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詩中情景交融和情景寫作的區別?

唐詩中情景交融和情景寫作的區別?

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成為佳作的重要因素。所謂“情”,是指作者的主觀內涵,如感情、情緒、思想、觀念等,是作品的主題;“景”是指人們遇到的、想到的、看到的“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它是壹種客觀存在,反映在作品中,是對生活的重新審視,是承載主題的“意象”。

將主題含蓄地隱藏在圖像中,這是“場景交融”的傳統境界。有三種:在場景中隱藏情感,在情感中看到場景,與場景互動。如何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覺得有五種方式:觸情、變情、畫情、抒情、無情。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第壹,深情的話和點的圖片

感悟:專心用筆墨寫風景,不刻意追求用文字表達什麽樣的感情,只描繪壹幅生動的生活畫卷,而是在描寫風景的文字之外適當的地方,委婉地點出感情強烈的字、詞、句。

描述“情景交融”的意境有三個難點:很難把情景畫得生動,很難做到真摯真摯,很難做到無形。不妨把這種創作過程比作畫龍,準確地描繪出龍的形狀,準確地抓住人們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突出特點並詳細描繪出來,使人身臨其境;“情”就像畫龍時的“胸中之眼”,“畫師”必須胸中有真情(主題),胸中有眼,這樣畫師想通過“畫龍”表達的東西才會從胸中流到筆下。“融情”就是把胸中的感情融進去,化為無形,專註在龍身上。

“情”只是把胸中的“眼”放在龍身上,把胸中的“情”融入場景的壹種手段。畫龍時,自始至終畫龍的形狀(寫壹個場景),不要刻意要求龍身上有“眼睛”,也不要刻意要求寫場景時場景中有“感情”。妳只是大膽地運用了排比、比喻、誇張、擬人、質疑、比較、對仗、典故、鋪墊、對比、襯托、雕琢等等。細致入微地描繪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描繪出具體可感的社會生活圖景。然後在適當的地方(如文末)用感情色彩鮮明的字、詞、句點出全文所蘊含的感情,使整篇文章染上靈動的色彩和深深的迷戀,使前面所畫的場景都籠罩在這種深情之中。

比如《再會長亭》(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170頁)這首歌就寫著:“碧空黃花,西風緊,北雁南飛。”從天、地、風等自然景觀到大雁,描繪了壹幅“碧雲、黃花遍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清秋景色。作者像壹支筆,抓住秋天最突出的景色,抓住“天”、“花”、“地”、“雁”最突出的特征——“靜而淒涼”,從天到地,從風到雁,壹壹寫出,畫出“別了”的背景。從字面上看,這幾句寫風景,哪裏寫愛情?仔細看了壹下,發現愛情在兩句話的結尾。它用壹個問題指出:“誰是清晨霜林醉?總是眼淚奪眶而出。”“淚”字觸動人的感情,使整篇文章閃耀著離開人的淚光。“天、花、地、風、雁”這幾個字都變成了充滿別離之情的東西,而場景中的人卻在流著別離之淚,這正好給前面寫的場景蒙上了壹層濃濃的別離之情,使得整篇文章看似“句句寫場景”,實則“句句說場景”

“在風景中感受”是壹些感受的運用方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寫的都是風景,看似簡單,卻能體會到風景中蘊含的情感的抒情方式。也就是說,表面是壹個完整的故事,作者只是用感情鮮明的字、詞、句點出全文所包含的感情,思想感情隱藏在其中,沒有表現出來。信面上沒有壹絲情意,深處處處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感在於風景,風景是活的,情感是藏的。方法大致分為:

1.選擇並描繪風景。世界上的景象很多,我也從觀察中學到了很多,就不全寫了。寫之前壹定要做好選擇,選擇壹個或多個最能傳達妳的感受的場景,甚至是某個特征。寫作時,壹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它刻畫得栩栩如生,使自然景物幻化成壹幅幅生動的風景畫,壹首首優美的樂曲,使人仿佛置身於環境之中,如聞其聲,聞其味。

2.表達妳的真實感受。“感情比真理更珍貴”,發自內心的情感會激起讀者的* * *。愛情醞釀已久,使其決堤。避免做作和無病呻吟。

綜上所述,寫場景的時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寫場景,不刻意為情,“情”也不是有意附加,而是在適當的地方用感情的詞句明確指出,這就是“觸情”的方法

