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經》和樂府詩都唱嗎?妳用什麽儀器?分數還存在嗎?

《詩經》和樂府詩都唱嗎?妳用什麽儀器?分數還存在嗎?

壹,樂府和樂府詩

(壹)、樂府的含義

樂府有兩個內涵。壹個是正式名稱。負責音樂。“樂”指的是音樂,“府”指的是官府,這是它的本義內涵。這壹制度建立於秦朝和漢初。漢初有樂府令(前194 ~前188)。漢武帝時期,樂府的建制和職能有所擴大。西漢末年,哀帝即位(前六年),下詔“班樂府官”(《禮樂史》)。到目前為止,漢代還沒有樂府建制。二是詩體名。起初指樂府官員收集的詩歌。後來把魏晉唐以來可以欣賞的詩詞和模仿樂府古詩的作品統稱為樂府。宋以後的詞、散曲、戲曲,因其音樂性,有時被稱為樂府。

(二),樂府的演變

中國素有“禮樂之國”的美譽,周代就有樂師。不過“樂府”二字可以在實物中找到。是1977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壹口錯金庸鐘。鐘把上刻有秦篆的“樂府”二字。見於傳世文獻,始於《漢書》。由此可見,漢樂府之名出自秦制。

從西漢惠帝到哀帝,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機構是樂府和太樂府,行政長官分別是樂府令和太樂府令,隸屬少府和封場。樂府主政皇帝和朝廷時通常使用的音樂不是傳統古樂,而是以楚音為主調的流行曲調,如太祖湯山夫人的《安世芳之歌》(17章)、《大風之歌》。太嶽主管郊廟音樂,這是上壹代流傳下來的松雅古樂。

漢初重點在太嶽,樂府規模小,效果差。到漢武帝時,樂府的建制和職能都有所擴大。《李翰樂誌》說:

到梁武帝的郊祀大典,.....就是受趙、戴、秦、楚的委托,設樂府,集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律隊長,引用司馬相如等數十首人造詩。本文對《律律》進行了簡要的論述,並譜成了壹首19章的八音合奏曲。農歷正月辛(農歷上半月辛日)祭拜甘泉,讓男女老少70人唱著歌,把廟堂驚到明朝。

《漢書·藝文誌》說:

《孝經》自樂府建立以來,多采用歌謠,故有趙、戴、秦、楚風,皆以悲喜為基調,亦可觀風俗,知雲何事。

《李樂府》中的“李”字有重構、拓展之意,“樂府”的命名和設置並非始於吳代。據《漢書·關白公卿表》記載,漢武帝時期,樂府由漢初的壹階壹程改為壹階三程。這時樂府的工作主要有兩項:壹是協調律法,作曲。把文人寫的歌頌美德的詩詞制作成音樂,或者制作新的歌詞、歌舞,訓練樂師表演,為統治者裝飾太平、宮廷盛宴、慶祭、縱情聲色等提供服務。二是收集民歌。采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豐富樂府的音樂,同時通過采風“觀風俗,知厚薄”來了解民情。據《漢書·禮樂誌》記載,到他稱帝時,樂府已有800多名員工,成為頗具規模的音樂機構。漢武帝至成帝的100年是樂府的鼎盛時期。哀帝“聲衰”,即位,上書“停樂府之官”。“有829人,其中388人不能停下來,但他們可以被帶到樂泰。其441人應不經法,或鄭之聲可以。”這也是西漢樂府詩大量散佚的重要原因。

東漢掌管音樂的機關也屬於這個系統。壹個是太嶽音樂部,長官是太嶽音樂令,相當於西漢的太嶽音樂令,屬於太常卿。壹個是黃門宣傳部,主管程華齡,屬於少府。黃門之名自西漢開始提倡,與樂府關系密切。例如,西漢吳京不僅是著名的黃門鼓吹者,也是樂府的音樂監督者。到了東漢,黃門宣傳部已經為皇帝的宴臣們提供了歌曲和詩歌,實際上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東漢樂府詩主要由黃門宣傳部采唱,因而得以保存。

