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最早是由中國詩歌學會倡導的。抗戰爆發後,開始受到重視並付諸實踐,並於65438年至0938年在武漢蓬勃發展。馮乃超的《仆人》在《時代》創刊號上發表宣言,提出要“讓詩歌的觸角伸向大街小巷和貧困鄉村”,“用活的語言歌唱民族解放”。
武漢失陷後,重慶、延安、昆明等地掀起了讀詩運動。馮乃超、錫金、光偉然、徐遲等人都是這場運動的積極推動者。這場運動中產生的大量長頌詩,因其反映時代情緒及時、感情激昂、語言流暢,對抗戰和詩歌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每行五個字的古詩
五言詩,古詩詞體裁。指每句五言的詩,全詩由五個字組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從而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更靈活細致地表達感情和敘事。音節方面,奇偶匹配,更具音樂性。
因此更適合漢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漸取代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出現了近體詩,包括五言詩和五言絕句。唐以前的五言詩壹般稱為“五言古體詩”或“五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