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明朝開國功臣之壹,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倚重。他的詩歌揭示了元末黑暗動蕩的社會現實。著有《送桑詞》、《買馬詞》、《周宗道六十四韻》等。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對現實的憂慮,或指責百姓受到傷害,或揭露元末官逼民反的真相。
劉基還有壹首詩《二鬼》,長度超過1200字。詩中用林傑和宇易兩個鬼魂來重整世界,造福人民,卻疑似被天帝逮捕,表達了自己野心無法實現的沮喪。
高啟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詩人。高啟的文學思想主張向漢魏唐宋學習,所以他的詩歌風格多樣,學之如是,兼收古人之長,推陳出新。清代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價高啟的詩法;
說到寫作,有廣闊繁榮的氛圍,也關系到下壹代的文學運動。
《四庫全書提要》對高啟的評價是:“天才勝過明代詩人。”事實上,從高啟的成就中,我們可以看到明初詩歌創作的活力。
高啟做官不過三年,長期住在村裏,所以他的詩中有壹些描寫農民勞動生活的,如放牛詞、打魚詞、養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采茶詞、田家行等。這些詩並沒有把農村生活理想化,而是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宋寄陳太守》寫道:
草茫茫,水潺潺。去田五,去下田,中田有麥牛尾,不足以失官事。侯來松搖著,聽著儂試唱湖州歌。湖州宋,悄然落幕,幾個淒涼冷清的月。
再如《練老人藏農》、《過風口戰場》、《聞長槍兵夜出嶽城投山龕》、《大水》等詩,也描寫了天災人禍下農民和士兵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的精華。
高啟的《明皇燭夜遊》著重描寫了唐朝皇帝縱情聲色,忘了國事,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全詩多由白居易《長恨歌》所改,但無壹字攻之,可見其詩歌藝術功力之深。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這首詩最能體現高啟的藝術特色。試試看:
坐而覺蒼茫古,遠觀夕陽。
石頭城下,驚濤怒浪,誰敢跨千軍?
黃旗怎能入羅,隔江鐵鎖不固。
前有三國,後有六朝,草長在宮中!
主人公利用時局離間自己,幾場戰爭血腥冷酷。
聖上時幸從南方崛起,患難時解脫。
從此四海為家,不以長江為限南北。
從南京的勝利到歷史上的割據,再到今天相對安定的生活,激情中帶著些許感慨和蒼涼。
高啟的詩歌具有壹定的藝術特色。他的壹些詩崇尚現實主義,描寫景物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朱霧,野白滿田冰”;“小鳥啄死楊片,蟲輕掛葉”這幾個字,都來源於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新穎而現實。
高啟的詩註重含蓄,韻味悠長。如《挖溝歌謠》:
掘渠深,十謀;這條溝很寬,有80英尺。挖渠不苦,黃河開了壹千多尺。
雖然只是幾句話,戛然而止,卻能給人深刻的回味另外,高啟的詩典故少,力求流暢。有些只有幾個句子的詩,更多的是民謠。如《子夜四時歌》:
紅妝無心,晚出南湖路。
我不忍心回到船上,而芙蓉就像阿郎。
這些詩清晰、親切、感人。
到了明代,出現了以“三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派。“三陽”即楊士奇、楊蓉、楊普,他們都是太閣的重要官員。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和翰林院,臺閣體是指當時臺閣重要官員形成的壹種詩體。
這些人寫的詩,都是歌頌美德,粉飾太平的作品,形式都是追求雅、雅、美。大部分的主題都是剪裁、打賞、呈現,給人壹種平淡無奇的感覺。
與“太閣風”同時期的是於謙的作品。他的詠物詩《酸橙頌》;
千錘打深山,火隨便燒。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願意在世界上留下壹個幹凈。
詩人通過與萊姆的比較,表達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勇於冒險、勇於犧牲的非凡抱負。
茶陵詩派是明初繼臺閣體之後的又壹詩歌流派。茶陵派針對臺閣體模糊的皮膚輪廓,標榜漢唐詩學,這種復古的主張及其創作實踐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代表詩人李東陽,湖南茶陵人。它形成並活躍於從弘治到鄭德的詩壇。李東陽成就最大。
李東陽的詩學註重形式,強調詩歌的系統、音節、聲調和格律,忽視內容。因此,他的詩多為表達封建文人情懷的娛樂詩,內容缺乏寫實性,形式典雅優美,詩歌的視野比“三陽”更為廣闊,但又不能完全擺脫閣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