魏晉六朝時期,人們把樂府所唱的詩,原本漢人稱為“歌”,也叫樂府。就這樣,樂府從壹個音樂器官的名稱變成了壹個具有音樂性的詩性名稱。(非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9頁)說:“六朝亦稱文人樂府,不論其樂不樂也。”)文選除騷、賦、詩外立樂府,《文心雕龍》除明詩外立樂府,都把樂府作為壹種新的詩風。但人們考樂府的重點還是在音樂上。

到了唐代,樂府拋開音樂,註重其社會內容,掀起了壹場新的樂府運動。元結的《系樂府》、白居易的《新樂府》、皮日休的《鄭樂府》等。,都對音樂不感興趣。於是,樂府變成了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有人單純從入樂上稱詞、曲為樂府,留下了唐人所揭示的樂府精神實質。

總之,樂府本來是官方名稱,後來演變成了詩名。包括樂府民歌和文人樂府詩。

(三)樂府詩的類型

《漢書·藝文誌》記載了西漢28首歌詩,314首,全部為樂府詩。現在能看到的西漢樂府詩,可以認為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有17章的《大風歌》、《安史坊歌》,19章的《祭郊歌》,18章的《鈸歌》,還有少數其他民歌。其他樂府詩都是東漢時寫的。(其中西漢民歌138,兩漢民歌約40首。)

《樂府集》最早出現在南朝沈約的《舒悅誌》中,後有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隋代王僧虔的《陸機》、吉岡的《古今魯玉娥》、唐代吳京的《樂府古詩詞解》、宋代鄭樵的《通誌樂略》。但最全的樂府詩集是郭懋謙的《樂府詩》,這是壹部從到五代不靠譜作品的歌賦、樂府集,總卷數100,將漢唐樂府詩分為12類:

1,角苗歌。帝王用來祭拜天地、神靈(ZHι)和祖先的音樂。大部分都是贊美的話。如《郊祭之歌》《安石坊之歌》。

2.顏拍歌。統治者在宴會上使用的音樂。

3.崇尚歌曲。主要指用鼓、鈸、笛、鈸等樂器演奏的軍樂。是漢武帝吸收的北方狄西戎等民族的新聲音。如《鈸之歌》。

4.吹歌。在馬背上用鼓和喇叭演奏的軍樂。漢武帝從西域傳入時,協律校尉李延年創作了28首新歌(壹章為壹首)。

5.香河歌。這是壹首美妙的民歌。和聲是壹種唱法,意思是“絲竹和諧”、“人聲和諧”。

6.清商歌。語氣比較明朗,因此得名。來源是相位和三個音(平調、清音、鋼琴音)。

7.舞曲。分雅舞和雜舞。雅舞是郊區寺廟、院落用的舞曲,雜舞是宴席用的舞曲。起初多在民間,後來傳入朝廷。

8.秦曲歌辭。音樂歌曲配古琴曲調。有五首歌,九句語錄,十二道習題。樂府詩中收錄的秦歌歌詞,從唐瑜到隋唐,多為後人的偽作,尤其是題上古的文章,更不靠譜。

9、雜歌。《樂府詩集》說:“寫雜劇的人,世世代代都在。或心靈的存在,或情感的感受;或宴飲之樂,或哀怨之怨;或訴說離別的悲傷,或傾訴出征的苦難;或因佛老,或因‘路易’:既收又錄,故總稱‘雜曲’。”

10,現代歌詞。樂府從唐代開始演變為壹般的詩歌,走向衰落。唐宋人所指的樂府中的現代曲,其實就是隋唐間的雜劇。《樂府詩集》說:“寫近體歌的人,也是雜曲。因為出自隋唐,所以又叫“近體樂。”後人可能主張從樂府分類中刪去近體曲的範疇,並入雜劇。

