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300多字的古典詩詞

300多字的古典詩詞

2007-11-17 14:12走馬| 5級

唐代送別詩很多,其中的《送別的《任叔傳》、王維的《成衛曲》、高適的《東大》、王昌齡的《芙蓉客棧送別辛棄疾》、李白的《送別王倫》、黃鶴樓的《送別孟浩然去揚州》、的《送別田吏吳歸鄉的壹曲》等都是佳作。

離別是悲傷的,但盛唐詩人筆下的離別和悲傷,是年輕人的離別和悲傷。除了悲傷,它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積極樂觀,夢想和希望,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而這些都是盛唐特有的精神面貌。我們說的這些送別詩,大多是四句或七首古詩。林庚先生曾說,這兩種語言是最奔放的詩歌語言。這種自由奔放的語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 * *體現了盛唐詩歌的大氣。

常見的意象很多,其中長汀、南浦、劉陽、美酒最具代表性。

在古代,路邊有亭子供旅行者停下來休息或送行。當時十裏有長亭,五裏有短亭。“長亭”也因此成為壹個蘊含離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中不斷出現。

南浦多見於南水北調送別詩;它成為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這與屈原的名句“送美人去南浦”有很大關系。江淹寫別賦之後,南浦寫的送別詩更多。唐宋送別詩更為常見,由此產生離別恨之情,而南浦子曲、南浦的警句則多用於寫離別之情、傷離別之情或愁遠行。

從《詩經》的瀟雅蔡威開始,楊柳的柔情和離別的柔情融合在壹起,產生了《折柳》這首歌寫的更多的是離別的悲傷和不恨;而且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代有折柳留人的習俗,“柳”和送別的聯系更緊密。在唐宋送別詩中,“柳”常被用來表達離別之情。

酒也是送別詩中最常見的意象之壹。元代楊載道:“凡賜人多酒以表心意者,寫臨景以慰之,以表謝意。”酒不僅能解除憂郁,還蘊含著深深的祝福。有許多詩把酒和離別之情聯系在壹起,最著名的是王維的《成衛曲》。

送袁爾時安西

王偉

清晨的雨濕潤了土地的塵埃,客棧的客棧,客棧的枝葉,壹片新葉。

真心勸朋友幹壹杯酒,西出陽關,難逢親人。

作品欣賞

這是壹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安西都護的簡稱,是唐朝中央政府為治理西域而設立的,位於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袁的朋友奉朝廷之命去了安溪。到了唐代,從長安西行的人,大多在渭城送行。渭城是秦都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出告別的時間、地點、氣氛。早晨的衛城招待所,東西延伸,郵路沒有盡頭,柳樹環繞著招待所,郵路兩旁。這壹切看似很普通的眼景,卻如詩如畫,如詩如畫。“於超”在這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上的雨沒下多久,但是壹弄濕灰塵就停了。從長安西出發的主幹道上,平時車馬交叉,塵土飛揚,但現在雨突然停了,天氣晴朗,路面看起來幹凈清爽。“輕塵”二字是濕的意思,在這裏有分寸地使用,表示雨水清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意,專門為遠行的人安排了壹條輕塵的路。招待所本來就是旅人的伴侶;柳樹是離別的象征。選擇了這兩件事,自然就打算結束告別了。他們通常總是與悲傷和仇恨聯系在壹起,表現出壹種黯然銷魂的情緒。然而今天卻因為壹場晨雨的陣雨,有了壹種清朗清新的樣子——“客舍青柳色新。”平日裏,道路塵土飛揚,路邊的楊柳色不可避免地被灰色的塵土和霧氣所籠罩。下雨時才重新洗綠,所以說“新”又因新柳色,映出綠色的招待所。總之,從晴朗的天空到幹凈的道路,從綠色的招待所到綠色的柳樹,形成了壹幅色彩清新明朗的畫面,為這次告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深情的離別,卻不是悲傷的離別。反而透露出壹種輕快而充滿希望的心情。“輕塵”“青”“新”等詞,押韻柔和活潑,加強了讀者的感覺。

絕句的長度有嚴格的限制。這首詩,關於如何辦餞行宴,如何在酒席上頻頻舉杯,如何委婉道別,如何戀戀不舍,如何登船後瞻前顧後等等,全都放棄了,只在餞行宴結束時剪下主人的祝酒辭:再喝這壹杯,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故人了。詩人像壹個聰明的攝影師,拍攝了最富表現力的照片。酒席進行了很久,飽含特殊感情的酒喝多了,客套告別的話重復了很多遍。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要到了,主客告別的感情在這壹刻達到了頂峰。主持人看似脫口而出的祝酒辭,正是這壹刻強烈而深刻的告別之情的集中體現。

