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又名春梅和紅梅。薔薇科李屬為落葉喬木,灌木較少。高度可達5 ~ 6米。樹冠蔓延,樹皮淺灰色或淺綠色。小枝纖細,尖,綠色和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圓形,邊緣有鋸齒,頂端或尾尖漸尖,基部寬楔形,幼時或沿脈被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 ~ 2花生於1和2年生枝條上。萼筒呈鐘形,紅色、暗紅色和綠色。花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芳香,壹般早春(1 ~ 2月)先開後走。核果近球形,黃色或綠色,5月至6月成熟。
梅花原產於中國,主要栽培於長江流域和中國西南地區。喜歡溫暖微濕的氣候,要生長在陽光充足、通風陰涼的地方,耐澇耐旱。
李種系
按種型可將梅分為三個種系,即真梅、烏梅和烏梅。在它之下,主要按照枝姿分為五類。第壹種叫直枝李。樹枝是直的或斜的。這是梅家最古老最華麗的成員,有梅子、宮粉等9種子品。第二個類名是垂梅。枝條自然下垂或斜向下垂,有粉色花朵下垂枝條等5種。第三個班名是龍遊美。枝椏自然扭曲如龍,只有1(龍李)和1(玉蝶龍紋)。第四個班級名字叫星美。宋代範成大在《李樹》中首次記載了奈美與杏的種間雜交。花、葉、枝生活在杏之間,‘杏’不香或微香(非杏),花托膨大。有單瓣杏李型和後春型。第五類是櫻桃李,是紫葉李和宮粉李的人工雜交品種。是重瓣大花的紫葉紅花,耐寒。
李的起源和發展
據文字記載,梅至少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根據考古發現,李樹在中國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或應用歷史。“民以食為天”。在最初的李樹引種栽培中,目的就是為了吃李子果實。隨著社會的發展,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栽培,逐漸發展成為觀賞和食用觀賞並重的引種栽培。
根據陳俊宇和包滿柱的研究,中國梅花的栽培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西漢以前主要是引種栽培梅花。之後是梅子栽培階段,這個時期又細分為初盛、漸盛、繁盛、發展五個時期。
《經書》上說:“做和諧的湯,只會給梅子加鹽。”商朝的鹽和梅相當於今天做菜用的醬油和醋。由此可見,梅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關於梅的記載越來越多。比如《李周天官》裏說:“餵飯其實是幹的。”據考證,廖是吃李子的古稱。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中國最早的著名民歌集中有壹首名為《梅子》的詩,“梅子其實是七!求求我抽出時間去紀Xi吧!..... ",也就是“從樹上摘下李子果實,丟給對的人,就剩下70%的果實了。不要錯過我的意中人的機會.......”這是壹首意味深長的歌。從“有梅”這首詩可以推斷,李樹在當時陜西趙蘭(梁勇西周)壹帶是相當普遍的。有可能這期間已經進入了野生梅的引種階段。這裏的李樹引種栽培,可以認為是以吃果入藥為目的,而非賞花。
在古代,人們種植李樹是為了食用或祭祀。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出現了復瓣、重瓣、梯田、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梅花中新穎的枝幹和五彩繽紛的花朵等。,於是有心的人便將它們分開繁育栽培,從而培育出許多觀賞價值很高的梅花新品種。因此,“華美”來源於“郭美”。推測這壹時期大約是西漢初年。梅花品種的文字記載是同時期的《西京雜記》。比如“漢初建林園,遠處呈現異樹。”有《朱梅》《胭脂梅》。之後,楊雄以“櫻花、李子、樹木配玉蘭”的描寫寫成《蜀都賦》,可見梅在兩千多年前就已作為成都城鎮或園林的綠化樹種。到了晉代,梅花栽培更為普遍,也有贊美梅花的詩詞。比如,曾做過殯儀員的陸凱,在初春從湖北荊州采摘梅花,送給遠在長安的魏凡,並附短詩壹首:“折梅花,送龍頭人;江南壹無所有,談給壹個春天。”可以說,從盧凱開始,梅花就和梅果壹樣,可以作為禮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到了南北朝時期,梅花用得越多,關於梅花的詩詞和浪漫就越興盛。正如楊萬裏在《與梅詩序》中所言,“梅以花為名”。
盛期,隋(581 ~ 618)、唐(618 ~ 907)、五代(907 ~ 960)均有梅花栽培,品種增多。這引起了學者們更多的關註,湧現出大量的詩詞賦,對弘揚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擴大梅花栽培規模有相當大的作用。此後,贊美和梅的人越來越多。據《華陽縣誌》記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曾在成都建立梅園。孟天祥在成都稱王時,另壹個園子裏躺著壹棵老梅,名曰“梅隴”,可見梅在唐五代、華東、華中、華南都有廣泛種植。據調查,隋唐五代的李品種主要是蔣梅和宮粉,朱砂品種出現在四川。可見這壹時期梅花的品種也比以前豐富。
從盛世到宋元時期(960 ~ 1368),中國藝術梅的發展進入了壹個盛世。大量新品種湧現,栽培技術不斷提高。石梅、梅文、梅花和舒眉脫穎而出。宋元時期,伊美的繁榮還表現在李子新品種的出現,例如,除了蔣梅、宮粉和朱砂外,還增加了玉蝶、灑金、黃翔和杏梅等新品種。時至今日,雲南昆明曹溪寺的壹株梅樹,盡管年事已高,卻年年開花結果。