11,雜歌謠。歌,謠言,預言和諺語。

12,新樂賦詞。是唐朝的新歌,寫在樂府裏沒有音樂,或者暗含古題,刺美人,或者是名篇,沒辦法靠。

漢代樂府詩主要保存在《交妙歌》、《相和歌》、《崇歌》、《雜歌》中,尤其是《相和歌》。

(4)樂府詩的基因。

樂府詩的形成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是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結果。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這壹點長期以來壹直受到重視。寫詩、獻詩、收藏詩已經成為壹種傳統。漢代樂府詩之前,有《詩經》《楚辭》的繁榮景象。詩歌體制的變化與流行音樂的風格密切相關。漢樂府的詩,壹開始都是樂府裏的相關人員用音樂甚至舞蹈來演唱的。樂府詩在體系上與詩經、楚辭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唱腔時的曲調不同。《詩經》的基本體式是四言體,楚辭的代表體式是離騷體,即每句話壹般是六七個字,七言句的最後壹個字往往是語氣詞。四、六、七個字可以通過加減或空格變成三五個字。漢高祖劉邦是楚人,酷愛楚音。他的《大風之歌》是用楚聲唱的。楚生唱騷體詩符合楚人的習慣和口味,但也可以唱其他句子的詩。漢高祖唱給戚夫人的《天鵝之歌》是壹首四言詩,用的是楚辭的曲調。《安世芳(17)唐山夫人歌》第七、八、九回均為三言詩,第六回為三七言雜詩:“海蕩回水,貴人樂人懷。”大山崔,百會之,民多貴?貴而賢惠。“漢武帝《郊祀歌》共19首,其中四言詩9首,其余為三言或雜言混合,以三言或七言居多。漢樂府以楚生唱歌作詩,但不局限於騷體六七言,是楚生的壹種變化。

當然,樂府詩形成的關鍵在於統治者的愛好和積極倡導。無論是出於和合之外的娛樂寫歌,還是收集民歌體察民情,都在客觀上推動了樂府詩的發展,為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增添了新的活力,搭建了新的平臺。在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漢武帝的支持下,他的妃嬪、朝臣和文學侍從都以能寫樂府詩為榮。樂府詩以其新穎靈活的體系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樂府詩的曲調有多種來源。第壹,中國各地的音樂。如“和歌”“舞曲”。尤其是當時流行的五言歌謠。比如,六句中有五句是惠帝年間戚夫人所唱的《宋》中的五個字。他稱帝時在長安流傳的《殷商歌》、《邪路敗良田》,是標準的五言詩。其次,少數民族地區的歌曲。如“鼓吹歌”、“橫吹歌”。第三,來自於文學侍從的創作。比如作為協律的隊長,李延年擅長音樂,能歌善舞,還能做出自己的新曲。《韓曙幸福傳》說:“李延年,中山人,自幼受父母兄弟所養。我將受到長期坐法的懲罰,在監獄裏給狗吃。”“延長好歌是壹種新的變聲。當時天地會在上面推廣,要搞音樂,讓司馬相如等人做詩。閻念將繼承弦歌所創作的詩歌,並為之作新歌。”李延年因此贏得了漢武帝的青睞。李延年通過平陽公主把她那能歌善舞的漂亮姐姐介紹給了漢武帝,並賦詩壹首:“北方有美女,絕世獨立。先照顧好城市,再照顧好國家。我寧願不認識整個城市和國家,也很難再得到壹個美女。”

樂府詩的產生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誕生的又壹朵美麗儀式的奇葩。它不僅對《詩經》、《楚辭》進行了揚棄,而且引起了文人的濃厚興趣,並加以模仿,在文人詩歌尤其是文人五言詩的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漢代樂府詩的思想內容

班固雖然沒有在《漢書》中記載西漢樂府詩的全部,但他描寫了當時樂府詩創作和收藏的盛況,並對西漢樂府詩的總體特征作了精辟的評論:“皆感悲喜,皆因事而起。”這是西漢樂府詩的精髓和靈魂。班固的評論雖然是針對西漢樂府詩的,但同樣適用於東漢樂府詩。班固所謂的“物”是廣義的,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所謂的“哀樂”也是廣義的,幾乎包括了社會群體中的各種感受。總的來說,漢代樂府詩的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普通人的痛苦和掙紮

班固在《漢書食史》中說:“窮人常穿牛馬的衣服,吃狗的食物。”“把農房賣了,後代還債。”《漢書·龔宇傳》說:“漢武帝征服了四夷,從民間收了回來。孩子三歲的時候輸出了錢,所以老百姓就被困住了。至於孩子,那就很難過了。讓妳兒子七歲拔牙是可取的,這是輸出金錢。”這種普通人生活的悲慘景象,在樂府詩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壹些人寫道,龔毅遭到了搶劫和勒索。如《平陵東》:

平嶺東,松柏同,我不知道誰搶了龔毅。搶了龔毅,在高堂下,付了壹百萬兩去了。也很難走兩步,怕看到追來的官員。我難過得流了血,就跟家裏說要賣黃牛犢。

這首詩描寫了壹個好心人,就是“龔毅”,被人無故綁架綁架,被勒索“壹百萬元”和“兩匹馬”。無奈之下,他只好傳話給家裏,向黃牛收錢贖回。雖然詩中沒有明確說劫持者,只說“不知道是誰”,但“龔毅”被劫持到“高唐”(府衙),被“官員”追殺,可見劫持者壹定與府衙有勾結。這篇文章是無辜受害者悲憤的控訴:官員貪婪暴力,壓榨好人,甚至綁架劫持傷害百姓。

有人寫道,孤兒被當作奴隸虐待。如《孤兒行》。《孤兒之旅》(又名《孤兒之旅》、《唱宋之旅》)描寫了壹個孤兒被哥哥和嫂子虐待,嘗盡了人間的辛酸。這首詩開頭寫道:“孤兒生(生),孤民生(生於不幸的人生境遇),人生苦。”這個孤兒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過得很好。但父母去世後,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成了哥哥和嫂子的私人奴隸。為了把家族財產據為己有,兄弟姐妹不在乎血緣關系。他們要麽讓孤兒出去做生意,要麽命令他們在家做飯、看馬、打水、養蠶、收瓜,卻對他的冷暖無動於衷。他是:

頭上長滿虱子,臉上布滿灰塵。.....手不對(què,皸裂),第壹步下沒有菲(草鞋)。Chuàng(悲傷,帶結匆匆走)有膏,裏面有刺;扯下刺蒺藜的腸子(腳脛骨後面的肉,月亮,就是“肉”字)傷心。.....冬天沒有恢復,夏天沒有單衣。

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環境中,孤兒們因為哥哥嫂嫂的嚴厲而“不敢抱怨自己”,只能暗自“哭如雨下”,結果我不禁絕望地感嘆“還不如早點去地下”。從表面上看,這首詩似乎是在揭露家庭內部的矛盾,指責宗法制度的弊端,反映普遍的社會問題。實際上,它揭示了當時地主富商剝削者的貪婪和殘忍本質,間接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狀況和怨憤情緒。

有人寫,窮,病,窮,很難生存。《女人的病》描述了壹個貧窮而多病的家庭的悲慘遭遇:

女人生病多年,在給老公打電話之前,說壹句話;不會說話之前不知道怎麽哭。“這是壹對疲憊的孤獨夫婦,但我的兒子又冷又餓。我有過謹慎的生意(dáchī and),所以我會考慮的!

混沌說:當妳握著它的時候,妳沒有衣服,妳沒有衣服。關上門,送孤兒進城。哭了就起不來了。向孤兒討魚餌。欲哭無淚,淚深施。“我無法停止悲傷。”探索妳懷裏的錢。初見孤兒,哭求母親抱。徘徊於空屋,“行復耳!拋棄了就不要回去。(孩子又會像他媽壹樣死去,還是會留下?) "

這首詩描寫了妻子兒女雙亡,丈夫饑寒交迫,孤兒寡母的悲慘境遇,深刻反映了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又如《葛炎行》說:“有兩三個兄弟困在他的郡裏。那麽衣服應該由誰來補呢?新衣服是誰的?”受盡屈辱,常年勞作,卻壹絲不掛,深感“長途跋涉不如回家。”

有人寫,不甘貧窮,甘冒風險。哪裏有剝削和壓迫,哪裏就有鬥爭和鬥爭。漢武帝時期,民間發生暴動。新莽末年,有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有黃巾起義。《東門之旅》講述了壹個城市平民不甘忍受剝削和壓迫,不得不鋌而走險抗爭的故事:

出了東門,不管歸。要開始,我要難過。天使裏沒有壹桶米,架子上也沒有掛衣服。拿著劍到東門,屋裏的媳婦就拿著衣服哭:“他家巴不得有錢,我家姨太太妳來餵我(吃粥)。用(for)滄浪天(天,藍天),所以下次用這個黃口。今天不是!”“咄(杜不是)!好吧!我來不及去了!白頭發都快掉光了也很難活久(在這種苦日子裏很難呆久)。”