二,意象詞的情感場景

融情:融情於山水。寫壹個場景時,作者心中湧動的情感自然地、無形地融化在對場景的描寫中,使場景成為壹個有生命的場景,壹個有情的場景。壹邊寫景壹邊抒情,隨心所欲寫景抒情。改變感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壹,在書寫場景時,選擇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文字;二是在風景寫作中選擇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典型意象。

選擇感情強烈的詞和短語來表達風景中的感情。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李漁的《於美人》:“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妳對過去了解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明。雕欄玉砌應該還存在,但朱妍變了。”將“樂”、“遊”、“英”、“往事”等詞融入景物,寫了壹個悲傷而懷舊的人,獨自站在小樓裏,面對著故國吹來的東風,不禁感慨花好月圓不知不覺地逝去了,感嘆繁華富貴的家不再屬於自己而屬於別人!這種悲傷有多少次了?“我”深有感觸地明知故問。“樂”,結局的意思,是形容“我”看到春花雕零,秋月落山,時光流逝,心中湧起無限的遺憾和無限的嘆息;“妳”暗示了多少次人們站在樓上望著自己的家鄉,深思,惋惜,傷感。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描寫,但在這中間,更有作者無法擺脫的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恩怨。“應該”和“應該,大概,可能”的意思是作者上樓遠眺,懷戀故鄉,遠眺今日的故鄉,以為昔日屬於我的繁華與輝煌已成往事,不禁心酸,深深地表達了物是人非,國家易主的感情!

“不堪”二字意為不堪,“不堪”二字寫出了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思鄉之魂,無奈之悲。“故國不忍明月光下回首”這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我受不了遙望故國的痛苦;在皎潔的月光下回望故國,我受不了亡國之痛,受不了故國之思。回望明月下依舊繁華的故都,我怎能受得了這份思念,這份哀愁,這份痛苦?這種在描寫中使用恰當的情感詞來“融化感情”的手法應用廣泛,例子很多;如《潮擊空城歸孤》《哭如雨》《脈脈難言》,不能壹壹列舉。《情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將集中了作者強烈感情、具有壹定描寫現實場景功能的詞語和短語(少數是句子)有機地融於景物的書寫之中。

將具有典型意義和強烈情感色彩的傳統意象融入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景物寫作中,是壹種更為巧妙的方式。

我們來看看柳永的《玉琳玲》。“寒蟬悲鳴,長亭遲暮,陣雨初起”這句話,明裏用“寒蟬”“長亭”,暗裏用“柳”“陣雨”等意象。宋代鬥門外河岸邊植柳,詩曰“柳高蟬鳴”。秋天的蟬叫蟬,它將永遠離開五彩繽紛的世界。自然會很難過。聽到蟬鳴,蟬便會跟著柳樹走,這在我國是“離別”的象征,常用於送別詩中。柳樹有“刷水送人”的作用,自古以來就容易觸動人們的離別之情。這裏有說不完的舍不得。借用“長亭”的形象,古代大道上每隔十裏就有壹個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常在長亭中告別,所以“長亭”這個意象凝聚了太多的“離別”和“離別”的思念。再次是“陣雨”的形象,俗話說“下了雨,人就呆壹天”,行人在陣雨中行走不便,大多會留下來。這個形象被附加了太多“放棄”和“舍不得離開”的味道,而此時,正是陣雨的開始,更讓人難以離開。此時,分離的感覺變得不可抗拒。

《今夜何處酒醒》用了酒、柳、岸、風、殘月五個典型意象。“酒入心頭,化為思鄉淚”“借酒消愁更愁”。酒是悲傷的孿生兄弟;“劉”,如上所述,是“離別”的意象;“岸”是行人駐足的地方,但字寫在行人看到的岸邊。知道行人繼續走遠,沒有停下來,走得更遠;“風”,如曹植說:“願為西南風,死於妳懷中”,是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象;“殘月”是黎明時形狀像鉤子的月亮。宋代梅的《寄歐陽詠舒夢後》,“夢五裏,殘月為雞”。誰能安然入睡,今早能看到掛在西方地平線上的殘月!《殘月》真是壹個不眠之夜,充滿相思,體現了相思的意象。通過這句話,表面上是敘述和景物生動,實際上是通過這壹組典型的意象來表達深刻的感情。試想:剛走的那個早晨,“牽手”的畫面壹直在。對於這淒涼的壹幕,前路“千裏煙”,離妳愛的人更遠。“真的是任重道遠,如沐春水。”這種分離怎麽會讓人尷尬呢?詩人就這樣巧妙地用意象把那份深情融進了畫中的風景。

