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告別劍橋微課精品教案

告別劍橋微課精品教案

學術目標

1.感知《告別劍橋》中的詩歌、音樂、建築、繪畫之美。

2.學會從意象、形式等方面欣賞詩歌,從而愛上詩歌。

教學重點

1.在欣賞詩歌的基礎上,培養寫詩的觀點。

2.《別了,劍橋》在音樂、建築、繪畫方面都很美。

教學方法

讀書吟誦,鑒賞。

班級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言

《別了,劍橋》是徐誌摩著名的新詩。作者將劍橋的風景和鄉愁融入詩中,將自己告別劍橋的淡淡憂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徐誌摩及其創作背景

徐誌摩(1896 ~ 1931),浙江海寧人,家境富裕。筆名雲中鶴、南湖、施哲。中學和郁達夫壹個班。1916考入北京大學,同年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結婚,1918赴美留學,1920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徐誌摩與林婚外戀,同年8月告別劍橋啟程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出版詩集。1923年,他以胡適等人為主要成員創建了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徐誌摩擔任翻譯,隨後隨泰國漫遊歐洲。同年,我認識了陸小曼,壹個已婚女人,並墜入愛河。1926年6月,我和陸小曼結婚了。1927年6月,上海光華大學教授,1929年6月,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他應胡適之之邀到北京大學當教授。這期間,徐誌摩為了生計奔波於北平和上海之間。但還是很難讓陸小曼滿意,他已經有了新的開始,但又因為舊情和面子,很難再離婚。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1931年1年1年1年65438+9年,我從南京飛往北平,途中飛機失事,死在泰山腳下,享年35歲。

這首詩是徐誌摩在他第三次歐洲之旅後回家的路上寫的。時間是1928 165438+10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劍橋,卻是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裏住了壹夜,事先沒有人通知他。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壹個人帶著巨大的興奮悄悄來到劍橋尋找他的英國朋友。所謂“劍橋”,現在的同澤“劍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因為徐誌摩年輕時在這裏學習生活,結交了很多英國朋友,所以壹直對這裏有壹種特殊的感情。可惜因為沒有提前聯系好,他熟悉的英國朋友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劍橋在那裏靜靜的等著他。於是,他從七八年前生活過的每壹個地方、每壹個角落開始,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場景在眼前重現...因為他當時比較忙,又急著去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所以沒有記錄下這個情感活動。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回家的路上,面對洶湧的大海和廣闊的天空,他才展開了壹篇論文,寫下了他對轎子這種沈重交通工具的切身感受。

詩歌記錄了詩人在1928年秋天返回英國,告別劍橋的情感經歷,表現出壹種帶著淡淡傷感的別離。劍橋,或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關於劍橋的壹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現在要和它說再見了,萬千柔情和情懷湧上心頭。何康河水打開了詩人的靈魂,喚醒了被蟄伏在心中已久的激情,於是便成了這部代代相傳的傑作。

第三,播放黃磊讀的《告別劍橋》

老師指導朗讀。講究詩的節奏,飽含深情。

第四,對《告別劍橋》的整體欣賞

5.從意象中欣賞詩歌。

1.這篇文章在圖片的選擇上很獨特。請找出這篇文章中的圖像是什麽。

清:雲、金柳、柔波、綠草、星光等自然風光。

2.討論這些圖像的選擇有什麽作用?

(相聲詩)

(1)全詩以離開劍橋時的情感起伏為線索,表達了對劍橋告別的深情:

在1節中,用三個“溫柔”字描繪了獨自壹人悄悄出入康橋的情景,同時流露出形影不離的感情,並以微微跳躍的節奏,烘托出慢慢漸行漸遠的意象,為全詩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節,寫何康河邊柳樹倒影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的喜悅和眷戀之情。

第三節寫何康河的水草,表達了詩人對康橋永恒的愛。

第四部分,寫榆樹下的綠水池。詩人把愛人的情景融進去,把所有的留戀融進了劍橋的風景裏。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起壹根竿子,劃船到更綠的草地去尋找他的“彩虹般的夢想”,對著星光燦爛大聲歌唱。

第六節,詩人從幻想回到現實。靜靜的打著離別的招牌,默默的體味離別的悲傷。詩意的場景還在回歸,沈浸在寂靜中。

第七節,呼應開頭。“雲”是帶不走的,詩人卻說“不帶走壹片雲”。這種誇張表現了詩人不願意打擾他心愛的劍橋。在這裏,節奏是壹樣的,但隨著文字和表情的轉換,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開的悲傷。至此,詩人用沈默、溫柔、安靜表達了對劍橋的深情。

②全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第壹節:轉喻;

第二節:隱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部分:移情和誇張;

第五節:照顧開頭;

