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樹好》散文詩教學的思考1壹、教材分析:
散文詩《樹真好》描寫了人和小動物圍著大樹轉的情景,充滿童趣,意境優美。在仔細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我發現原著中有壹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第壹句話“多好的樹啊。鳥兒可以在樹上築巢,每天黎明時分,鳥兒都會唧唧喳喳地叫。”我認為是鳥媽媽在築巢,而不是鳥。另外,第三句“樹真好。如果有大狗追我的小貓,小貓會爬上樹躲起來,大狗會叫。”這裏我覺得如果大狗小貓來玩遊戲,可以給孩子壹個美好積極的情感體驗。基於以上兩點,我將散文詩《樹好》的內容調整為:
不錯的樹。
不錯的樹。鳥媽媽會在樹上築巢,每天天壹亮,鳥兒就會唧唧喳喳。
不錯的樹。我們壹家人在樹蔭下野餐,大家吃得很好,有說有笑,吵吵鬧鬧。
不錯的樹。大狗和小貓玩捉迷藏,小貓爬上樹躲起來,讓大狗叫個不停。
不錯的樹。我做了壹個秋千,掛在樹上,讓我的洋娃娃坐在上面,搖啊搖,搖啊搖。
二、目標設計:
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教職員工的目標如下:
1.欣賞散文詩,感受樹的用處。
2.萌發親近和愛護樹木的感情。我覺得在設計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把語言和科學目標混為壹談是不合適的。而且按散文詩的內容來說,也不是很適合愛護樹木的情感教育,因為涉及到“我會做壹個秋千,掛在樹上”(這不是愛護樹木的表現)。
當我將這項活動指定為語言活動時,我將目標改為:
1,引導孩子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其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感知散文詩的藝術美。
2.學習散文詩中優美的語言描寫,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聯想和講述。
3.萌發熱愛自然的初心。
三、活動準備:
在準備的時候,我根據童書裏的圖片做了PPT課件,把四首散文詩的內容和大圖聯系起來,讓老師在孩子講某件事的時候展示相應的放大圖,更有利於孩子的觀察和表達。
《樹是好的》2散文詩教學的思考樹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生態環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樹木是人類的好夥伴。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四冊第八單元,選作文《樹真好》,引導孩子更具體、更清晰、更感性地認識樹的作用。全詩語言簡單易懂,充滿童趣,易於學生喚起和理解。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很高,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他們讀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回想當時的情景,感觸良多。
第壹,為個性化閱讀創造條件。
學生的知識、經歷、興趣愛好不同,內心需求不同,對學習內容的關註也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學習目標的確定需要因人而異,要尊重學生的具體表現。閱讀之初,我指導學生自己安排學習,遇到不熟悉的單詞和句子就找解決方法,然後檢查交流,互動學習。在閱讀、理解和體驗情感時,我尊重孩子的個體選擇,讓他們選擇閱讀內容、閱讀方法、學習夥伴和表達方式,揚長避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讀”、“畫壹幅畫”、“寫”,讓學生展示個性,增強自信,展示智力優勢,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第二,根據課文,訓練語言。
“好樹”這篇文章寫得很漂亮。備課的時候,我想除了引導學生把文章讀好,我還應該做什麽?這篇課文的課文很有特點,每壹節結構都差不多,很有節奏感,是很好的語言訓練材料。所以我想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思考樹能起到什麽作用,能不能用這種形式寫:“樹真好。”學生寫的作品很有趣。“這棵樹真好。下雨的時候,它張開雙臂,為小鳥撐起壹把傘,不讓它淋濕。”“有棵樹真好。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讓空氣更清新。”.....對學生語言的想象力和興趣,讓人感到驚喜。
第三,註意朗讀,讀而不是說。
在教學中,我註意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在文章中選擇他們想喜歡的部分,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場景,以不同的方式閱讀自己的經歷,從而達到情感閱讀的效果。最後,學生在用音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時,可以將自己融入其中,動情地背誦。
第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學生的個體思維很重要。所以我註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我經常問學生,妳對此有什麽看法?我還把學生的獨特想法寫在黑板上,說是他的專利。這樣,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關於散文詩《樹是好的》3教學的思考本周,我們的主題是“我們的樹友”。帶孩子散步時,經常會看到幼兒園裏種的各種樹,也會引起孩子的討論。小品詩《樹好》是壹部語言優美、意境優美的優秀文學作品。