繁盛期,明代(1368 ~ 1644)和清代(1644 ~ 1911),梅花栽培規模擴大,栽培技術水平提高,大量新品種湧現,梅花栽培達到繁盛期。梅花的書、文、詩、畫都體現了這壹特點。如明代王在《群芳譜》中記載了19個梅品種,將其分為白梅、紅梅、壹品三類,並對各品種進行了簡要記載,介紹了繁殖栽培技術。大約在同壹時期,周文樺的《汝南園史》和徐光啟的《農政誌》記載了壹批梅花品種。到了清代,梅花種植更加繁榮,品種更多,寫梅花的人更多,形式也有所創新。《花鏡》記載梅品種21個,其中“太閣”梅和“昭水”梅史無前例。在“揚州八怪”中,有許多人因詠梅和畫梅而聞名。金農,李雲英等。,更是以擅畫梅子而聞名。明清時期留存的古梅很多,是當時梅花栽培的歷史見證。在當時的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種梅樹是有名的賞梅地。明清時期對梅花的栽培和文人對梅花的書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藝術梅花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發展時期辛亥革命後,梅花栽培進入現代發展時期。梅花品種分散在全國各地,集中在苗圃。梅花的栽培和研究相當繁榮,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都取得了成果。梅花作品屢屢出版,梅花學術研討會不定期舉行,梅花作家層出不窮,比比皆是。隨著中國現代植物學的發展,中國園藝學家對梅花品種進行了系統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花的栽培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南京、無錫、武漢、杭州、成都、重慶等梅園采集了大量品種,傳統梅園規模迅速擴大,壹批新的梅園正在建設或已經建成。近二十年來,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遠緣雜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抗性育種也卓有成效,不斷豐富了李品種。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從日本、美國引進了紅千鳥、李樹等100多個品種,通過雜交育成了幾十個新品種,其中不乏優良品種。此外,還建立了梅花的離體快速繁殖技術,為梅花的大規模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李子的起源
中國是李子的原產地,這是舉世公認的,也是被充分的事實所證實的。日本等國是否有梅的起源,學術界壹直存在爭議,形成了觀點完全不同的兩派。我國園藝學者普遍認為梅花原產於中國,日本學者也基本持此觀點。然而,以宮澤武文為代表的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有梅花的起源。他們列舉了日本所謂“野李”的形態特征,以區別現有的李樹品種。從這壹點來看,日本等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梅子原產地,有待進壹步考證。包滿柱相信,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關於李子起源的問題將會得到圓滿的解答。如果有獨立起源和自然分布,在壹海之隔的中國和日本異花授粉的可能性極小,其種群應該有特定的DNA組成。另壹方面,如果DNA組成沒有明顯的差異,那麽日本梅很可能是在中國傳播出去後逃離山野而形成的。
梅花的自然分布
中國有關梅的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李生產的記載比栽培品種晚得多。公元6世紀,陶弘景在《名醫錄》中記載“石梅生於漢中谷”。《花鏡》中有關於野梅起源的記載,說梅起源於羅瓢、韓吉、思明。在《臺灣省島內植物名錄》中,采集了臺灣省二桂、何歡山、新竹等地的野生李樹標本,上原敬二在《樹木大圖》中記載,臺灣大安溪上遊的大甲溪上遊和雪花坑有野生李樹。
19世紀初,英國Clack在中國廣東省采集李樹標本,20世紀初,英國E H Wilson在鄂西采集野生李樹標本。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我國植物學家先後在貴州、福建、江蘇、浙江、湖北、廣東等省獲得野生李標本。在雲南和四川省的許多地方也采集了大量的野生李標本。
近年來,我國園藝學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野生李子也集中分布在雲南的洱源、嵩明、德欽、瀘水、劍川、祥雲、雲龍、寧蒗、賓川等縣市。此外,烏梅的自然分布還有湖北羅田、鹹寧、江西景德鎮、安徽黃山、雲南建平、興安社區和陜西裕固、甘肅文縣、康縣的那坡山。
可見,梅在我國分布廣泛,北有秦嶺南坡,西有西藏通麥,南有雲南、廣東。* * *有16個省或地區。在這個範圍內,川滇藏交界的橫斷山區是梅花的自然分布中心和多樣性中心,該地區野生梅林面積大,變異類型多。
梅花的栽培分布
梅的栽培分布面積遠大於自然分布面積。除了栽培自然分布的梅以外,北京、山東、河南和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都有栽培梅。此外,海南省也栽培李子。北方栽培區多以栽培和觀賞梅花為主。然而,中國賞梅最集中的地區是長江流域。在這壹帶,修建了許多梅花園,其中有壹座歷史悠久,在國內外形成了壹定的影響,如武漢東湖梅園、無錫梅園、南京梅花山、成都杜甫草堂等。近年來,隨著梅文化的不斷傳播和普及,北方賞梅的景點更多了,很多梅園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中。據楊乃欽對中國梅園的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梅園(包括在建的)有近30座。其中,江蘇省建成的梅園數量位居全國第壹,其次是浙江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