這是巧妙地運用文字和意象融於水的方式。

第三,比喻形象畫出真情實感

“繪情”:是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形象地或正面地或側面地描繪感情的壹種方式。

文學要用生動的語言去創造生動卻抽象的感情。因為它是無形、無影、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無臭的,人們只能依靠個人的理解和個人的生活經驗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只能依靠聯想和想象去尋找它與世間萬物的相似之處。

隱喻是根據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用壹個事物來解釋或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的壹種修辭手法。精彩的比喻可以是語言生動形象,或有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使深奧的道理通俗易懂。中學常用的隱喻有明喻、隱喻和轉喻。

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尺,愁似長”就是明喻。抓住“長”與“白”的相似之處,把愁形象化,使人覺得“愁”長(三千尺),影響深遠(黑發變白發)。

再比如李漁的《幼美》“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有了明喻,人們就可以想象出壹幅生動的畫面:詩人此刻正夢想著重返故都,站在城上,望著浩浩蕩蕩向東流的長江,覺得自己的悲傷就像這條河壹樣,波濤不斷地翻卷,洶湧入海。這個詞抓住了詩人的悲傷和流動的泉水之間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漫長,無盡,漫長,無盡,深沈,深不可測,無時不在,連綿不斷...它抓住了這些特征來描述詩人的“悲哀”,使人感受到它。

再比如賀鑄的《玉案》。“有多少閑暇?宜川煙滿風柳絮,梅子黃時雨,秦觀“淚流江邊,愁不勝愁”。打個比喻,把抽象的哀愁寫成壹股煙草,壹座充滿風的城市,壹個雨季,非常生動含蓄。

把抽象的感情直接描述成形象的東西,是另壹種重要的手法。李清照《武陵春》“我怕船載不了多少心事。”寫船不能動,要說這種擔心是沈重的,賦予了這種“虛”的情感品質和質感,塑造了奇特而清新的形象。這樣的描述還有很多:董潔媛的“莫問閑憂之重,馬馱不動”,王實甫的《西廂記》“填天下之憂,量這些車如何能擔得起”...

進入作品的感情,壹般是作者觸景生情,對感情漠不關心,以理定景的感情,而作者要寫出這種“感情”,只有用“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借理抒情”。這個“借”字,說明了“情”的根本寫法:情是無形、無影、無色的。我不得不描述壹下和這種“愛情”相似的風景。這是側寫。

但是怎麽借呢?借景,借物,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客觀的敘述和細節的描寫中。實踐證明,抓住聯想圍繞主題多角度寫景,註重主觀色彩,寫景範圍廣,眼有所物,胸有所感,觀察細致,特色明顯,深挖象征意義,是壹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先有真情實感,講究情理、獨創性和美感,再把自己的愛與恨、褒與貶納入客觀敘事,把自己的情感傾向納入細節描寫,既能生動地描繪虛幻的感情,又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第四,抓《看戀愛中的風景》這本書

“戀愛中見風景,提筆”的方法,乍壹看,似乎和直接表達心意是壹樣的。其實仔細分析,兩者是有區別的。“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各種媒介,直接傾吐自己的感受,也叫直接抒情。它爽朗、坦率、真誠,說話不婉轉。他那種大喜大悲、刻骨銘心、震撼人心的感情,真是情感風暴,是人間愛與真情的碰撞,是人性美與情感美的凝結。可分為召喚(①憤怒的控訴②令人心碎的生死離別③熱烈深情的贊美④痛苦的追思)、吟誦、奔放、曲折。即使是感情色彩最濃的“應召體”,也應該是感傷的、物質的、風景的、理性的,絕不是沒有根據的、抒情的,不離開引起感情的對象。要做到“情感連接”,在各個層面獲得動力,巧妙鋪墊。通過敘事、寫人、畫景,將情感生成的趨勢積累並傾瀉出來。

