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1929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她更接近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並開始寫新詩。1933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在校期間師從深受賞識的徐誌摩。徐誌摩不僅在他主編的《詩刊》上發表了卞的詩,還請沈從文先生題詞。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卞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詩壇上,雖受“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迷戀法國象征主義,善於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妙絕倫,富於聯想,跳躍性強,特別註重知識化、戲劇化和哲思化。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歌的內容,並進壹步挖掘出常人無法企及的深刻內涵。他的詩晦澀深刻,晦澀耐人尋味。
卞支林曾任北京大學西文系教授(1949-195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壹、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在英國牛津做客(1947-1949)。早年抗日戰爭到延安從事臨時教學工作,到太行山區前線參軍。回到西南大後方後,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昆明分校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復員到天津南開大學工作壹年,1946。
原詩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著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
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簡介
摘錄四句話,精致、簡短、清晰。乍壹看不難理解,但細想之下,卻感覺沒完沒了。詩人通過簡單的物體:人、明月、窗戶和夢,表達了世界上壹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平衡、相對和相互依存的哲學。
斷章寫於1935和10。它原本是壹個詩人長詩的片段,後來成為壹個獨立的篇章,所以標題叫“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首著名的短詩,詞短,但含義豐富而朦朧。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短短的四行詩在讀者中有著持久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免了抽象的解釋,創造了壹個象征性的美好畫面。畫面的自然之美和哲理的深刻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壹。這首詩分為兩幅獨立的圖片,以並排顯示或隱喻詩人的思想。第壹幅是完整的畫面:“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妳”是畫面的主角,是畫面的中心視點。在他的周圍,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看似雜亂的人和事組織在壹個框架中,形成了壹幅水墨畫和繪畫素描或壹幅勻稱的風景素描。這幅畫沒有鮮艷的色彩,但畫面錯落有致,通透清晰。當妳被這幅簡單的畫面吸引時,妳會念念不忘地追尋其背後的象征意義,然後妳會驚訝地發現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傳達他的哲學沈思的:這個宇宙和生活中的壹切都是“相對的”,壹切都是相互關聯的。是的,當妳站在橋上看風景時,妳自然是在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才是要看的“物”;第二行,同樣的時空,人物和景物不變,只是感性地位變了。與此同時,樓上的另壹個“風景人”成了“看”的主體,“妳”這個原本在看風景的人,現在成了被看的風景,主體也成了客體。為了加強這種哲學思想,詩人立即推出了第二句詩,這是現實與想象的結合:“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妳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壹個畫面,但已經不在壹個框架裏了,大的時空還是壹樣的。兩首詩中的“飾”只是詩歌特有的修辭手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會成為詩句。可能是看完風景回來的人,也可能是路徑與另壹個人無關。簡而言之,這個“妳”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這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主客體位置互換所表現出來的相對性。在第壹首詩中,“妳”是這幅“窗邊月光”畫的主體,照進窗戶的“明月”是客體。我不知道,在這壹刻這壹夜,妳已經進入了朋友的夢裏,成為了他夢中的“擺設”。夢見妳的“他者”成了主體,而成為夢者的“妳”又扮演了客體的角色。在意味深長的畫面中,詩人傳達了其知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詩人情感之外的詩歌體驗:在宇宙乃至整個生命歷程中,壹切都可以是相對的、相互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壹瞬間可以永恒;在玄學領域,如詩人w·布萊克所說“壹粒沙中的壹個世界”,在生命與道德、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醜等領域,,都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相對的,相互聯系的。詩人想說,人如果洞察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被壹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不會斤斤計較有沒有,就應該對人生和世界有透徹的理解,獲得自由和超越。
至於他小時候的家庭背景。
我真的幫不了妳。
滿意,請采納
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