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就像聽古人唱動情的歌。正是有了這些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綻放出絢麗的詩歌之花。我們在欣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能真正接近詩歌的靈魂,進入這首詩所構築的審美殿堂。
2.教學過程:
1.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古人也說“詩言誌”,“詩言誌”。在我們初中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的詩詞最為常見?)
(1)思鄉與鄉愁:“誰在這夜曲裏聽見柳斷了,誰就經不起思鄉了”,
②亭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知妳”(深情勉勵),“勸君多酒,平白去陽關”(戀戀不舍)
(3)建功立業:“老馬潛伏,誌在千裏”,“生為奇人,死為鬼英雄”
④自然寄情:“春園不能閉,壹枝杏出墻”,“采菊籬下,悠然見南山”
⑤當妳為自己的國傷擔憂:“商人不知恨其國亡,卻仍隔河唱後院花”時,
(這些正是人類古往今來都有的情感體驗,也催生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說法。)
2.“披上散文進入意境”——揣摩詩歌中的情感。
(詩人把內心的感受化為凝練的文字,那麽面對壹首詩,如何才能“披上散文進入意境”——如何通過這些句子,把握詩的內在情感脈絡?)
(1)知道作者,明主題。
由於每個詩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他們的詩歌往往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經常會考壹些著名的詩詞,所以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的主要寫作風格,在欣賞的時候就可以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詩人,有報國收復失地的遠大誌向,也有報國無門的悲憤(“死後忘天下事,功名可惜”)
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三“官”三“別”,“茅屋被秋風吹破”)
陶淵明:向往田園隱逸之樂
(初步了解作者的風格可以給我們帶來壹些便利,但這裏要強調的壹點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旋律,也並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也寫過“生為英雄,死為鬼”的壯麗詩篇。所以在詩歌鑒賞中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
(暗示從何而來?就是標題、背景提示、備註等。在詩中,這常常給我們理解詩中情感的重要暗示。)
練習:
《春夜喜雨》(妳能從中找到情感的指示嗎?)——“喜”字已經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喜悅和贊嘆。
王安石在瓜州停泊
京口和瓜州只是壹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可是,天上的月亮,妳什麽時候能帶我回家?
註①靠泊:停船靠岸。
②瓜州: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以南。
③京口:長江南岸,屬江蘇省鎮江市。
④中山:現在南京的紫金山是詩人的故鄉。
詩中第二句“中山僅隔數山”描述了詩人當時的內心感受。(故鄉近卻難歸的無奈與惆悵)
(3)句子,體會感受。
(前兩點只是把握情緒的輔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從詩本身去體會詩中的情感,細細品味。)
練習:
鷓鴣天燕道濟
十裏梯田倚綠,杜鵑啼花深處。勤奮對行人說話,不像鳴鳥第二次飛翔。
在夢裏睡覺,當天放晴的時候。聲不如歸。是不是世界末日沒有回歸,無法爭取回歸日期。
這個詞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
最後兩句話:不是不想回家,是決定不了歸期。壹個“氣”字,壹個“奈”字,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難以歸家的感慨與無奈。
——通過抓住文中直接表達心意的關鍵詞,抓住詩歌的情感主題。
(古人往往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的感情往往是“藏在山中,藏在水中”。除了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詩人通常還會用哪些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受?——化景為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的時候,要仔細品味詩中風景所蘊含的情感。)
練習:
如夢如幻,李清照
昨夜雨驟風吹,酣睡未耗酒。問快門人,海棠依舊。妳知道嗎?妳知道嗎?它應該是綠色的,胖的,紅的,瘦的
這首詩向詩人傳達了什麽情感?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悲傷:對美好春光消失的悲傷。“雨驟風散”和“綠肥紅瘦”——細雨和落花是古典詩詞中傳達傷春情懷的兩個常見意象。)
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場景是有固定的情感內涵的。比如送別詩裏經常出現什麽樣的風景?(劉:“渭城下雨,客舍青柳色新。”劉含著送別的心情。)妳還能想到哪些有同樣特點的風景?(月亮,鵝,梅...)
——抓住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及其情感內涵,有利於解決問題。
4.與妳的心接觸
把握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於我們欣賞詩歌的妙詞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