從上面可以看出,“直抒胸臆”的第壹個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傾吐最真實、最深刻的感情;“愛中見景,執筆”的第壹個目的,就是要營造壹種“情景交融”的意境,讓讀者在豐富的“情”中體會到清澈的風景和最真摯豐富的感情,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愛中見風景,執筆”:就是及時地用幾句話或幾段話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寫出來,不遮不掩。有時全文抒情,看似不寫風景,卻神奇地讓讀者在豐富的“情感”中體會到清晰的風景,即“在愛情中見風景”。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風景如畫,曾經有多少英雄”,熱情地贊美祖國的河山和古代的英雄,“遊子故國,愛應笑我,早生貴子”,感嘆歲月流逝,毫無建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像壹把鐵掃帚掃去千古,折進今日,以“當下”結尾,從山中升起,突出主題,歌頌新時代、新人物、人民,從而表現革命。

這種用全文中的幾個字或幾段話來表達情感,並把情感與文章中所寫的景物結合起來的方法,多是用文中的壹些詞來抒情,使之與所寫的景物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要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還可以采用“全文抒情,文不描景,讓讀者從情感中看到壹個清晰的情景”的方法。

比如陳子昂的《登州臺之歌》裏的“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年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和我獨自壹人,我的眼淚掉了下來”,詩中沒有對風景的描述,胸中的憤怒,痛苦和悲傷被直接表達出來。當妳理解陳子昂寫這首詩時的險惡處境時,妳會看到壹幅閃耀著血淚的畫面,壹片無邊無際的天空,壹個高聳的平臺和壹片獨立的荒涼。

這種“在愛情中見風景”(在抒情中見風景)的創作方法和“在寫景中見真情”的方法壹樣重要,都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5.巧妙運用“躲”似乎是“沒心沒肺”

1.寫而不寫似乎也是可以的:沒寫的地方寫,別人以為沒寫的地方寫,把作者的感情藏在字裏行間。

比如杜甫的第壹副對聯“北有我,南有我,春水泛濫,日復壹日我只見過鷗”,交代了時間地點,寫的是屋後的幽靜景色,看起來是壹種單調寂寞的心情。“花不掃院,我茅門已關——今為妳開”的對聯,寫的是不掃院,不耽誤客。今天是君子開篇,更有深意;項鏈協會的“去市場的路很長,我能給妳的不多,但在我的小屋,我們的杯子裏有陳酒”寫道“享受飲酒和招待客人”,對沒有美食和葡萄酒感到遺憾,但更深情。這首三聯從正面寫下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展現了主客之間真摯真摯的友誼。關於“客家”這壹點沒什麽可寫的,沒地方寫了。突然,壹個天才的想法補充道:“我們要不要召喚我的老鄰居加入我們,隔著柵欄喊他,然後把罐子倒幹?”用的是邊筆,但是只有主人和客人嫌冷清,就問客人要不要叫鄰居的老農過來喝壹杯,不願意就放棄了。“拿”的意思和“得到”以及助詞的意思壹樣。“籬笆打來的電話”表示是東西向鄰居(因為房子南北有水,沒辦法打通,要繞道走),關系壹直比較近,就打電話吧。實際上加深了詩人對客人坦誠相待的態度,看到了雙方深厚的友誼,渲染了賓主之間愉快和諧的氣氛。

看看劉永元的《漁父》,壹首三韻七言的古詩。第壹句“壹個老漁翁在此過夜,西崖下”寫的是睡覺,漁翁在西巖駐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休息。這是壹個遠離塵世的地方,有巖石和流水為伴,真的安靜到了極點。第二句“小慶忌香燒楚竹”寫的是吃飯,早上醒來,從湘江打水,把楚地的竹子拆掉,燒魚吃。這水,這喝,這吃,都是大自然的,不等人。所以這種吃相和睡眠也表現出壹種純粹的灑脫之氣。第三句“然後,日出時,他穿過霧靄去了”講的是在湘江上劃船。早飯後,東方日出河上的霧氣散去,人影不見了。它去哪裏了?第四句,答案是“遊泳是壹道綠色的風景”,遊泳是船夫配合劃槳發出的聲音。青山綠水間,但當我聽到劃槳的聲音時,漁夫已經順流而下了。這兩句話用視覺上的“空”(看不見人)和聽覺上的“實”(是聲音)來描述壹個看似真實又虛擬的山水世界,有些飄飄欲仙。這種境界,只有心靈空靈寧靜,心靈清幽淡雅的人才能感受和描繪。詩寫到這裏,寫到了漁夫自適的生涯,寫到了他優雅的形象。如果全詩以“我是壹片青綠的風景”這壹怪句結尾,全詩描繪的是漁父“睡、吃、唱無拘無束”的生活,既能達到“情未盡”、“話未盡”的效果,也更有趣味。