三四句話是壹個整體。要想深刻理解這臨別勸解中所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天出陽關”。陽關,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北與玉門關相對。自漢代以來,它就是內地走出西域的通道。唐朝國力強盛,內地與西域交流頻繁。從軍或去陽關,在繁華的唐人眼裏是壹件令人向往的壯舉。但那時的陽關西部還貧窮貧瘠,景色與內地大相徑庭。雖然是壯舉,但朋友的“西出陽關”,不能不經歷萬裏長征,做好獨自行走的艱辛和孤獨的準備。所以,當他離開的時候,“勸妳多喝點酒”就像壹杯濃郁的情感甘露,浸透了詩人所有豐富深厚的友情。既有離別之情,又有對旅人處境和心情的深切考慮,對珍惜前路的殷勤祝願。對於告別的壹方來說,勸對方“多喝幾杯”,不僅是為了讓朋友多帶走壹份友情,也是為了有意無意地拖延分手,讓對方多留壹刻。“平白無故出西陽關”的感覺是不是只屬於行者?離別,我有很多話想說,卻壹時不知從何說起。在這種場合,常常是壹片寂靜無聲。“勸妳多喝點酒”既是不自覺打破這種沈默的壹種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壹種方式。詩人沒有說過的話比他說過的話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句話雖然只是瞬間,卻是極其豐富的瞬間。

這首詩描述了最普遍的離別。它沒有特別的背景,卻有自己深厚的送別情懷,適合大多數人在酒席之外演唱,後來被編入樂府,成為流傳最廣、流傳最久的歌曲。

1.略論唐前送別詩及送別詩的壹些特點: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送別詩由來已久。李《嚴豐言》和《秦風渭陽》是現存最早的送別詩。屈原的《楚辭》也多次寫送別詩。漢代出現了李陵以蘇武、李陵為筆名所作的送別詩二十壹首,這是壹套送別詩。魏晉南北朝送別詩的數量不斷增加,成為南北朝時期的壹種詩歌。從此成為唐朝的壹大景觀。阿清沈德潛編了壹部唐詩集,在1900多首唐詩中,有近300首送別詩。

縱觀古代送別詩,不難發現都有壹條情感脈絡貫穿其中——寫生的惆悵。雖然“言誌抒情”本來是中國古代詩歌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民族特色,並不是送別詩所專有,但這類詩歌在抒情性上比其他類屬作品更為真摯和強烈。就像前輩說的:“古之送別死者之言,背之以淚洗面者,真之以情。”這個特點不是沒有道理的(騷的隱逸書生之語在《古代漢語修辭資料集》中有記載)。送別詩強調團圓和怨恨,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心理。古人雲,“不悲則離”(《九歌》),“有別則怨”(江淹《別賦》),只有這種結局才能讓人“心醉”,這是其壹;在古代,交通不夠發達。每有壹行,易則難,故深受古人重視(《顏氏家訓》),其次;或軍閥混戰,派系爭鬥,或農民伸張正義,“犯上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頻繁再分配和階級鬥爭的不斷尖銳化,造成了古代社會政治局勢的動蕩,“憂患意識”時常籠罩在封建士人的心頭。面對這樣的離別,難免產生壹種“在這寒風凜冽的世界裏?”,所以離別更被人看重,第三是;隋唐以後,在科舉制度的吸引下,士人為了得到壹份兼職,建立事業,有著強烈的“參政”意識;他們往往離家很遠,遊歷很多地方,或者是在考場上失敗而不努力出人頭地,或者是被指責很久而出走,常年居無定所;交新朋友難,交老朋友難,所以這種情況下每有壹聲“浮雲”“流水”的嘆息,離別如詩,必然是真的,這是第四。正如鐘嶸所說:“如果是...賈會送壹首詩給親戚,留她壹個人怨。至於陳楚下野,漢妾辭宮...或者負起了保衛外部的責任,殺死了男性壹方。客衣塞,寡婦淚盡。還是壹個已經謝過她出朝忘歸的書生...各種反響,感之魂魄,非陳詩何以顯其意?為什麽不是長歌?”(詩序)以詩證之,是“高樓送客不醉,孤寒月心明”(王昌齡《送辛仙至笑榮樓二首》二),“勸君多飲酒,西出陽關無理由”(王維《送袁二使安西》),“京南北難相見,莫惜衫上酒漬