第六節:隱喻、擬人和移情;

第八節:重疊二重唱。

⑶依靠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具有相同的抒情特征,其抒情結構壹般為:“物相對於我”→“物和我相融”→“物相對於我”。讀者往往能在壹首詩的開頭看到壹個明確的抒情主體,面對壹個物體或壹個意象或壹個情境,出於某種現實原因。然後因為被這些意象或情境所吸收,抒情主體融於客體,或神明隨物遊,或我忘壹切。當神遊或忘我達到極致,客體與自我的和諧無法維持時,抒情主體就會突然回到與客體的對立。這種抒情結構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後的虛幻寄托和短暫的抑郁解脫。

(4)詩人在告別劍橋時,避開了送行的人群、周圍的高樓、車流等普通物體,選擇了雲朵等自然景物,避開了煙火,營造出壹種清新的感覺。

比如把河邊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下的新娘,從而把死氣沈沈的景色變成了有生命的活動,溫暖宜人。倒映在何康河中的柳樹,浸透了詩人無限的喜悅和眷戀。夕陽下的柳枝披上了迷人的金黃色。金色的樹枝在風中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壹位美麗的新娘。這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水中和詩人的腦海中蕩漾。在場景中看到愛情,愛情中有場景,場景交融在壹起。其他形象的選擇也是如此。綠色的水草在柔和的海浪中搖曳,仿佛在向詩人招手。夜晚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不禁“在星光的絢爛中歌唱”。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峰。這是這種詩歌意象選擇的獨特之處。

六、從詩歌的形式來欣賞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1.形式:四行壹節,交錯排列,字數相近,壹圈呼應——建築美。

清:第壹句連續用了三個“溫柔”字,讓我們覺得仿佛詩人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悄悄地蕩開了;而最深的情意,竟在浪潮中,成了“西天浮雲”。最後壹節對應第壹個循環有三個“靜靜”。來的瀟灑,走的瀟灑。袖子壹揮,抖掉了什麽?不用說了。既然我曾經在劍橋涅槃,為什麽要帶走壹片雲彩?——首尾循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性-音樂美。

清晰:這首詩就像肖邦的小夜曲。四行壹節,各節的排列錯落有致。每句話的字數基本在6、7個字(中間有8個字),在參差不齊的變化中顯得整齊;每節押韻,逐節變韻,追求音節起伏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使用,增強了詩歌的輕快節奏。詩的第壹段旋律有輕微的彈跳,仿佛是詩人踮起腳尖行走的聲音;這首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就像壹首用裝滿琴弓的小提琴演奏的快樂的曲子;詩的結尾與第壹句相似,遙相呼應,給人壹種奇幻的感覺。

比如詩的第壹節,用了三次“輕”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有輕微的彈跳,仿佛詩人在踮腳走路;這首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就像壹首用裝滿琴弓的小提琴演奏的快樂的曲子;在押韻形式上,嚴格遵守二、四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種優美的節奏像漣漪壹樣蕩漾著,既虔誠,又符合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具有獨特的審美快感。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緩緩蔓延,頗有詩人“白袍薄郊島”的氣質。可以說,它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思想。

3.意境:金柳、新娘、花枝招展、彩虹般的夢幻——繪畫之美。

清晰:八首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幅可以畫的圖,給人以視覺美的享受。畫面的表現形式之壹是詩人運用了豐富多彩的文字,創造了壹系列生動的意境,有夕陽下的金柳,軟泥上的綠草,樹蔭下的水潭。兩個比喻相當準確:第壹個大膽地把“河邊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讓死氣沈沈的景色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溫暖宜人;第二是清澈的池水疑似“天上虹”,卻被漂浮的藻類碾壓後變成了“彩虹般的夢”。莊周夢蝶等詩人,正是在愛情的瘋狂中,忘我忘我,感受到“波中美影/心中蕩漾”,甘願做何康河柔波中搖曳的水草。這種主客觀相統壹的良好結構,既是妙手,也是心血;在第5和第6節,詩人打開了壹個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滿壹船星輝、/星輝中歌唱”、“歌唱、/但我不會歌唱”、“夏蟲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四句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猶如何康河水,壹波三折!但他那種倒在更綠的草地裏,在星光燦爛中歌唱的瘋狂,並沒有實現。這個時候,沈默和沈默勝過很多情話!。詩人仿佛在呵護壹個愛人的睡眠,生怕這個夢受到壹絲壹毫的損害,輕輕嘆息般的旋律與離別完美統壹。畫面美的第二個表現是詩人通過具有強烈動作的文字,使每壹幅畫面都變成壹幅動態的畫面,如揮動、搖曳、搖曳、粉碎、回遊、揮動等,給人以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