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看待《人間詞話》中提到的“分與不分”?

如何看待《人間詞話》中提到的“分與不分”?

分離與不分離,表達的是物與人的距離。

王國維在《人間花刺》中提出了“分與不分”的文學命題,許多學者探討了這壹命題的內涵。在我們現實生活的創作中,“分與不分”壹直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創作元素,但作者本人並沒有發現該理論。王國維贊同《花刺》中的“不哥”。

“分開”是“隱藏”的意思,“不分開”是“明顯”的意思。

詩歌本來就有“顯”與“隱”之分,“不離”對應“顯”,“離”對應“隱”。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人們認為“顯”是明確的,“隱”是含蓄的、有意義的,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二十四橋猶在,浪搖兮,冷月無聲。”

它被王國維命名為“隔”和“隱”,意思是二十四橋還在,但橋下江中波濤浩蕩,處處月色蕭瑟,寂靜無聲。詩的後半部分開始寫杜牧的風流韻事。主要目的不是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方式,指出這樣壹種“感覺”。

分離之美在於清晰、直觀、形象,可以瞬間理解,當下使用。沒有分離的美是對物象的欣賞。如歐陽公《少年遊·唱春草》前半句有雲:“十二枯春獨,青天遠。二三月,萬裏千裏,人悲。”語言是目前的,但並沒有分開。

王國維主張“不分離”,拒絕“分離”。其中王國維批評南宋詩人姜夔,認為姜夔的詩過於含蓄,不夠直觀。

姜夔是南宋時期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是個窮小子,嘗試過很多次,壹輩子沒做官,壹輩子闖蕩江湖,靠賣字幫朋友為生。

王國維壹直主張文字要塑造生動的形象,反對形象模糊、“層層分離”的作品。在《人間詞話》中,他要求寫“真景真情”,反對用典故、代詞,與形象無關。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都是具體的,詩人如實地表現出來就能達到具體的效果。

而使用典故、代字,雖然韻腳太高,但會造成形象模糊、間接,使讀者無法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直接把握作品中所表達的形象。所以王國維認為“分離”是要避免的。

王國維關於“分”與“不分”的論述,實質是不提倡思維的層次性,欣賞直接的感覺。在《人間詞話》中,作者盡量避免形象模糊,盡可能地營造出壹種“即席即席而言”的感覺。他認為文學必須有直觀的形象,形象是文學的本質。

“具體重於抽象”,即使要表達壹些抽象的思想或道理,也要選擇具體的人和事來描述,把抽象的思想或道理隱藏在這些具體的人和事裏,讓讀者通過對這些人和事形成的形象的解讀來“看”到它們。所以,如果壹首詩寫得太抽象,就和文學的本質沖突了。

擴展數據

《花刺在人間》是王國維的壹部文學批評作品。《人間花刺》寫於1908 ~ 1909,最早發表於《中國國粹學報》。這部作品是作者經過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以全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的評論。

從表面上看,《地球上的花刺》和中國已經互相攻擊很久了。花刺和其他作品的風格和格式沒有明顯的區別。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理論體系,堪稱舊體詩詞作品中為數不多的作品。甚至在過去,很多人把它作為壹種標準,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和美學的基礎,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花刺》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品之壹。王國維用“文飛卿之言,句句亦美;魏端機之言,骨秀也;李崇光的詞也是“美”,其中對李煜的詞評價很高,說是“美”,韋莊的詞叫“骨秀”,文的詞叫“句秀”。

創作背景

王國維生活在中國的黑暗時代,外國入侵,清政府衰落崩潰,社會失控,價值體系紊亂,人們的思想正在經歷劇烈的動蕩,個體生命精神迷茫,痛苦不堪。王國維的壹生也經歷了時代的痛苦洗禮。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來。他說他的身體那麽虛弱,性格那麽憂郁。“人生的問題壹直在我的腦海裏,所以我決定從事哲學研究。”生活中的問題引導他走向哲學。哲學方面,他涉獵了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希望通過哲學揭示人生的真相,擺脫人生的痛苦和無奈。

但這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1907他感嘆:“從哲學上講,可愛的人大多不可信,可信的人不可愛。”對於王國維來說,“可信”與“不可愛”的哲學是針對現象世界的,可以獲得準確的實證科學知識。這種知識是可信的,但這種知識只是陳述經驗事實,不能滿足人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所以他覺得不可愛。

他追求的是“可愛”和“可信”。統壹性,這使他陷入了近代以來學術界形而上學與科學實證主義的內在張力,以及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的沖突與對抗。王國維認為學習哲學可以解決“人生的問題”,找到人生的出路。

然而事與願違,王國維陷入了“可愛”與“可信”的兩難境地,他不得不放棄哲學研究,另尋出路。他的學術註意力從哲學轉向文學,是為了在文學中尋找生命痛苦的慰藉,尋找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目標。在文學研究中,文學本身的非功利性給他帶來了審美愉悅,於是他寫出了《人間花刺》。

百度百科-人類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