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楊叔子院士的詩歌校園

楊叔子院士的詩歌校園

余家山受到了文化風暴的洗禮。在華中科技大學還是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理工)的時候,曾經有同學把有橫馬路的校園比作壹張方格紙。20多年過去了,記者從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走進中科大這所黑幕重重的大學。仿佛走進了壹首工整的格律詩,因為校園裏的行道樹不僅增添了壹圈又壹圈年輪,還見證了壹場持續近20年的“文化風暴”。2月16日,采訪不為別的,只為尋找這場人文風暴的源頭——楊叔子,壹個“為詩付出卻做夢也沒想到成名”的中科院院士。校長四年半,14年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叔子在簡易南三樓工作18年半。去年,我不再擔任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把辦公室搬到了壹棟嶄新的機械樓。這位年近80的院士親自為記者泡茶補水,讓記者感覺自己像個春風。“妳看,我的辦公面積擴大了壹倍。以前只有20平米左右。現在,書記和校長還在南三樓,辦公室還是20平米左右。他們用的是秘書室,也是20平米左右。他們努力工作,團結協作,在全校樹立了好榜樣。”今年是中國科技大學建校60周年。這位院士告訴記者,他正打算為余家山、南三樓、校園森林、校園青年公園寫壹首詩,他還構思用校園裏的數萬株桂花寫第壹首詩。楊叔子的詩歌才華是在5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在1991被“發現”的,實現了華南理工大學院士的“零突破”。慶典上,他朗誦了壹首自己喜愛的七韻詩:喜極而泣* * *交流,卻冥想了38個秋夜。種下了大樹,到處探索高樓大廈;敢賞誌存高遠的書史,讓花年華後悔?!飲水要知源之遠,征途壹躍始。其實楊叔子的第壹首詩《看雨》是在65,438+03歲完成的:千行懸於空中,雨蒙蒙,無邊無際。四面青山雲遮,行人絕跡,飛鳥盡去。從此,他的詩裏不斷記錄著人生中難忘的瞬間:從65438到0950在南昌壹中入團。1952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系,次年院系調整進入新成立的華中工學院。1956年2月加入中國* * *,同年4月成為提前留校任教的學校優秀畢業生;1980 10晉升為武漢最年輕教授之壹...為什麽壹個工科出身的院士會倡導“詩為先”的人文教育?院士說,這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1933年,楊叔子出生在江西湖口,也就是鄱陽湖的入海口,石鐘山站在湖岸。其父楊更生是愛國名人,家世深厚,是江西同盟會最早的成員之壹。抗戰爆發後,楊叔子不滿五歲,隨家人逃亡。他的父親嚴肅地告訴他:“我們是中國人,永遠不會是被征服的民族。如果鬼子追上我們,我們壹家人就投河自盡。”在飛行途中,父親給他聽寫了《唐詩三百首》,第壹首是李白的《靜夜思》。父親說:“兒子,看到月亮,就要想到石鐘山的入海口,想到日本人占領妳的家鄉和國恥。”小學的時候,楊叔子的科技知識很差,尤其是數學成了他的壹大難題。是學前的“詩教”讓他懂得了“少年不努力,老了傷心”“莫等閑,少年白傷心”。很快,他就把數學發展成了強項。文化遺產的詩性靈魂是中國之魂。1993年6月,楊叔子出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他說學校團結性強,懂得教育。“教育是育人,不是制造工具!”“從那以後,這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掀起了壹場又壹場眾所周知的人文風暴:包括理工科在內的所有學生,每年都要參加壹次中國語文考試,不及格就不發學位證。所有本科生每年必須拿到人文和科學兩分,否則不能畢業。到2007年,學校已經把中國語文列為本科生必修課,不及格就不能畢業。1997年即將卸任校長時,楊叔子開始要求他的博士生背《老子》、《論語》前七篇。如果他們不選擇不背,就不接受論文答辯。這還是他的鐵律。”科學和人文是不同的,和諧的。楊叔子反復向記者強調,“基因會遺傳,文化會傳承。壹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壹打就落後,壹打就垮;沒有民族文化,就會異化,不會自我鬥爭。“在人文文化中,詩歌是中國民族文學皇冠上的鉆石”“妳知道詩的靈魂是不是中國的靈魂”“中國的靈魂是不是詩歌的靈魂”。90年代末,在楊叔子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瑜伽詩社在科大發起了中國詩歌創作班。他經常引用美國偉大詩人惠特曼的詩句,告誡他的學生:“壹個民族的最高證明是它所產生的詩歌。“針對大學生上化妝幼兒園要學會做壹個正常人的現象,楊叔子還提出,讓中國詩詞走進中小學、幼兒園、走進千家萬戶。”江城武漢處處詩”,院士殷切希望武漢的孩子從小就要學會感受家鄉的詩味:到古琴臺去品味“山川”,知道世界要什麽;去黃鶴樓看江北――雖然長江總體趨勢是向東流入大海,但武漢這壹段並不是“不歸之河”,而是由南向北。河水向東流,有回流,有曲折,有漩渦,有泥沙,但“青山遮不住,畢竟向東流。“這裏既有人生觀,也有歷史觀。,?校園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