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超現實主義是在美國興起的壹場詩歌運動,通常被歸為後現代主義。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興起,代表人物有布萊頓、艾呂雅、阿拉貢、蘇波等法國作家。新超現實主義者自己也不喜歡這個名字,更願意說他們創作的是“深度意象詩”。
這壹派詩人拋棄了有意識的“自我”和社會的存在,試圖隱藏在“無意識的、唯我論的宗教情緒”中,認為只有潛意識才能知道真相。他們用深邃的意象、“思想的語言”和“夢的語法”,從超現實、非理性的角度對社會進行批判和諷刺。新超現實主義的出現與65438-0968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新超現實主義是壹個非常松散的文學流派,但它有著廣泛的影響。很多當代詩人,尤其是30歲左右的年輕詩人,熱衷於超現實主義詩歌。其中,伯利和賴特是新超現實主義的代表。“深意象詩”的詩人在藝術實踐中刻意學習和模仿中國詩歌的意境和創作方法,形成了與法國超現實主義截然不同的分野。
深層意象詩是在意象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認同詩與詩之間有相通之處,強調意象的並列和羅列,主張充分發揮詩人的主觀能力,在詩歌中表達詩人獨特的情感。而深意象詩更註重人的潛意識和無意識,所以它描寫的感情往往表面上是荒誕的。布萊曾說,深度意象詩歌通過對無意識的挖掘,使想象的飛躍和隱喻的轉換成為可能,使意象從靈魂深處躍出。或許我們可以說,深層次的意象詩人是在直觀地感受到客觀事物,並對這種感受進行主觀理性的加工之後,才形成了他們的作品。|
taviaud Paz(1914-1998):墨西哥著名詩人、散文家,20世紀拉美三大詩人之壹,出生於墨西哥城的壹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就讀於墨西哥大學,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1938參加巴黎。他在20世紀40年代進入外交領域,後來在法國、日本和印度擔任外交官。他在1968辭去了墨西哥駐印度大使的職務,以抗議墨西哥政府鎮壓學生的憤怒,然後在英國和美國的壹些大學教授文學。他於1971回到墨西哥繼續他的文學活動,並相繼創辦了文學刊物《復數》和《歸來》,直到198。他壹生著述頗豐,詩作有《在妳明徹的陰影下》、《災難與奇跡》、《壹首贊美詩的種子》、《鷹還是太陽?狂怒季節、法定日、火蛇、東坡、向始、布蘭科、歸來、影素描、內樹等。散文集和文論集主要有《孤獨的迷宮》、《變化的趨勢》、《泥濘的孩子》、《哨子和貝殼》等。1990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帕茲的創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和西班牙語文學傳統,繼承了歐洲現代主義的形而上追求和用語言創造自由境界的信念。在他的詩性世界裏,強烈的瞬間體驗和復雜的歷史意識、個人的生命直覺和人類的文化傳統達到了強烈的統壹。他後期的詩歌更加自覺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他的詩歌從復雜中回歸到具體的明徹,可以說是受到了東方古典詩歌的啟發。他翻譯過王維、李白和杜甫等中國古代詩人的作品。
2
詹姆斯·賴特(1927-1980):詹姆斯·賴特,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出生於俄亥俄州馬丁斯費裏,早年師從大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後轉向“新超現實主義”。50年代末,他和羅伯特·布萊創辦了詩歌雜誌《50年代》(後依次改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成為戰後美國反學院派詩歌的主要陣地。先後出版詩集《綠墻》(1957)、《聖猶大》(1959)、《樹枝不會斷》(1963)、《我們在河邊相聚》(1968)、《詩集》(6544)。到壹棵開花的梨樹(1977)、《這壹程》(1982)等多卷,其中詩集1972獲普利策詩歌獎;此外,他還留下了大量散文和散文詩,散文集《意大利夏日的瞬間》出版。他在大學教了壹輩子書,死於1980。
賴特以他沈思的抒情短詩而聞名。他熱愛自然,善於捕捉自然風景中最有意義的細節。他將田園新超現實主義建立在強有力的圖像和簡單的口語基礎上,從總體上賦予自然景物壹種深層意識的暗示,試圖喚起人們超越現實回歸自然,從自然中尋找寧靜的欲望。雖然他死得比較早,但他的詩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後現代詩歌中占有壹席之地。
3.大衛·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大衛·赫伯特·勞倫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之壹,出生於諾丁漢郡。他的父親是壹名礦工。高中畢業後,他靠獎學金去了諾丁漢大學,後來成為壹名小學老師。他在1914和弗麗達結婚,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去過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次試圖建立壹個理想的公社來逃離現實社會,但最終都失敗了。他的小說主要有《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他的小說畫面廣闊,想象力豐富,主題是婚姻中的兩性關系。他深刻而勇敢地探討了當時兩性關系的現實性和意義。
詩歌作品有早期詩集《情詩及其他》(1913)和晚期詩集(1929)。另壹卷《最後壹首詩》在他去世後1933年出版,他的好友、英國著名詩人理查德·奧爾丁頓為其作序。他早期詩歌的特點是意象,畫面清晰,語言自然流暢;中後期作品具有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特征,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並試圖探索人的潛意識,其中的復雜性顯示出巨大的魅力。他的代表作《死亡之舟》反映了詩人尋找出路的心情。全詩充滿了神秘的象征和無盡的哲學意蘊。它既表現了詩人復雜曲折的內心世界,又反映了現實生活。
巴勃羅·聶魯達(19O4~ 1973+0973)是智利詩人。出生在帕拉爾市。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喜歡寫詩,並開始用筆名聶魯達寫作。16歲,進入聖地亞哥的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從65438年到0928年,他加入外交界,擔任駐外領事和大使。1945年當選國會議員,獲智利國家文學獎。同年加入智利* * *生產黨。後來由於國內政局變化,他流亡國外。他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成員,並獲得斯大林國際和平獎。1952回國,1957任智利作家協會主席。1973死了。
聶魯達13歲開始出版詩集,1923出版第壹本詩集《暮色》,1924出版名著《二十首情詩和壹首絕望的歌》。從那以後,他壹直活躍在智利詩壇上。他的詩歌既繼承了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它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的特點,又從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鐘愛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