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櫥櫃風格?
泰格體——明代詩體定義簡介: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出現了壹種所謂的“臺閣體”詩歌。其發起人稱為“三楊”,即楊士奇、楊蓉、楊普,均為“太閣臣”,故稱其詩為“太閣體”。它的出現是詩歌創作的壹種倒退,因為它只追求所謂的“雍容華貴”,對皇帝充滿了贊美和奉承。它沒有創新,毫無生氣,其影響力還不如宋代的“昆西風”。永樂至成化時期形成的“太閣體”,集中體現了洪武以後很長壹段時間上層官僚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趣味,作為典範廣泛影響了文壇。其主要人物有“三陽”:楊士奇、楊蓉、楊普,都當過官到大學士,同時期大部分高級官僚的創作都可以歸入此派。它的形式主要是詩歌,也可以包括散文。泰格體的產生和發展壹般與幾個因素有關:壹是與官方意識形態即朱成理學緊密結合,所以其思想感情“清雅平和”,具有濃厚的道家精神;二是反映上層官僚的生活內容,所以有大量的作品要制作和傳唱;第三,對應當時(尤其是永樂以後)政治平靜、人事結構穩定的局面,表現出悠然自得的心態(如錢在《歷代詩話》中稱為“太平宰相風範”)。他們要求文發揮“治教,適性情”的作用,內容要“褒德,施聖旨,依令而行”(為《文敏集》所作序),表達自己的感情時要“適性情”,表達“愛親忠君,自責哀”的思想。總之,這是壹種建立在被壓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基礎上的文學,缺乏自我內心情感的切入,缺乏對社會生活的關註和藝術創作的熱情。臺閣式文人大多推崇宋人的文風,如董其昌所言:“自楊文珍以下,皆效法歐、曾。”(《重刻王文莊公集序》)然而這種推崇更多的是基於朱成的理學,與宋人的文學成就相去甚遠。由於這些文人的社會地位很高,所以他們的影響力特別大。如果順著這個方向走,無疑會把文學引向絕望。但是,在發展的後期,逐漸發生了壹些變化。例如,出生在江南的內閣大臣徐宥箴和秦望的詩歌,表現出比“三陽”更復雜的生活感受。李東陽(1447—1516)被稱為茶陵詩派的領袖,成化、弘治年間以太閣大臣的身份主持詩壇,其詩風尚屬太閣體範疇。但論詩歌,他比前人更強調宗法杜甫,更註重詩歌語言的藝術。在他的《懷綠堂詩》中,詳細分析了詩歌的旋律、聲調、結構、用詞等問題。這看似瑣碎的討論,其實對於還原詩歌的抒情功能還是很有用的。他提出“宋詩雖深,但他去了唐遠;元詩淺,但近於唐詩,也表現出對宋詩的不滿。泰格體——明代書法的壹種體式明初,元璋、狄都因個人喜好而大力提倡書法,書法壹時興盛。成祖給國內擅長寫作的學者寫了壹封信,邀請他們到國子監,受到了雙重優待。明代在選考科目時,都是用楷書答題,以保證整潔。那些寫得不好的人,即使他們知識淵博,也會陷入孫山。這對當時的書法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所以,文人寫字,只求端正、恭敬、橫平豎直、工整,寫得像個木刻,就形成了明代的“泰格體”。太閣原指尚書(古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因為尚書臺在宮室建築裏,所以叫這個,後來又引申為政府的代表名稱。臺閣體是明代的壹種官場體式。其特點是字體方正,光潔,黑色,大小均勻。泰格體出現的直接原因是朝廷出於書寫內制(詔書)和外制(中國書法機構書寫的詔書)的需要,入宮負責書寫詔書、詔令、玉牌、匾額等。,尤其是寫內功系統的,甚至被授予中國書法的稱號。明朝永樂年間,由於《永樂大典》的編修,對中國書法家的需求從10增加到40,書寫更加嚴格。太格書法是書法藝術史上的特殊現象,它對書法家的才華和氣質無疑是壹種無形的約束,但也因為皇權的需要和推動,促進了鐵學書法的發展,至今仍有其積極的貢獻。明初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此時臺閣書法應運而生,並在永樂年間達到頂峰,影響了朝野整個書壇,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泰格書法在永樂、宣德年間在書壇占據了30多年的主導地位,成化、弘治年間衰落。泰格體主要著名書法家多為中國宮廷書法家,代表人物有、沈粲兄弟、之子、姜立剛,並稱“二沈”。泰格書風最典型的創始人沈度(1357至1434),明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根據歷史記錄,沈度是敦實的,較少機械和知識。永樂四十八歲時(1404),被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召入國子監,任學士講師(明國子監負責講授經學史的從武官職)。他擅長隸書、行書,尤其是楷書,飄逸得體,壹股廟堂氣息。他是明初的“二神”之壹。泰格派最後壹位代表人物姜立剛,浙江瑞安人,生卒年不詳。據筆者考證,國內僅有蔣立剛編年作品為明成化十六年(1480)朱和雍儀所作兩首詩的書頁,原作現藏南京博物院。因此,筆者認為姜立剛生活在明代景泰至成化壹帶。據史料記載,他從小就很聰明。七歲就能寫書,被任命為國子監的秀才。明日授中書舍人,官至太常,少年。龔氏,善書畫,擅楷書、行書,尤以楷書見長,有家室。他傳世的作品很少。據筆者考察,國內只有四家博物館(館)。根據筆者最近對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纂的兩卷本《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的考查,發現有沈度、蔣立剛兩人的太格書法代表作,十分難得。1.沈度的《楷書詩頁》是聶大年的楷書詩集之壹。紙質書,長22厘米,寬12厘米。原作現藏於濟南博物館。2.蔣立剛寫的《楷書董銘》壹書是紙質書,長28.7厘米,寬14.8厘米。原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兩部楷書作品都充滿了細膩的筆法,圓筆居中,渾厚和諧,秀麗工整,縱橫交錯,分布和諧端莊。字體工整、扁平、對稱。用筆流暢圓潤,瀟灑飄逸。典雅大方的結構體現了明代臺閣書法的風格,是臺閣書法的典範。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是兩位書法家的太閣書法代表作。這兩部書法作品為我們研究太閣書法創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同時也為沈姝、蔣姝辨偽提供了依據。經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專家鑒定,上述兩件泰格書法作品分別為1984、1988號沈度、蔣立剛真跡。現在都是國家二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