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心畫壹座孤島,傲然挺立;楠溪雁蕩,千嬌百媚。
濱海明珠,宏圖瑞仕,握有先鋒必勝的驕傲。
邀徐紅來畫歐越的世界,天空充滿魅力!
————摘自《溫州沁園春》
判斷壹首詩的好壞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這首《沁園春·溫州》,在這兩點上控制的非常好。下面從四個方面介紹如何掌握詩歌的層次與對仗的關系。
易萍:從成語開始。
什麽是調平?我們都學過漢語拼音,好像是小學壹年級學的。漢語拼音有四聲:第壹聲平,第二聲平,第三聲上,第四聲出。所以,大致來說,“平”是指第壹聲(平)和第二聲(平),“平”是指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下聲)。也就是說,四聲簡化為兩聲。為什麽說這只是粗略的劃分?後面我們會說,其實詩歌中每個字的平仄並不是按照現代漢語的陰陽四聲來劃分的,而是按照壹本專門的韻書來劃分的,叫做平水韻。劃分方法和現代漢語有些不同。這個我們暫時可以忽略,先按現代四聲吧。
現在我們先來看成語。有壹次在大學講課,讓在場的同學隨便說壹個四字成語,就是說首先想到哪個成語。同學們說了很多,蹲下,忠誠,做馬平川,轟轟烈烈,井井有條,轉身等等。這些成語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這是什麽?我們再看它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會發現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層次是相反的:
虎背(平)、熊腰(平)、豪放(平)、忠義(平)
壹馬(平),大風(平),強草(平)
井(井)有(平)和峰(平)彎(平)。
當時學生報了20多個成語,除了兩個都符合這個規律。這是什麽意思?說明大部分成語都符合這樣壹個規律:二四分明,即第二四個字的層次相反。如果打開成語詞典,會發現大部分成語都符合“二四分明”的規律。比例我沒做過統計,但根據我的感覺應該是70%到80%,當天學生報的比例更高。當時有20多個同學報成語,但只有兩個人不符合這個規律,比例在90%以上。
這說明了以下問題:
第壹,說明漢語裏有變調和平調。因為如果沒有這種氣質,純粹靠概率,這種“二四分明”的現象不可能有這麽高的比例。
第二,說明有這種平仄交替規律的成語更容易被記住。因為如果純粹靠概率的話,學生報的成語應該和成語詞典上的壹致,也就是70%到80%,而現在達到了90%以上。說明有這種規律的成語更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容易讓大家脫口而出。
我們知道,絕大部分成語都是在唐朝之前,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產生了,這說明漢語的氣質是壹種客觀存在,並不是人為強加或捏造的。這種平緩交替的旋律,就像舞步的鼓點壹樣,既有規律又有變化,能達到悅耳的效果。所以,漢語是壹種形音和諧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義合壹的完美結晶。四聲、偶聲雖然是漢語中長期潛伏的規律,但直到南朝時期,周篇、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而沈約將這壹概念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四聲八病”理論。“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現代詩歌格律的前身。現代詩歌的格律在唐代成熟。或者換句話說,現代詩(也叫格律詩)形成於唐代。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字:現代詩,現代詩,舊詩。近體詩和近體詩這兩個名字是唐人起的,因為格律詩起源於唐代。與早期的古典詩歌相比,唐人把格律詩稱為現代詩,也有人稱之為現代詩。“舊體詩”這個名字,是五四以後從事新文化運動的人起的名字,因為當時產生了壹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新詩”。因為“新詩”,原詩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是,也有壹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非常不滿,認為它隱含著“過時”的貶義。順便說壹句,有些寫新詩的人把中國的傳統詩歌稱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詩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兩首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用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詩就行了。先說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字有平仄交替的規律,而且“二四分明”,那麽六字呢?八字呢?我們會很自然的想,這個定律可以延伸嗎?其實是可以延伸的。
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
壹種是五言壹句,四句叫五句(五言絕句的簡稱),八句叫五律(五言押韻的簡稱)。
壹種是七言壹句,四句叫七句(七言絕句的縮寫),八句叫七律(七言押韻的縮寫)。
那麽,有沒有六言、八言以上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很少。前人六字壹句的作品有少數,八字壹句的很少,或者只在壹些遊戲詩中出現。
我們先來看壹句著名的五行:
紅豆誕生在南方(平)國。
春天會來多少枝?
