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春節名人散文

春節名人散文

散文是壹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它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和靈活的寫作風格。“散文”壹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時期(65438+976年2月-165438+984年10月)。我為妳精心整理了關於春節的名人散文,希望能給妳壹些參考。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農歷新年(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開始。“拉起巴拉,凍死在西部寒鴉”,這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但是,嚴冬壹過,馬上就是春天了,人們並沒有因為寒冷而降低對春節和春節的熱情。在臘八節,人們會在家裏和寺廟裏吃臘八粥。這種特殊的粥是用來祭祖的,但仔細想想,這是農業社會的壹種驕傲——這種粥是用各種大米、各種豆子、各種幹果(杏仁、核桃、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葡萄幹、菱角米...).這不是粥,是壹個小型的農業展覽。

臘八也會在這壹天泡臘八蒜。這壹天把蒜瓣放在高醋裏,密封起來,過年吃餃子。到了年底,蒜泡的像玉壹樣,醋也有些辣的味道,讓人想多吃餃子。在北京,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吃餃子。

從臘八開始,店主們加大了年貨的采購力度,街上也增加了更多的攤位——那些賣春聯、年畫、蜂蜜用品、水仙花等的。只會在這個季節出現。這些趕年貨的小攤,已經教孩子們心跳得很快了。在胡同裏,吆喝的聲音比平時復雜,有的只在臘月出現,比如賣憲法書、松枝、大麥、年糕等等。

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在臘月十九不上學,壹月休年假。當孩子們為春節做準備時,他們做的第壹件事幾乎是購買混合食品。這是用各種幹果(花生、棗、榛子、栗子等)做成的。)拌蜜餞。普通的有皮,高級的沒有皮——比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子。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碎的東西。即使他們沒有餃子吃,他們也必須買混合食品。他們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買鞭炮,尤其是男生。第三件事恐怕是買玩具——風箏、空竹、口琴等。-還有年畫。

孩子著急,大人緊張。他們必須為新年準備好他們吃的和喝的壹切。他們還必須迅速為孩子們制作新鞋子和新衣服,以展示新的壹年萬象的新氣象。

這幾乎是23號慶祝新年的“彩排”。舊社會,人王家家戶戶壹點起來就響鞭炮聲,竈王爺的紙像隨著鞭炮聲被燒成灰燼,美其名曰送竈王爺上天。前幾天街上賣麥芽糖和糯米糖的人很多,糖的形狀是長方形或者瓜形。按老話講:竈王爺嘴上粘糖,上了天也不會向玉帝告發家裏的壞事。現在,還是有賣糖的,但只供大家享用,不再拘泥於廚王之口。

過了二十三,大家都會比較忙,轉眼間新年就到了。除夕夜前,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進行壹次大掃除,這就是所謂的大掃除。我們必須準備足夠至少壹個星期的肉、雞、魚、蔬菜和年糕——按照老習俗,大多數店主在五天門關門,直到正月初六。如果不準備接下來幾天的食物,臨時補充也不容易。還有,舊社會,老母親說除夕把該剪的都剪了不吉利,是為了把正月初壹到初五的刀省下來。這是迷信的意思,但也說明我們真的是熱愛和平的人,壹歲連菜刀都不想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都在搶著做年菜,到處都是酒香肉香。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在門外貼上了紅對聯,在屋裏貼上了各種年畫。所有的房子整夜都亮著燈,槍炮夜以繼日地發射。在外工作的人,除非萬不得已,都會回家吃團圓飯,祭祖。這壹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人睡覺,但每個人都要熬夜。

大年初壹的場景和除夕有很大的不同:除夕那天,街上擠滿了人;大年初壹,所有的店家都掛起了木板,昨夜燃放的鞭炮紙堆在門前,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在中午前出門拜訪親戚朋友。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還有許多寺廟開放供人參觀。小販們在寺廟外擺攤,賣茶葉、食物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寺、南城的火神廟(長殿)最為著名。然而,寺廟開放後的頭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仍然忙於慶祝彼此的新年,沒有時間和。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廟會開始美麗起來,孩子們特別熱情地去參觀,為的是看看城外的野趣,騎驢,買那些過年特有的玩具。白雲寺外的廣場上有囂張的賽車;在舊時代,據說有駱駝比賽。這些比賽不爭誰第壹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子、馬和騎手的優美姿勢和技巧。