這個平民家庭的生活面臨絕境。男主不聽“母子”的勸告和人情,最終走上了反抗之路。這首詩通過對家庭生活的闡釋和女主人公安於貧窮的勸阻,揭示了男主人公反抗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表達了普通人的心聲。

(2)士卒的投訴和來電

自漢武帝以來,長期對外用兵。無論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最終的受害者都是人民。漢代樂府詩中的壹些篇章,揭示了戰爭中士兵的慘重傷亡。如《城南之戰》:

城南鬥,北國死,野死無葬可吃。吳打電話過來:"來,做客!死在野外就不要埋了,腐肉還能逃!”水深刺激,蒲葦無形;梟騎鬥死,徐仿徨。梁(在橋上蓋房子),為什麽是南?為什麽是北方?妳如何從南到北旅行?不弄個君子(戰爭中的軍人,君主)能吃什麽?願為忠臣?子思(懷念戰死者)粱晨(戰死者的美稱),粱晨是真誠的,可以想:早上出去進攻,晚上壹去不回!

這是壹首悼念陣亡將士的詩。前11句以乞魂的方式寫戰爭的慘烈,後9句以提問的方式贊美陣亡將士。全詩充滿了悲壯的氣氛,描繪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對農業生產的嚴重破壞,有力地控訴了軍國主義者的罪惡。

按照當時官方的規定,漢代的兵役制度是:23歲為正規軍,1歲為禁衛,1歲為物資官、騎士,50歲免服兵役。但統治者長期軍國主義,這壹制度卻難以推行。第十五次征兵,暴露了漢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寫了壹個老兵回鄉後無家可歸的悲慘場景:

十五歲參軍,八十歲才回來。每個村民都說:“家裏有誰?”“前方是皇族,多松柏。”兔子從狗竇入,野雞從梁上飛。在中庭,綠谷誕生,在井裏,呂魁誕生。五谷當飯吃,葵花當湯喝不知道煮壹會兒誰對湯和飯感興趣。出門向東看,眼淚落在衣服上。

這首詩是充滿血淚的控訴。這位在國外服役65年的老兵在80歲時“開始歸來”,歸來時看到的是親人逝去、家庭破敗的悲慘景象。全詩以五言句式,通過對對話、動作、環境的描寫,展現了老兵們歸隊後孤獨淒涼的處境和心情,後兩句更是回味無窮,耐人尋味。老兵的經歷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戰爭和徭役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命的毀滅,更是對背井離鄉的參與者的精神傷害。他們思念親人,有些人甚至家庭破裂。漢代樂府詩中的壹些思鄉歌曲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如《古歌》:

秋風颯颯愁殺人,出入。誰在位子上,誰不著急?讓我禿頂!胡壹帶風大,為什麽不修樹?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衣服也慢了下來。頭腦不會說話,腸子裏的輪子轉。

這是對胡地探險的自訴。離家越久、越遠,關於家的懸念就越強,“憂”、“憂”、“思”的感受就越深。《挽歌》說“誰也不願回家”,所以只能是“挽歌可作哀,遠望當當歸”。《東光》也有“諸軍東奔西跑,早早離去,多可悲”這句話。這些都是發自心底的怨念的呼喚。

(3)、男人和女人的悲痛和仇恨

男女之間的悲憤和仇恨,壹直是人們所青睞的。自漢武帝以來,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枷鎖日益加強。壹些為女性設計的維護男權的規章制度,如“三從”、“四德”、“七往”,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三從”是指在家服從父親,嫁給丈夫,丈夫死後服從兒子;“四德”,又稱“四行”,指德、言、容、功;“七去”,又叫“七棄”、“七出”,指的是無子、色欲、縱欲、疏於姨媽、談吐、偷盜、嫉妒、惡疾。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女性敢於跨越界限,沖破束縛,無視父母的命令和媒妁之言,要求婚姻自由和兩情相悅。當然,也有很多女人的傷心抱怨和抗議,抱怨和拋棄妻子。愛情婚姻題材的作品在漢代樂府詩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不乏佳作。這些作品大多來自民間,或者出自下層文人之手。主角往往是女性,她們的感情往往是坦誠的,大膽的,挑釁的。

有的寫的是相親相愛,誌在必得。如《商邪》:

邪惡!我想認識妳,我會長壽。山中無陵,河中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同在!