本次活動的亮點:
感受散文詩語言和意境之美,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樹木在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方面的作用,萌發愛護樹木的感情。
困難在於:
根據這首散文詩的特點,我盡量模仿。
這項活動的目標:
1,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嘗試模仿散文詩。
2.明白樹木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萌發愛護樹木的感情。
成功:
今天飯後活動帶孩子散步,有意識地引起了孩子對樹的討論。在活動中,我首先喚起了孩子們對我們剛才散步時觀察到的身邊樹友的回憶,極大地發揮了孩子們讀詩的主動性,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事半功倍。
缺點:
寫散文詩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知識面較窄,需要在課外活動中拓展知識面,也建議家長在平日裏多給孩子壹些教育和引導。
《樹好》第四章散文詩教學的思考春天生機勃勃,樹是孩子們熟悉的,孩子們對樹也很感興趣。《樹好》是壹篇短文,其中小鳥和小貓是兒童生活中熟悉和感興趣的對象,素材貼近兒童生活,充滿生活情趣。
這是我準備的公開課。因為幼兒園活動不斷,老師都沒有時間上課,但是我覺得這個教學活動還是很搞笑的。孩子喜歡這種活動,願意學習散文詩。
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欣賞散文,了解散文素材,感受樹木的用途,並傳遞講故事的新經驗,嘗試模仿,萌發親近樹木、愛護樹木的感情。根據目標,活動分為欣賞、背誦、模仿,緊緊圍繞目標進行,抓住語言活動的重點,節奏緊湊。
課前我精心設計了問題,四張圖上的問題都不壹樣,比如:“為什麽鳥喜歡樹?還有誰喜歡樹?為什麽?小貓朋友為什麽喜歡樹?”等壹下。孩子用散文中的語言回答後,讓孩子壹起學習,讓孩子自然流暢地學習散文。
活動中,我及時回復了孩子們的回答。問,“妳喜歡樹嗎?為什麽?”當時有個小孩說:“樹可以做桌子。”還有的小朋友說“樹可以做椅子”等等。答案都局限於“樹能做什麽”。我立刻回應道:“樹能做什麽?它們在樹上和樹下能做什麽?”幫助孩子回歸活動的目標。壹個小孩說:“樹可以做碗。”我馬上問:“妳做什麽碗?”幫助孩子把話說清楚。現在孩子們說:“樹會築巢。”當時我馬上問:“燕窩是什麽做的?”讓孩子獲得正確的體驗。當孩子在回答問題時遇到困難,我讓其他孩子幫助他,讓孩子在同伴幫助中學會傾聽和評價他人。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做壹個認真的傾聽者、敏銳的觀察者和專註的推動者,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提問,從而引發師生之間、幼兒之間的多向互動。
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孩子們興致勃勃,他們的觀察、欣賞、記憶、想象、創造的潛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基本達到了活動的目的。但是活動的缺點也很明顯。
作為壹項散文鑒賞活動,在活動目標中要求幼兒鑒賞散文,但根據活動設計,讓幼兒完整地鑒賞散文顯然是不夠的,幼兒的整體感受太少。所以可以第壹時間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孩子迅速進入情境,問“妳在散文裏聽到了什麽?”讓孩子說,不要問標準答案,然後“讓我們聽聽是什麽?”
在活動的最後壹部分,要求孩子們為樹做點什麽,以使孩子們萌發親近樹、愛護樹的目標。但是活動的組織有些滯後,整個活動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可以把最後壹部分放入延伸活動中,落實活動,對班級樹進行認知、澆灌、關懷,在前面壹部分滲透第三個目標。在活動中,教師要註意充分挖掘活動中蘊含的價值,在理解過程中滲透情感引導。
對《樹很好看》中散文詩教學的反思5在活動中,孩子們總能在老師的指導和PPT課件的作用下完整地背誦出散文詩,但我在活動中也發現了壹些問題:雖然看起來我給孩子們創造了壹個相對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自己看圖說話,引導他們用更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但我並沒有真正發揮孩子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目前,在孩子對整個畫面有了自己的解讀後,老師沒有根據孩子的意願對作品進行適當的調整,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或者回到預設的活動設計,導致孩子學習興趣下降。雖然在學習這首散文詩上還是有必要的作用的,但是和大綱中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精神還是有必要的差距。
雖然這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但新課程要求我們引導幼兒從事創造性活動,用心參與活動,強調幼兒的創造性和學習的自主性,這對我們的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反思,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研究、探索和解決這樣的問題,以適應現代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