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生產時間
樂府詩最早出現在漢代,起源於漢代所謂樂府指音樂機構。它除了創作和制作歌頌文人的詩歌和演奏新的歌舞外,還收集民歌和歌詞以供消遣。繼《詩經》、《楚辭》之後,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了壹種新的詩風——樂府,它曾經輝煌壹時,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
古詩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壹直到唐末。
第二,題材不同
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蒼勁清新,有反映徭役之苦、戰爭之痛、貧困和人民勞動生活的現實題材。
但古詩對題材並不拘泥,如反映社會現實、歌頌愛情、抒發抱負等。
第三,表現形式不同
所有的樂府詩都是唱的,可以配以歌舞。而古詩詞沒有這種表現形式,只能唱壹些以“歌”為主題的古詩詞。
第四,要求不同
樂府詩對詩本身的韻腳沒有嚴格要求,古典詩歌對韻腳有嚴格要求,比格律詩略寬;單獨用壹個韻腳可以,兩個以上的韻腳共同使用也可以。但是,所謂轉基因,並不是任意的;必須是相鄰韻才能通用。
樂府詩
樂府是壹種古老的音樂器官,自秦朝以來,由朝廷設立,用於管理音樂。樂府令建立於公元前112年的西漢。它正式成立於西漢武帝時期,收集整理漢族民間音樂,編曲作曲,演唱演奏。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著稱。樂府最初是漢武帝建立的壹個音樂機構,用於培養樂師、制定樂譜和收集歌詞,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後來,樂府成了壹個帶有音樂性的詩名。
漢代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懋謙樂府詩十二類中的七類,其中交妙曲類有雅樂,崇歌類有十八首,民歌類主要有相和歌、舞歌、雜歌。漢代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蒼勁清新,其五言、七言、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言、七言詩的先驅,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