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俄羅斯傑出詩人葉賽寧自稱是“最後的鄉村詩人”,他對俄羅斯鄉村的熱愛是如此之深、如此之執著,甚至成了壹種“鄉村情結”。葉賽寧出生在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因此他對農村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詩大多洋溢著淳樸的鄉土氣息,表達了他對家鄉自然和土地無比的熱愛。十月革命前,他熱切地投身於革命。革命成功後,俄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國家建設運動。在此期間,俄羅斯的村莊受到了壹定的沖擊。這時,葉賽寧開始陷入熱愛祖國和熱愛農村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情感在後來的許多詩歌中被表達為壹個主題,直到詩人去世。《月色為何如此暗淡》是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壹。
雖然葉賽寧的詩歌有時充滿情感,但他使用的詩歌意象是有跡可循的,這是“葉賽寧風格”的基本要素之壹。《月色為何如此暗淡》中的第壹個情感意象是月光:“月色為何如此暗淡/映出霍拉桑的花園和城墻?”在全詩中,“月光”是作為情感基調的象征而存在的,“月光”勾勒了全詩的整體基調。面對城市化帶來的破壞,鄉村的氛圍和景象漸漸變成了回憶。這種因為現實而不斷被提起的記憶,讓葉賽寧很難過,但他不能憤怒,因為俄國永遠是他的祖國,個人的憤怒和抗議是如此的微弱,以至於人們在強大的政權面前根本沒有束手無策的機會。當心愛的鄉村世界被摧毀時,詩人經歷了強大的祖國與田園理想的沖突,現實與個人意誌的沖突。這些矛盾所帶來的緊張使人們很難找到壹個決定性的、明確的角度來面對問題,更何況葉賽寧本人就是壹個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的詩人,所以悲傷和無奈成了唯壹的結局。還有什麽比絢爛而冰冷的月光更能表達這種感覺呢?
在開頭模糊表達主要情感線索時,後續每壹段都采用不同的情感意象。這些意象的首要功能是為詩歌的情感表達提供敘事基礎。雖然詩歌的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傳達感情,但感情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壹種感情都有事實依據。葉賽寧此時的感受是由農村與城市化、工業化對立的現實,以及農村在這種對立中走向衰落的事實產生的。也許這樣的基礎完全可以用壹兩句符合邏輯的敘事句子來表達,不需要用那麽多意象來象征和指代,但這是詩歌本身的特點,需要敘事基礎,但不是為了這個事實,而是為了表達強烈感情的需要。這種詩意的本質在葉賽寧的詩歌中表現得相當明顯,所以他的作品總是能引起共鳴,但並不晦澀。“我曾經向沈默的柏樹問過這個問題,/但是所有的柏樹都壹言不發,/驕傲地昂著頭。”我為什麽要向賽普拉斯提這樣的問題?在葉賽寧的詩歌中,柏樹和樺樹通常是代表鄉村和田園情懷的意象。“沈默”和“傲慢”這兩個簡短的詞充分展示了鄉村所面臨的沖突及其在其中的處境,這是敘事線索的第壹段。“玫瑰把花瓣撒在地上,/玫瑰用花瓣對我耳語:/‘妳的薩尼亞愛上了別人,/薩尼亞吻了另壹對夫婦。’"掉落的玫瑰象征著田園世界的衰落和俄羅斯的變化. "薩格娜”是葉賽寧上壹首詩《薩格娜·薩格娜,我的姑娘》中的主角,這是詩人對俄羅斯祖國的昵稱。用在這裏,很明顯詩人對祖國發生的變化感到失望,因為主人公心愛的女孩已經吻了別人。沖突不僅帶來了詩人個人的失望,也帶來了俄羅斯生命力的衰退:“這個俄羅斯人沒有發現……/心靈需要歌聲,而歌聲需要生命的軀體”,“這就是為什麽月光照耀得如此暗淡,/這就是為什麽月光因悲傷而如此蒼白”。俄羅斯的內在活力需要歌曲——來自農村的牧歌,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手段和結果。但顯然,工業化帶來的破壞讓人們很難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找到這樣的旋律。正因如此,葉賽寧認為俄羅斯的“生命之體”正在隨著鄉村的衰落而消亡。沒有田園,怎麽會有田園?面對這種現實,我們該怎麽辦,接受,逃離,還是反抗?葉賽寧因熱愛祖國而無法逃避,因個人能力有限而無法反抗,只能在無奈和留戀中感到悲傷。"但丁香飄香的夜晚總是無限美好."
對於詩歌來說,情感意象是筋骨,是壹切表現對象的載體。如果壹首詩只是堆砌無數形容詞而不指明壹個意象,可能很難理解,也不具有普遍的審美價值。在葉賽寧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意象的基本功能首先是構建情感的現實來源,這屬於壹種敘事功能;其次,具體的來源和情感也限制了意象的選擇,不能隨意選擇。當葉賽寧的樺樹、柏樹、玫瑰和原野的形象結合在壹起時,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田園氣質。這些意象最大程度地傳達了詩人的情感。
(董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