大多數商店在第六天開門並燃放鞭炮。從黎明到清晨,整個城市的炮聲不斷。雖然張已經開張了,但是除了賣食品和其他重要日用品的商店之外,大家都不是很忙。店裏的夥計們可以輪流參觀寺廟,天橋,去看歌劇。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是元宵節(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熱鬧,卻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天上的明月。元旦體面。家家戶戶門前都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都穿著新衣服,但還不夠漂亮。元宵節,到處掛著燈籠,整條街就像壹場喜事,燈火輝煌,美不勝收。百燈掛在著名老店,有的全是玻璃,有的全是牛角,有的是紗燈;有的五顏六色,有的全是畫紅樓夢或者水滸傳的全部故事。在當時,這也是壹個廣告;燈壹掛,誰都可以逛店;晚上在燈光下點蠟燭,看的人多了。這個廣告不低俗。幹果店元宵節還要做壹批雜七雜八的生意,所以經常會做各種冰燈,或者用麥苗做壹兩條青龍來吸引顧客。

廣場上除了掛燈,還有花。城隍廟裏點著壹個火刑法官,火舌從法官泥塑的口、耳、鼻、眼中吐出。在公園裏掛起天燈,像巨星壹樣飛向天空。

男女出來踩月亮,看燈,看煙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堪,壹動不動。舊社會女性不輕易出門,元宵節可以獲得壹些自由。

孩子買各種煙花來燃放,就算不跑到街上調皮搗蛋,在家裏照樣可以玩聲光。家裏也有燈:燈籠——電影原著——宮燈,各種紙燈籠,還有紗燈籠,裏面有小鈴鐺,到時候會叮當作響。大家也壹定要吃湯圓。這的確是壹個美好而快樂的日子。

眨眼間,我們到達了殘光寺。學生要上學,成年人照常上班。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臘月和正月是農村社會大家最清閑的時候,豬、牛、羊等。也都在長大,所以大家壹年的辛苦都要殺豬宰羊。元宵節過後,天氣轉暖,大家又去上班了。北京雖然是城市,但也和農村社會壹起過年,太熱鬧了。

舊社會,過年離不開迷信。除夕夜的臘八粥、關東糖、餃子都要先供奉給佛祖,然後人們才能享用。在除夕夜遇見上帝;在新年的第二天,財神將被犧牲,並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會去財神廟借紙元寶燒香。在第壹個月的第八天,老人應該是幸運的,祈求他們長壽。所以當時最大的浪費就是買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我們可以把這筆費用省下來,用在有用的地方。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現在的孩子只為過年高興,不受那種迷信的影響。他們只有高興,沒有害怕——害怕神和鬼。也許,春節不像以前那麽熱鬧了,但它是多麽的清醒和健康。在過去,人們用鬼神的祝福來慶祝新年。現在大家的勞動結束了,大家要開開心心的過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節日。春節前有各種慶祝春節的茶會。元宵節前後,還有壹個拜老,時間很長。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豐富,節日氣氛極其濃厚。它凝聚著吉祥祥和的文化底蘊,積澱著深厚的親情,是中國“和”文化的生動展示。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男女老少喜氣洋洋,鞭炮齊鳴,是春節氣氛的熱烈傳播和播撒。

今年春節,外地的兒孫來榮成過年,熱鬧非凡。大年初五過後,他們都回去了。父母想留下來,但因為上班重要,只好放棄。從中我體會到了父母去世前的心情:那時候我在外地工作,很少回老家和父母壹起過年,也回家享受過火爐的喜悅,而且都是只呆幾天。臨走前,我媽總是嘮叨:不知道妳買的票都買了沒有,要不我再留妳兩天。