送別詩的壹個特點是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主體意誌與嚴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在前者的“我想留下,但又舍不得放棄”,以悲壯的感情沖突和巨大的心靈波動喚起讀者的吶喊、同情和憐憫。以詩歌為例:

家鄉到處是枯草,朋友真的不難過。妳走向天空的方式,當我看到暮雪紛飛時,我又回來了。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父親和我出國旅行,許多艱難困苦我都來不及與妳相遇。我們哭泣,我們什麽也不說。在這個寒風凜冽的世界裏,我能向妳許什麽願呢??(魯倫《寄李端》)

在這首送別詩裏,悲傷的是妳孤獨,需要親友的安慰,卻過早的客串。我討厭相知晚,到了膝蓋,我會日夜在同壹個地方,但我又要離開,我留不住,我難過;草枯雪落的時候,是蕭瑟的季節嗎?三悲也;以後不要在壹起了,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在哪裏見面。很悲哀。可見,正是這種主觀意誌與客觀現實的嚴重矛盾導致了作者的情感沖突,使作品染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詩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怎麽辦??他的送別詩也可以包裹著個人生活的感覺。“我是籠中鶴,泉下龍”(元稹《六年春》)、《腹疾難寄,萬裏西風夜長》(李商隱《十二兄弟王與恐員互訪招小酌,有時因喪日不能去,因寄), 而其中有壹位把自己比作“江陵降級”“我路盡頭泣,困於妳衣”(陳子亮《送別》),“我心隨我飄零,我業苦”(王波《別薛華》),“知妳命不偶,妳亦憂同病”(送宴孟浩然),“身在異鄉,難耐* * *。 在這些送別詩中,意誌與現實的矛盾,同時理想與理想的沖突交織在壹起,表現出更加鮮明的悲劇色彩。

借景抒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表現藝術之壹,送別詩也是如此。送別詩表達的是恨與別的感情,古代的送別大多在三岔路口附近、天津渡口、長汀或京師之外。在這樣壹個相對廣闊的空間環境中,作者能用來抒發感情的客觀物象,無非是夕陽的余暉、流過波浪的流水、河風引雨、平沙卷起、雲過秦嶺、路繞蜀山。所謂“爬山送水”也是如此。這些意象壹旦隨著作者的離別情懷進入詩中,成為“人化的自然”,就構成了壹種蒼涼悲涼、空寂深沈的審美形式。“吳京作為故鄉與水相連,妳去春江渺茫。日落時船帆停泊在哪裏?天涯若比鄰,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下江南》)荊吳相連,江邊纖薄,界大蒼涼,蘊含著作者無盡的別離。後兩句在聯想中發展意境,在深刻的“遙望天涯”中加深感情,使全詩成為壹個整體。就像“山窮水盡,水長流過曠野”(李白《荊門渡口送別》),“如今長河落日圓,五湖春光,夕陽西下”(劉長卿《送別王》中),“甜壓老路,青翠欲滴”(白居易《送別古草》)。這些送別詩多從大處、遠方、動處描寫,既讓人從其空間的無限擴展和延伸中感受到壹種失落感,又給人壹種不安和焦慮感,從中體會到離別的悲涼和傷感。

虛實結合是送別詩的又壹特色。送別詩往往是在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推測,壹般是想象對方要看到的特定環境或者離別後的路上要經歷的孤獨和惆悵。如王昌齡的《寄魏爾》:

樓上河水醉飲送別橘柚甜,江風吹雨帶舟淒涼。想象妳壹個人在瀟湘月下,滿懷惆悵的夢聽長猿。

後兩句是猜想。虛擬別離後,友人在瀟湘下船,“憂聽猿聲清”,甚至在夢裏也因夜行的寂寞而坐立不安,以此來加倍作者離別的傷感和對友人的深切關懷。

送別詩的前瞻性思維構成了當下情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續,是作者珍視友誼之情的向外延伸,體現了真實與現實的辯證統壹。

2.唐人送別詩

唐代送別詩很多,其中的《送別的《任叔傳》、王維的《成衛曲》、高適的《別東大》、王昌齡的《芙蓉客棧送別辛棄疾》、李白的《贈王倫》、黃鶴樓的《送別孟浩然去揚州》、的《送別田吏吳歸家的壹曲》等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離別是悲傷的,但初唐盛世詩人筆下的離別和悲傷,卻是年輕人的離別和悲傷。除了悲傷,它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積極樂觀的情緒,夢想和希望,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而這些都是盛唐特有的精神面貌。這種自由奔放的語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 * *體現了盛唐詩歌的大氣。