願妳(平)選擇更多(許)。
這個東西是最(平)想的
如果我們註意每個句子的第二個和第四個詞,我們會發現,和成語壹樣,第二個和第四個詞的層次是相反的。
我們再來關註壹下第壹句和第二句偶數位置的詞,以及第三句和第四句,會發現也是相反的。
如果第壹句的第二個字是“豆”字,那麽第二句的第二個字則相反,是“來”字。
我們在這裏提出壹個“對聯”的概念。所謂“聯”,就是壹首詩每兩句形成壹副對聯。
比如這首詩由兩句對聯組成,第壹句和第二句形成對聯,第三句和第四句形成對聯。
每副對聯的第壹句叫對句,最後壹句叫對句。
這裏的對聯和對聯有同有異。不同的是,不壹定要相反。相同的是偶數位置的字壹定是對的。比如第壹句話,豆子是平的,第二句話,豆子是平的。
有壹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壹副對聯中兩個句子的偶數位置,叫做“相對”,也就是說,壹副對聯中的句子和對仗壹定是“相對”的。
我們再來看兩個協會的關系。比如這首詩的第壹聯和第二聯,妳看出什麽了嗎?
嗯,有個規律,第二聯的水平和第壹聯是相反的。
第壹個環節是:鬥南(萍萍)
來(平)住幾天。
第二個環節是:君(平)蔡(許)
對象(階段)(平面)
因為第二聯的層次和第壹聯是相反的,也就是說第二聯的句子(也就是前壹句)和第壹聯的對句(也就是後壹句)的層次是壹樣的。對於這首詩,也就是第三句和第二句壹樣。這種關系也有壹個專有名詞,叫做“粘”。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壹條規律:
格律詩的第二句與第壹句相反;第三句堅持第二句;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反;第五句粘在第四句上;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反;第七句粘在第六句上;第八句是相對於第七句的...這條規則在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
看完這個五行奇絕,我們再來看另壹個七絕奇絕。
霜夜,
蔣豐漁火愁眠。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午夜鐘聲抵達客船。
說到之前的五大奇跡,七大奇跡應該是延期了。我們知道五大奇觀是“二十四不同”,所以七大奇觀是“二百四十六不同”。
月落,啼落,霜滿。
蔣豐(平)漁火(荀)睡愁(平)
姑蘇(平)城外的寒山寺
午夜,鐘聲(平)到達客船(平)
我們可以看到:
第壹,偶數位置的字都是平齊的。
第二,符合貼合規律。即第二句與第壹句相反,第三句粘在第二句上,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反。
很多不懂詩歌節奏的朋友,總覺得節奏很復雜,把它當成畏途。有人在寫教材的時候,也是把格律寫得艱澀古拙,讓人羞於啟齒。其實學格律詩並不難。就是壹層夠用的紙,壹捅就破了。這是壹個簡單的描述。
先說練級。
眾所周知,漢字的聲調是平的。按照現代漢語音韻學的分類,第壹聲和第二聲是平的,第三聲和第四聲是平的。
古代也有入聲字,入聲也是許。比如“壹”“壹”是平聲,“壹”“壹”是濁音,“壹”是入聲,屬於濁韻。
入聲詞都是發音比較快的詞,比如“急”、“竹”、“族”、“追”、“讀”、“俗”、“出”、“情”、“局”、“節”、“舌”、“敵”、“倦”。
很多入聲字演變成了現代漢語的平調,但在格律詩中卻作為儺調使用。這是當代格律詩人最頭疼的問題。但這樣的入聲詞數量有限,常用詞有300多個,掌握起來並不難。
格律詩有七言五言,分為七絕句、七韻、五絕句、五韻。那些在長詩中通篇使用格律句式的,稱為排律,而六言律詩則很少見。
學習格律詩,只需要了解七律,其余可以依次類推。
七言律詩有“壹三五不分,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因為壹句* * *七個字,第七個字押韻或者不押韻,押韻就平,不押韻就別扭。第壹、三、五個字可以忽略,可以是偶數;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嚴明。有規律可循。
這裏以魯迅的壹首七律詩為例,看其規律:
送天蓬的時候要什麽?很平很平。
不敢翻身,遇到了。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壹頂破帽子遮住了繁華都市的臉,平平淡淡。
這艘泄漏的船運載了大量的酒。很平很平。
打在臉上的壹拳會使壹千根手指變得冰冷、扁平而均勻。
低下妳的頭,做壹頭心甘情願的牛。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躲在小樓裏變成統壹的,平平淡淡。
無論冬夏春秋。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其中“過”可平可清,“壹”為入聲,屬清)