如今父母早已過世,與家人團聚過年,體會當年長輩的感受。每到春節,我都會忍不住回想起小時候在家過年的場景。雖然我爸媽那時候經濟不寬裕,但他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過個好年,添新衣服,給壓歲錢,做青菜。能不能過個好年,似乎成了衡量父母能力的標準。吃好,玩好,穿好,都是吉利話。只有在這個節日裏,才能充分營造和諧的氣氛,它融合了各種懷舊、親情、親情的感情。春節可以說是壹個親情節。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春節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聲音中也更有新意。但是,也有人在響到外國的“情人節”。也希望中國有自己的“情人節”,比如元宵節或者七夕作為自己的“情人節”。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北宋著名詩人秦觀在古典詩詞中寫道:“雲何靈動,飛星傳怨,銀漢皆暗。”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該見面的見面了,多是世間的那些在壹起的人,而是容顏夫妻。/柔情似水,禮如夢,願顧橋歸路。兩情若久,早晚在。”(《鵲橋仙》)

元宵節看花燈、遊花燈是春節的壹項情感活動。去年元宵節和壹家將要去外國定居的親戚在河邊餐館聚會。窗外,明月當空,煙花在空中開。俗話說:“雲遮中秋月,雨打元宵”,但今年的元宵節卻是如此的璀璨。真的是:“明年去河底我靜靜想,月色如水。”壹起來看月亮的人在哪裏?景色依稀像去年。“突然在喜悅中,我感到壹絲陰郁。想象:最近重讀《紅樓夢》,覺得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把人物流露出來的悲情寫在最能體現榮華富貴或欣賞美景的場合。比如賈妃回省裏過元宵節。當時大觀園已經建成,園內香煙繚繞,花花綠綠,不能用祥和繁華來形容。然而,當賈妃袁春見到賈母和其他親屬時,她只是抽泣和哭泣,其他人則“沈默不語”。賈聽了半天,強顏歡笑,安慰賈母和丈夫道:“當日被送到那陰府,今日回家歇壹歇。"。我沒有說笑,而是哭了。後來走了也不知道要來多久!”說到這,我又忍不住哽咽了。作者寫過很多次“哭”字和“淚如雨下”字的悲傷,那是最輝煌的時候。再比如“賈政關於打啞謎的傷心話”。這壹次,寫的是寶釵的生日、演戲和猜燈謎。賈政在歡慶中,看到賈妃做的“鞭炮”和別人的“風箏”、“海燈”等燈謎,有不祥之兆。在他心裏,他感到“更加無聊和悲哀”這樣的東西不愧為《紅樓夢》作者的傑作。這並不是說“快樂”就壹定是“悲傷”,而是寫人的“真情實感”才是最感人的。

回憶春節,享受“愛”的元素。雖然電視上有壹句廣告語:“做壹個沒有感情的人”,但也說明了做壹個有感情的人的重要性。另壹種方式是:老人更深情。這可以說是老年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就像冰心奶奶這種大作家,越老越有“愛”。她的名言:“有了愛,就有了壹切”。老人們和家人懷著刻骨銘心的感情歡度春節:親情、鄉情、骨肉交織。回憶春節就像吃莆田橄欖,吃了更甜,也像喝觀音茶,喝了更香更回味無窮。

春節名人散文3。春節需要在家鄉才有味道,旅途淒涼。到了年底,只有壹聲嘆息,還有壹點欣喜。而所謂家,至少是第二代,如果天下沒有父母,天下沒有兒女,只剩下壹對夫妻,互相盯著對方,把對方當客人,那還能營造什麽樣的過年氛圍?北平很遠,做夢,小時候春節的風景還能回憶起來。

犧牲之後,這壹年就在妳裏面結束了。每個人都忙著從布滿蜘蛛網的盒子裏拿出錫香爐、錫蠟標簽、錫果盤和錫茶碟,進行壹年壹度的大掃除。宮燈、紗燈、喇叭燈都出籠了。年貨也要盡早準備好,包括廚房用的幹貨,祭神祭祖用的蘋果幹,家裏提供的牡丹水仙,給孩子的混合食物。白雲寺長期訂蜂蜜供應,會用壹碗紙簍送上門。家的大小,裏裏外外,就像壹個惡魔。當然,家庭主婦有額外的負擔,她們要為每個人準備新衣服、鞋子和襪子。雖然是布鞋襪子大襯衫,但總要上上下下。

祭祖是過年的高潮之壹。大廳上方懸掛著祖先的畫像,他們都七八十歲了,有的咧著嘴笑,有的怒目而視,享受著香煙中的熱氣;這時候孝順了,賢惠的孫子磕頭如蒜。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來。我不能說我沒有謹小慎微的意思,但是大家都忙著祭祀,燒香,點蠟燭,磕頭,接著撤祭,吃年夜飯。

