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體:從明朝永樂年間,出現了壹種所謂的“泰格體”詩。其發起人稱為“三楊”,即楊士奇、楊蓉、楊普,均為“太閣臣”,故稱其詩為“太閣體”。它的出現是詩歌創作的壹種倒退,因為它只追求所謂的“雍容華貴”,對皇帝充滿了贊美和奉承。它沒有創新,毫無生氣,其影響力還不如宋代的“昆西風”。
永樂至成化時期形成的“太閣體”,集中體現了洪武以後很長壹段時間上層官僚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趣味,作為典範廣泛影響了文壇。其主要人物有“三陽”:楊士奇、楊蓉、楊普,都當過官到大學士,同時期大部分高級官僚的創作都可以歸入此派。它的形式主要是詩歌,也可以包括散文。
茶陵派:成化至弘治時期,泰格體詩歌創作趨於衰落,對這壹時期文壇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茶陵詩派。茶陵派以李東陽為主,成員有謝多、張泰、邵寶、陸鐸、石爻等人。它強調詩歌獨立審美精神的追求,在壹定程度上糾正了“臺閣體”及其膚淺的詩風。
2.中期的
前七派:明弘治、鄭德年間的文學流派(1488-1521)。成員有、何景明、、卞工、康海、王、,代表有、何景明。這七位學者都是學者,充滿了節操。他們不滿朝政腐敗,士氣不振,強烈反對流行的泰格體詩和八股文的“緩和疊”習氣。他的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歌創作指明壹條新路,挽救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都有著強烈的轉變文風的歷史使命,卻走上了壹條以復古為創新的老路。
後七子: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文派(1522-1566)。成員包括、王世貞、、宗琛、梁友漁、許中行和吳。以李攀龍和王士禎為代表。後七子繼承了前七子的文學思想,也強調“文學必秦漢,詩歌必盛唐”。以漢魏唐為範本,說“文始於西京,詩自天寶而下,無足觀”,“漢後無詞,漢前無詞”,比前七子更絕對。他們復古模仿,崇尚風格,大談法度,互相標榜,立門戶之廣,聲勢更大,從而將明代文學的復古傾向推向高潮。
唐宋: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間的王、、毛坤、歸有光。另壹方面,唐宋學派既尊重三代兩漢的傳統地位,又承認唐宋的繼承和發展。唐宋學派變秦漢之學為學歐(楊修)和曾鞏(鞏),易曲齒而隨言,是壹種進步。唐宋時期還重視用散文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批評復古派壹味抄襲模仿,主張文章要直寫,要有自己的本色。
3.晚期
公安派:在晚明詩歌散文領域,“公安派”最為強大。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他們是。公安派反對前七子、後七子的仿古思潮,主張“獨抒性靈,不拘壹格”,前無古人。
竟陵派:明末的壹個文學流派。以鐘興和譚為首的出自竟陵,故名。提倡壹種“深沈孤獨”的風格來拯救它,主張文學創作要表現“精神性”,反對模仿過去之風。所謂“性靈”,是指學習古詩詞中的“性靈”,無非是“多情單線程”、“各走各的路,悄悄送去”所提倡的“幽深寂寞”的風格,是指文風上求新求異,與眾不同,刻意追求奧妙意味,形成了竟陵派的創作特色:刻意雕琢文字,求新求異,語言屈折,形成艱澀晦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