這是壹個癡情女人的自白。第壹,她對天發誓,她願意愛對的人,讓她的愛永不褪色。這和《詩經·汪鋒·車》中的“信不信由妳,猶如行將就木”是壹個調子。那麽,從側面來說,我假設列舉五種罕見的、極不正常的自然現象,來表達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決心,每壹種在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發生,更不可能五種同時出現。癡情女子對愛情的堅貞無與倫比,她對火的熱情因為火山的噴發,河流的決堤,已經不可阻擋。這首詩是情歌中的傑作。唐代敦煌曲子詞中有壹首《菩薩蠻》詩,列舉了六件與此詩相似的事,可視為姊妹篇。

有的寫壹種相思兩地愁。如《長城窯洞飲馬》:

江春草綠,壹望無際的向遠方延伸,讓我思念遠方旅行的丈夫。遠在他鄉的老公可以不整天想他,但很快就能在夢裏見到他。夢見在我身邊,突然感覺(醒來)在異鄉。在不同的縣,湛轉(多次臥病在床,或指丈夫行蹤)不符合。死桑知風,海水知寒(死桑無葉能感受風吹,海水無冰能感受寒)。這是比較的方法,意思是夫妻兩個分開很久了,雖然不言而喻知道相思之苦。大家壹開始都是嫵媚的,誰來替誰說話!

客人遠道而來,留給我壹對鯉魚(木函壹底壹蓋,魚形)。胡二煮(開)鯉魚,裏面有尺子書(古代沒有紙,字母寫在壹尺壹寸的木板或絹上,所以叫“尺子書”)。跪久(跪直表示尊敬)讀壹本平淡的書,書裏卻是什麽樣子:多說飯,多說長相思。

這是壹首五言樂府詩,又名飲馬。蕭統的選集名為《古樂府詩》(佚名作家之作),徐陵的《魚臺新詩》名為蔡邕的《樂府詩》。壹般認為是民歌。李善《文選註》曰:“因征戍客飲其馬於長城下泉,婦人思之,故稱‘長城石窟之旅’。”這首詩不涉及“長城下窯洞飲馬”的事,應該是用原調填的歌詞。東漢時期,征兵制和官巡都很盛行。所以,詩中提到的旅行家,可能是壹個招募者,也可能是壹個仆役,也可能是壹個在官員身邊遊歷的學者。這首詩以思考女性的口吻抒情。前半部分寫“想”,後半部分寫“書”,通篇寫“彼此記得”。詩中使用了第壹人稱,物以情動物,春思、夜思與秋思緊密相連,借助比興和朱利安將主人公深沈、真摯、悲傷、纏綿的相思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人寫愛情受挫,由愛轉恨。如“思考”:

我想念的人,在遙遠的南方。為什麽要問遺產(wèi)君?雙珍珠玳瑁(dàimào,動物名,龜,殼光滑文藝,可做裝飾品)發卡,配玉光彩奪目。文君有他的心臟,所以他可以燒了它。風壹吹就毀了它,燒了它。從現在開始,不要再錯過對方了!相思君爵!我下定決心要和妳斷絕關系,但是我想起我們第壹次見面時的甜蜜,我就害怕。胡公主(嘆氣)!秋風吹來(風吹來)晨風吹來(晨風,鳥的名字,也就是山雞,經常在早晨呼喚配偶。Si,s和,是“思維”的錯誤。意思是求偶失敗鳥兒哭),東方壹瞬間就知道了(東方高大,東方潔白,天空漸亮)。

女主角思念遠在海南的愛人,準備了珍貴的禮物送給對方。她壹聽說對方有二心,就把禮物摔碎燒掉,“當風吹起它的灰燼”說:“從今以後,不要相思!相思君絕!”誠然,她愛得熱烈,恨得刻骨銘心,她的選擇既痛苦又果斷。

有人寫無辜的人被拋棄,懷念舊情。如《上山拔草》:

上山摘雜草,下山見老伴。龍跪下來問老人:“那新人呢?”“雖然這對夫婦不錯,如果不是老朋友的話。顏色差不多,但是爪子不壹樣。”“新人進門,所以老人進門(gé,側門,小門)。”“新人工織(jiān,黃絲,便宜值),所以人工織(白絲,貴值)。每天織壹匹馬(長四尺,寬二尺四寸),織五尺以上。與其吃素,不如做個新人。"