唐代送別詩有以下特點:

(1)所表達的情感,在《離愁》中包含了昂揚、樂觀、積極的情緒;

(2)語言簡單自然。代表作品有《送與任叔川》、王維《送元二十安》、高適《東大》、王昌齡《送柴上朝》、《芙蓉客棧與辛棄疾別》、李白《送王倫》、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的《送白雪歌》等。

中唐以後,國勢衰微,送別詩中的迷茫悲涼之情越來越多。

3.唐代送別詩探析。

(1)王波的《送杜少甫為任書傳》

這首詩是唐代的送別佳作,是王波在長安送友人入川時所作。第壹副對聯屬於“作品對”中的“地名對”,極其瑰麗精致。第二聯由散調承襲,文風跌宕。第三重推開壹步,奇峰突起。從立意上看,可能是受曹植《贈白馬於王彪》的影響,“夫誌四海,萬裏尚親鄰;愛情從來不會輸,但它的靈感來源於它遠離日本,卻高度概括,成為千古名句。尾聯之後是第壹聯安慰杜少甫。全詩別出心裁,以歡快昂揚的筆調寫出送別情懷,氣勢磅礴,表現了朋友間以事業為重的觀念,充滿了進取精神。

(2)王維《送元二十岸Xi》與高適《別動大》之比較。

這是壹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這位姓袁的朋友奉朝廷之命去了安溪。到了唐代,從長安西行的人,大多在渭城送行。全詩先寫風景,後抒情。寫的景色春意盎然,溫馨美好,但表達的感情卻轉為婉約纏綿,略帶感傷。後兩句頗有詩意,意淺,強臂悲,離別憂。高適的《別動大》詩雖短,卻充分顯示了高適詩“皆從胸,氣骨兼備”的特點。這首詩與《寄元二十安Xi》相比,同是先寫風景,後抒情懷,後兩句也是詩情畫意,但寫的風景是暗淡的、冰冷的、迷茫的、悲傷的,帶著憂傷的、憂郁的、消極的調子,所表達的情懷轉為歡快的、向上的、進取的。

(3)李白《贈王倫》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記敘文。先寫要走的人,再寫送行的人,簡潔明了地展現了告別畫面。“乘舟”表示它正沿著水路前進,這使我們仿佛在向人白告別,乘舟即將離開岸邊。“忽聞”二字比較含蓄,為下文制造懸念。詩的後兩句抒情,是全詩的詩眼。第三句從遠處連起來,既進壹步說明船是以桃花潭為背景的,又為結論鋪墊了壹句話。結語通過對比事物,生動地表達了朋友之間真摯純潔的感情,空靈而回味,自然而真實,成為千古名句。

(4)李白《黃鶴樓去揚州途中與孟浩然的告別》。

這是唐代壹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是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揚州之行所作。這首詩的前兩句都是寫景,渲染了壹種強烈的送別氣氛。“故人西留黃鶴樓”這句話,不僅僅是為了點出題目,還因為黃鶴樓是世界著名的景點,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相遇的地方。所以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各種詩意的人生內容。“揚州三月煙火”這句話,既解釋了季節,又描繪了春天的美景,同時也渲染了壹種時代的離別氣氛。這句話意境優美,文筆優美,被阿清王朝的孫鑄譽為“千古絕句”。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詩人送走了他的朋友。從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寫壹個場景,但場景中有壹個詩意的細節:李白的眼睛看著帆影,直到它漸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可見觀看的時間之長,也可見李白對朋友的真誠。帆影已經消失,李白還在凝望,才註意到壹股春水正流向遠方的水天交界處。縱觀全詩,可以說是描寫了壹場詩意的離別,展現了兩位浪漫主義詩人回味無窮的形象。