吃是中國新年的主要節目。過年的菜都是標準化的,家家都壹樣。人口多的人要整豬進去,甚至把豬頭拿到水裏單獨處理。壹鍋純肉,加蘑菇是壹碗,加粉條是壹碗,加山藥是壹碗,壹大盆芥菜墩,魚凍,內皮辣醬,壹罐酸菜,芥菜疙瘩,——夠用了,初壹不動刀,初五之前不開市,年貨壹定要囤起來。這樣壹來,年貨等於剩飯,妳就沒胃口了。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掛”,這是鄉下人說的,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餅”。城裏人也把做蛋糕當成壹件好事。除了除夕夜的壹頓宵夜,他們從初壹到初三每次都做蛋糕,讓人頭暈。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還是挺有道理的,可以讓妳忘了之後很長壹段時間不敢在煮好的蛋糕上動食指,直到明年。除夕的宵夜也是有講究的。只要其中壹個人投入壹枚銀幣,誰吃到那壹枚,誰就幸運。如果家裏有老奶奶,那每年都是她老人家的幸運咬。大家都知道做了什麽,大家都知道。

孩子們應該遵守規則,否則他們會變成野孩子。只有在春節,穆恩才能解除禁令,像孩子壹樣隨心所欲。大年三十,院子裏撒滿了芝麻稈,孩子們嘰嘰喳喳,為了“踩老”。疲憊不堪,睡前跟大人打招呼就是“辭職”。大人摸東西作為獎勵,就是“抑老”。

新的是壹年又壹年。不要說任何令人沮喪的話。在大路上說“新年”。房梁上有“為我賺錢”的十字繡,柱子上有“壹進春節萬事如意”的直杠,天花板上有“紫氣東來”的方塊,大門上有“慶國慶民壽”的對聯。墻壁不是很幹凈,可以貼壹些年畫。任何“生財之道”、“肥豬拱”都可以填墻。妳心裏想要的,寫出來,畫出來,貼在墻上。看來妳的如意算盤在投球和投球之間實現了!

好人不賭博。打麻將要去八大胡同,那裏有上好的多米諾骨牌,硬木桌,美女圈。但是過年的時候,幾乎家家都賭博,推牌九,莊,虎妖喝六,還有,老少鹹宜。禁賭可以延伸到元宵節,元宵節是唯壹的家庭娛樂。孩子們永遠不會厭倦玩煙火。九龍寨的大花箱,七層九層,裝修壹新,弄得孩子們面面相覷。天炮,踢兩腳,和平花,飛七次,大炮打襄陽,那場我們自以為引以為豪、堪比火箭的“旗火”,從除夕到天明,持續了整整壹夜。

街上除了油鹽店門口有個小洞外,所有的店鋪都是木板上的,經常有鑼鼓響,砰砰亂打,亂敲亂打。據說那幫家夥是來發泄他們積攢了壹年的怨氣的。姑娘們和小媳婦們都出去了,三河縣的母親們頭上戴了壹朵顫抖的紅絨花。哪裏有大女孩和小妻子,哪裏就有更多毛茸茸的男孩爬來爬去。於是工廠被擠得水泄不通,王海村除了幾個露天茶館和流鼻涕的孩子沒什麽可看的,但是入口能把人擠死!火神廟裏的古色古香的玉攤,土地廟裏的書攤、畫棚,都比買東西忙得多。天晴下雪,街道泥濘。涼風壹吹,水滴成冰,人在冰雪中打滾,甜如蛤蜊。“喝豆汁會得鹹菜,得琉璃角大沙鵝。”對大家還是有足夠的誘惑的。另外如財神廟,白雲寺,雍和宮,人擠人,人看人。如果妳去那裏,妳的鼻子和耳朵會凍紅。

新年狂歡壹直持續到15日。不過,我記得有壹年早幾天就結束了,也就是民國元年。農歷正月十二,袁世凱在舉國歡慶中,在北洋軍第三鎮曹錕對當地商人進行了兩天的嘩變和掠奪。這建國後第壹個神奇的壹年,讓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