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現代詩歌閱讀教學閱讀解構文本
現代詩歌教學壹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中學語文老師經常遇到教現代詩,要麽輕描淡寫地壹帶而過,要麽幹脆棄之不用,讓學生課後自學。到底為什麽會這樣?因為老師總覺得現代詩的語言簡單、抒情、直白,主題明確,學生讀得清楚,老師無話可說。哪怕說的是讀書記筆記,課堂也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很多教優質課,討論示範課的語文老師都不願意踩這個雷池。誠然,現代詩很難教好,但筆者認為,只要選準重點,找準切入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可以讓它漸厚的。
摘要:本文以海虹老師的課堂為例,分析了現代詩歌教學中如何把握“三點”:理解、解構和情感。所謂“悟讀”,就是讀詩要有情懷,有情懷。
連老師在朗讀教學上似乎下了很大功夫。課前有音樂閱讀。雖然這不是師生的課堂閱讀,但這位老師精心設計的細節有助於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在介紹完作者的寫作背景後,安排學生壹起閱讀,讓學生對文本有壹個感性的認識,從整體上理解文本的抒情基調。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後,教師會再次對課文進行範文,引導學生對自己和老師的閱讀效果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對教師的範文閱讀表示由衷的贊賞,從而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激發閱讀興趣。
應該說,至此,實習老師的閱讀教學開始收到成效。如果實踐老師能抓住教學機會進壹步深化,繼續引導,“老師的閱讀為什麽比妳的好”,“老師在閱讀中註意了什麽”,“閱讀中妳需要在哪些地方下功夫”,“妳應該如何閱讀文章的感受”,“閱讀詩歌應該體現什麽樣的感受”,……如此,從閱讀到帶著感受閱讀,再到理解詩歌的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是壹門要讀的學科”。語文教學,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語文,無論是小說、散文、詩歌、戲曲,都應該有學生的理解、教師的範文閱讀和引領閱讀。我非常贊同“閱讀課文比制作課件難多了”的觀點,因為閱讀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指導老師的內在修養。難怪有人說語文課本質上是“閱讀課”,尤其是詩歌教學。
第二,解構。所謂“解構”,就是闡釋詩歌的意象(意境),進入詩歌的隱喻視界,創造詩歌的新境界。
從實踐老師課的角度來看,重點是對《告別劍橋》這壹形象的解讀。在引導學生解讀文中意象之前,連安排師生對幾首傳統送別詩進行了回顧,包括王維的《送元二十安》、李白的《送王倫》和的《送別杜副都督》等,旨在讓學生熟悉傳統送別詩在表現手法和意象選擇上的壹些相似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比較傳統送別詩與現代送別詩的異同。
這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很好。好的地方是新舊知識的結合,符合“把新知識的教學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教學理念。好的是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展現了老師們紮實的教學功底和語文教學視野。經過這樣壹步,老師的課堂教學重點是對《告別劍橋》形象的解讀,教學設計也很講究。比如先找出“意象”:雲、柳、綠草、泉、星光、夏蟲。第二步,找出修飾語“西天”、“金”、“油”、“清”、“艷”、“寂”,引導學生分別說出這些詞所反映的作者的情感態度。第三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這些意象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如“春日戀戀,惜情”、“清新淡雅”、“無限歡喜眷戀”、“永恒向往”、“迷戀、陶醉”、“回歸現實、憂郁抑郁”等。這樣的教學安排讓課堂教學感覺很有層次,也有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更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文字入手)和學生閱讀的認知規律(從感知到審美體驗)。劉勰《文心雕龍》有句話,“積詞成句,積句成章。”這些說明,文章的解讀要從詞句入手,如果脫離了詞句,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就只能飄在空中,無處著落。辨別單詞和分析句子是語文教師的專業技能。不辨詞,不析句,如何進入文本的語言深度?新課程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如何做到這壹點?所謂“工具性”就是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人文性”的體現要從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入手,比如單詞、短語、句子,比如表達方法和技巧,比如閱讀訓練等等。
如果對圖像的解讀脫離了師生的理解,教學前後環節的銜接就不會自然流暢;但是,如果師生能夠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詩歌的隱喻意象,建構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那麽前面的教學環節自然就過來了,同時在解讀詩歌隱喻的過程中,關註和引導學生“憑借詩歌語言進入這種事物和那種事物的隱喻空間,從而為語文的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
第三,進入情境。所謂“戀愛”,就是在詩歌創作背景材料的引導下,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獲得詩歌的審美享受。
從這堂課老師的實踐來看,她在詩歌意境(意象)的“闡釋”上下了功夫,但在詩歌意境(意象)的“建構”上還不夠努力。即在對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所使用的意象有壹定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材料,融入自己的理解,進行審美再創造;我總覺得培訓老師在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