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好朋友,和她的雙胞胎哥哥同時考上大學,卻提前兩個小時出生,因為只有壹個人可以在家學習,被迫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哥哥。
是的,是被逼的。其實她最初的想法是讓弟弟上學,但還沒等她說出口,父母就試圖勸她:“妳是妹妹,讓弟弟去吧。”
“為什麽?!"聽到這句話後,她不想放棄。
“就因為他是妳哥哥。”父母異口同聲,堅定不移。
“我不會讓的!”
僵持之下,她父親撕毀了她的錄取通知書。
她和哥哥、父母之間的感情從此降到了冰點。
兄弟姐妹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維系這種關系的應該是“愛”而不是“讓”或“聽”。
有了愛,大的自然會給小的讓路,小的也願意聽大的。
這種愛是建立在父母之愛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家裏的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愛是壹樣的,不會因為年齡或者性別差異而受到不同的對待,更不會擔心失去父母的愛。
當父母把同樣的愛分給每壹個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父母心中壹樣美麗,壹樣重要的時候,孩子也會像父母壹樣,把自己的愛分享給兄弟姐妹。
在分享愛時,孩子開始不由自主地謙虛和尊重,這就是我們強調的“讓”和“聽”。
就像壹個好朋友的故事,如果她的父母給她和雙胞胎哥哥壹樣的愛,那麽她會心甘情願的讓弟弟去上學。那時候她看起來是在和弟弟爭奪上學的機會,其實是在爭奪父母的愛。
當孩子確定父母愛他,兄弟姐妹也愛他的時候,奮鬥就失去了意義。最後,不管是誰上大學,都是因為愛而去,沒去的人也是因為愛而離開。
不需要“禮讓”、“順從”,不管誰大誰小,都有“愛”來解決糾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