這裏真的沒有寫詩的地方。蘇軾等人主張這首詩應該只有這四句,我們就寫到這裏,把最後壹句刪掉。可見,詩至此已寫夠,無處可寫。

但柳宗元接下來的壹句話,卻變成了另壹種說閑話、空靈的藝術境界,更深刻地描繪出了漁民“隨雲漂舟”的漂浮境界:“回望壹望無際的下遊,山石無意雲追。”妳看,漁舟順流而下,回望上遊。西巖上白雲飄飄,悠然追逐...就像無意的白雲,漁夫不就是壹葉扁舟,無牽無掛嗎?這種境界,正是將詩人所羨慕的漁父生活情調,與陶淵明“雲出無心”的田園生活,含蓄地聯系起來,寫出了自己投身自然、逍遙自在的心境,表達了自己順其自然的情懷。這兩句話看似多余,卻不能完全表達作者“自在、賞景、入自然”的心情

2.寫而不寫:不寫看似必要的東西,以達到“語無倫次”的境界,讓讀者去幻想、去想象、去領略其中的魅力。這種情況在文學上也很多。

比如王之渙的《登雀樓》,只有二十四個字,卻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山遮白日,海泄金河”用非常通俗淺顯的語言寫出了黃昏時樓上所見大自然的雄偉遼闊境界。壹輪白日,千峰為目看,黃河入海為想象看。浩瀚的大海有黃河流入,遼闊的白晝點綴著山巒,編織成壯麗的山河畫卷。“但是妳走上壹層樓梯,就開闊了三百英裏的視野”更進壹步,前兩句說,壯麗的景色是妳在到達這座建築的頂層之前所能看到的;這兩句話說的是,要想得到更美的景色,就得去更高的層次,甚至超越建築的極限。這不僅寫出了更加美麗壯闊的場景(作者沒有說出來,看讀者自己的思考),也體現了進取趣味的精神——要開辟新的境界,就要在看到新的世界時,努力拼搏,勇敢攀登,更加美麗更新的東西,只有加倍努力,才會出現。看了前兩句景物描寫,讓人覺得要按照這個景物描寫的意思去寫景物,但作者不是寫而是理性地寫。再上樓是什麽感覺?詩人沒有寫,而是留給讀者去思考。它看似平淡,卻有著無限的意義和“有寫無寫”的魅力。

再比如祖勇的《論看中南雪峰》,這首詩是應試作品。按規定,應試詩要寫五言律詩,六韻十二句,但祖勇只寫了兩韻四句就交上去了,而他在別人認為必然會有續篇的時候就停筆了,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好詩。《看終南山如何騰飛》寫道,站在長安看鐘南山,看到了山的黑暗面的“秀”,這就為看剩下的雪光(只有黑暗面的雪已經融化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是壹個真實的故事,“秀”字既指山的形狀,也指山的顏色。下壹句“其白頂於浮雲之上”是補充:陽面的雪已融化,陰脊的雪猶存,閃著明亮的光,美味可口。“飄雲端”造型,壹言壹行,為中南的雪增添了壹層靈氣。為什麽銀嶺的雪那麽清,那麽亮,那麽飄飄?第三首詩《雪線上開壹片暖空》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雪停後,陽光“霽色”反射在林頂和雪地的倒影上,使它顯得明亮。詩人把“明”字動詞化,使林桌上的光有了動態。按說,陽光的明亮給人溫暖,但第四首詩“而谷中小鎮越來越冷”,其實描寫的是“夕陽西下”和“雪後楚清”(雪不冷,雪冷)的景象,“殘寒”含蓄地指“殘雪”,描寫的是雪後晴的黃昏。雖然陽光掛在森林的頂端,但城市會更冷。妳寫了妳覺得冷嗎?讀者只能結合作者的隱居生活來猜測和思考。從終南山的雪到長安的冷,都要有文字來形容詩人的心情,但詩人卻止步於此,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思所想全部隱藏起來,留給讀者去猜測:他對普通人會遇到的寒冷天氣深表關切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