兩句是壹副對聯,第壹副對聯的第壹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如果第壹句押韻,就是平;第二句必須押韻,平仄;之後就押韻了。
押韻的詞是平的,不押韻的詞是別扭的。
去掉第壹個、第三個、第五個公平且均勻的字,以及已調平的第七個字,剩下的第二個、第四個、第六個字調平如下:
平錯平
平坦的。
平坦的。
平錯平
平錯平
平坦的。
平坦的。
平錯平
這樣,拉平的規律就顯而易見了:
第壹個特點是每壹個句子總是夾在兩個層次或兩個層次之間,這叫交替;
第二個特點是每副對聯都是平仄的,上面的對聯是平仄的,下面的對聯必須是平仄的;或者上半部分平整,下半部分也必須平整。這叫相對。
第三個特點是關節的水平是壹樣的,這叫粘連。
如果妳準備寫壹首七律詩,決定第壹句押韻,只要把第壹句的第二個字整平,那麽全詩的整平就可以依次類推。
當然,所謂的“135”也不是絕對的,要避免“平”(壹句話中只有壹個字是平的)、“平”和“平”(每句話的後三個字都是平的或平的)等詩歌病。
當然,對於當代人來說,大體掌握好節拍就夠了。有了好的句子,制定法律也是可能的。偶爾可以排除壹句,但是每壹句都不合格,只能說明作者對格律壹無所知。
當妳理解了七定律,五定律就容易了。去掉七律的前兩個字,就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是七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是五絕的格律。
再談對抗
對仗能體現漢語獨特的語言魅力,對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七律五律壹般要求中間的兩副對聯是對句。
上下句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量詞對量詞代詞,虛詞對虛詞...
嚴格來說,天文要天文,地理要地理,數要數,方位要對方,色要色,時要時,器要器,人員要人員,生物要生物,名(地名)要名(地名)...
對偶的知識比較深,如工作對、流動對、對立意義、本句自右、隔句相對等等。對偶的水平代表了詩人運用語言和文字的水平。
三論三韻
唐代使用的韻書是隋魯法言的《切韻》,也是後世所有韻書的鼻祖。阿津人王文玉編纂的《平雲水》不僅反映了唐代的用韻規律,而且成為後世詩人的用韻規律。
“平雲水”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部分:
上聲有:壹東、二東、三江、四知、武威、劉玉、祁雨、八旗、九甲、石慧、十壹鎮、石聞、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低音分別是:第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壹、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可見平水韻和現代漢語的韻有很大的不同。如今“東”“冬”押韻,卻寫不出格律詩。“來”與“回”今不押韻,但在平水韻中屬於同韻。
初中的時候學過課本《石壕官》,前四句是:“黃昏投石壕村,官夜抓人。老人翻墻走了,老婆婆出去看。”語文老師告訴我們:“教材有錯。應該是‘老太婆出門看門’,所以押韻。”其實在平水韻中,“村”、“人”、“看”都屬於“十三元”,同韻。平水韻中,最麻煩的詞是“十三元”和“十灰”。現在很多不押韻的詞都是同韻的,可能是古今讀音不同造成的。格律詩改革,我認為首先要改革韻部,根據現代漢語的發音重新劃分韻部。沒必要搞得像平水韻壹樣太復雜。
四字歌詞
詞,第壹名宋,宋,宋詞。又稱詩、長短句。歌詞就是根據分數填歌詞。樂譜被稱為“詞調”或“詞牌”,但詞牌的樂譜已基本失傳。宋代以後,文人只能用詞牌的方式填詞。
根據每個聲調的字數,前人分別稱之為“小令”、“中音”或“長調”。大多數字的聲調分為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聲”、“三疊”、“四疊”。每壹段稱為“篇”或“譚”。“片”是“時間”的意思,表示音樂已經播放過壹次;“闞”原意是“大團圓結局”。
其實寫歌詞做詩很難,對字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格。有些警句對詞有壹套公式,不允許隨便填。很少有人能記住各種警句的規則,只能根據水平和警句的句式來填。四字、五字、七字是單詞最常見的句式,有規律可循。五字七字與近時代的五字七字相同。四個字常見於兩種格式:“平而平”和“平而平”。韻腳比格律詩寬泛得多,比如平水韻中的十四冷,十五刪,壹首,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