這部樂府詩集未收,魚臺新詩稱“古體詩”,太平玉蘭引為“古體樂府”。這是壹個被遺棄的妻子和她死去的丈夫在路上偶然相遇時的問答短語。整個壹問壹答就是壹章,應該算是壹首樂府古詩。被拋棄的妻子勤勞、能幹、順從,但還是被拋棄了。這種美好的毀滅,表現了當時女性在婚姻中的悲慘遭遇和對自己命運把握的艱難。被拋棄的妻子被拋棄的原因和寫這首詩的意圖壹直有爭議:壹是因為丈夫喜新厭舊,揭露和譴責丈夫喜新厭舊,卻抱怨新不如舊的資產階級心理(如果是這樣,新人的命運肯定不會比舊人好);另壹方面,由於棄婦無子女,棄婦與舊友都依戀舊情,所以丈夫也隱約流露出被迫離婚的悲涼心理,並對宗法制度的迫害進行了揭露和譴責。

有人寫被拋棄,堅決拒絕。如《白頭歌》:

愛情應該像山裏的雪,純潔,像月亮上的雲壹樣明亮。我聽說妳有兩顆心,所以來和妳分手。今天就像最後壹次聚會,明天就要分手溝頭了。今天是最後壹次聚會,明天早上在溝邊分手。)禦溝上,溝水東西流(把溝水東西分開,比喻戀人的拒絕,說東流,就是東流,東西偏,表示愛情壹去不復返)。當我決定帶著國王遠走他鄉時,沒有像普通女孩那樣哭泣。滿心以為嫁給壹個心有靈犀的人,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竹竿如何卷,魚尾如何[](由“竹徙”組成,上下結構,音shιshι,羽毛濕)。魚竿在擺動,魚尾像濕羽毛。古詩經常用釣魚來形容男女的求偶行為。)男人心重,何必用錢刀(錢幣,古錢幣形似佩劍,故名)!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樂府詩集》屬於《祥和閣詞曲選曲》。卓文君為司馬相如欲娶另壹名茂陵女子而寫的《西京雜記》似乎是附呈的。詩中的女子明艷清純。當她得知對方有兩顆心時,毅然與他“割舍”,提出了“願得壹心,不離不棄”的愛情理想。這首詩和思想是《詩經·馮偉·孟》中所體現的婚戀觀的繼承者。

另外,《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詩中寫男女之情的代表作,也是漢樂府詩的代表作。這兩首詩是詠嘆調。(詳見第4節)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女性是忠於婚姻愛情的自由、平等、純潔、和諧、完美的,並為此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但是,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往往是受害者,也是受害者。

(4)權貴的傲慢與清廉。

漢朝統治者的生活極其頹廢奢侈。《相見恨晚》描述了壹個有兩三個兄弟,中子為侍郎的富貴家庭生活。在這家,金為門,白玉為廳,廳中有酒,主張以大使之名。鴛鴦排成壹排,仙鶴哼唱,兩個女人在織棉花,小女人在調樂器。富貴淫逸非比尋常。“雞鳴”說:“四五個兄弟都是助手。”《長安有狹邪》雲:“長子有兩千石,中子有孝。童子無官職,衣在洛陽。“壹個家族有很多官員,官職不限於侍郎(宮中侍衛或皇帝身邊的侍從,俸祿400石,是皇帝的親信大臣,地位特殊),還有2000石的高官。即使是沒有官職的“小子”,也有官服,可以在京都洛陽做“衣冠臣”(這是賣官賣銜生的怪胎)。見《後漢書桓帝史》、《靈帝史》)。強者的傲慢可見壹斑。以上三首詩,表面上看,有壹種欣賞富貴人家的情調。事實上,它們是諷刺宋玉的壹種方式,每句話都是贊美和嘲笑。這三首詩表現了壹個富裕家庭的氣氛,在中國文學類似題材的創作中具有典範意義。

韓樂府的詩裏也有贊美那些清廉愛民如子的官員的篇章。例如王浣《雁門太守行》說:

擁護人民,支持人民。俗人兇仁。以文武之術,人料貧富。.....賢哉賢哉,吾郡王君..

王浣是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的壹名官員。這首詩贊美了他為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