(5)《送田務吳歸》之《白雪之歌》。

這首詩的前四句從大處著眼,壹直寫到邊疆的奇寒奇觀。壹個“滾”字高度評價了北風的兇猛,壹個“折”字從側面補充了它的力量。“突然喜歡”的比喻新穎,可謂神來之筆,為全詩增添了不少異國情調,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面對暴風雨時的樂觀情緒。漫天大雪給邊疆帶來了異樣的寒冷。以下四句“散入”抓住了軍營中的特色對象,通過人的感受,從不同角度描寫了軍營中的嚴寒,反映了生活在邊疆的戰士們的艱辛,但因其筆法雄渾,氣勢豪邁,讓人渾然不覺。“茫茫大海”四個字誇張壯闊,展現了壹幅冰封雪上的畫面。由此,全詩由詠雪變為送別,這兩句話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鐘君》以下四句描寫詩人在邊區設宴送別軍法官的情景,突出了送別的氣氛。詩人送別友人的最後四句,回味無窮,類似李白《黃鶴樓揚州行別孟浩然》的筆法。全詩以雪為開頭,以雪結為結尾,交織著吟雪與送別,以雪景襯托送別情懷,充滿了濃濃的浪漫與異域情調。

(6)王昌齡《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上可以遠眺長江,遠眺長江以北。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九年左右。王昌齡是當時江寧(今南京)的程,與辛漸為友。這壹次,他計劃從潤州渡河,經揚州,北上洛陽。王長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這裏分手。這首詩的原標題是* * *。第二首詩講的是詩人前壹天晚上在芙蓉樓為辛仙送別的儀式,這首詩講的是第二天早上在河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夜入吳連江”,煙雨籠罩著吳的江面,編織著壹張無盡的愁網。雨夜增添了秋天的蕭瑟,也渲染了離別的陰郁氣氛。那股寒意不僅彌漫在茫茫江水的煙雨中,也彌漫在兩個已經離開的人的心裏。“連”字和“金”字描寫的是連綿不斷的雨,從河雨傳來的動態,人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所以可以想象詩人因情而徹夜未眠。然而,這幅水天相接的烏江夜雨圖,不也展現出了壹種極其崇高壯闊的境界嗎?唐詩中後期和婉約宋詞中,雨聲常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瑣事上。但王昌齡並沒有真正寫出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把連江之雨的聽覺視覺和想象力概括成吳,用壹大塊淡墨染出了許多煙雨,以極大的氣魄,烘托出“平淡明麗送客,楚辭孤山”的開闊意境。

壹大早,已經是黎明時分,辛漸即將登船返回北方。看著長江以北的遠山,當詩人想到行人很快就會消失在初山山外時,他感到孤獨。在浩瀚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僅僅是孤僻的楚山,浩蕩的江面本來就是最容易引起似水情懷的聯想的,唐人得到的名句更是數不勝數。然而,王昌齡並沒有把他的悲傷寄托在那條隨朋友而去的河流上,而是把他的離別之情集中到了矗立在茫茫葉萍中的初山。因為朋友們回到洛陽就可以和親朋好友聚會,留在無棣的詩人只能像這孤獨的初山壹樣袖手旁觀河水,看著流水逝去。壹個“孤獨”字就像感情的導火索,自然引出最後兩句臨別贈言:“洛陽親友如相問,玉壺裏壹片冰。”

早在六朝、宋時,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白頭吟》)來形容高潔天真的性格。自開元宰相姚崇寫下《冰壺咒》以來,盛唐詩人王維、崔豪、李白等都以冰壺自勉,歌頌冰壺的光明磊落。王昌齡托信逐漸帶給洛陽親友的信息,不是通常的平和竹報,而是傳達了他依然清正廉潔的信念,意義重大。據《唐才子傳》和《和珅列傳》記載,王昌齡曾於開元二十七年第壹次被流放到嶺南,原因是其不拘禮儀。從嶺南歸來後,被任命為江寧丞,幾年後又被貶為龍標,可見他處在口交所破壞的惡劣環境中。詩人在這裏把自己喻為壹個晶瑩剔透的冰心玉壺,這是建立在他和洛陽親友之間真正的了解和互信之上的。這絕不是洗白詆毀的表白,而是鄙視詆毀的自尊。所以詩人從無瑕的空玉壺中捧出壹顆明凈的冰心來安慰朋友,比任何相思之詞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情感來源於場景,情感蘊含於場景。這也是唐詩的壹個特點,但是深刻,柔和,舒緩。“謝爐錘痕”(胡應麟詩)是王詩歌的又壹獨特風格。這首詩中無邊的江雨和孤楚的山色,既襯托了詩人送別時的淒冷孤寂之情,又表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矗立在河中央的孤山與置於玉壺中的冰心形象,形成壹種有意或無意的關照,自然使人聯想到詩人孤傲、純凈、幹凈的形象,將精妙的構思、深刻的意旨融於空明徹的意境中,自然渾渾,不著痕跡,含蓄蘊藉,回味無窮。(這裏用的是葛小銀先生的賞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