爾·喬薩法》等。

-

-發布日期:2004-11-19 23:14:08。

-

肖邦(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

在壹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壹壹位將創作生命集中在鋼琴上的大師。從壹開始,他的想象力就被奉獻給了鍵盤。......

我的生活...是壹個沒有開始卻有悲傷結局的插曲。

波蘭作曲家弗雷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是半個法國人。他的父親從法國搬到華沙,教貴族子弟法語。肖邦小時候就展示了他的音樂天賦,並在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在學校,他愛上了年輕歌手康斯坦斯?格拉特科夫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這個年輕的女孩激發了肖邦的創作。1831年9月,肖邦來到了巴黎,他的余生都與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壹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保持聯系,如音樂家李斯特和柏遼茲,作家雨果、巴爾紮克和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肖邦通過李斯特認識了擁有“壹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王德夫人,世界著名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壹印象並不好,但很快就被她的魅力征服了。在壹種從未體驗過的激情的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了高度興奮。接下來的八年裏,肖邦每年夏天都在正午喬治?桑的別墅。這幾年也是肖邦創作最繁榮的時期。但是他的健康越來越差。他和喬治?桑的感情也破裂了。他的最後壹封信充滿了孤獨和絕望。1848年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幾個月後去世,享年39歲。他的葬禮在莫紮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葬在拉切茲公墓,壹個朋友在他的墳墓上撒了波蘭土。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具獨創性的藝術家之壹。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自己的風格和別人的混為壹談。在壹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壹壹位將創作生命集中在鋼琴上的大師。從壹開始,他的想象力就奉獻給了鍵盤,他在這個狹小的結構裏創造了壹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將鋼琴的局限性變成了美的源泉。當然,鋼琴的主要局限是不能演奏任何時長的連續音,但肖邦巧妙地克服了這壹點。/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