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來找去,冷清淒慘。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三杯兩盞酒,妳怎麽打得過他?來晚了很急!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看著窗外,壹個人怎麽會黑?梧桐更是細雨蒙蒙,黃昏時分,淅淅瀝瀝。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前三句描寫詩人的公共焦慮。而這樣悲傷的心情又該如何表達呢?在詞中,詩人連續使用了七對疊詞,表現了他在顛沛流離和漂泊生活中的不安分的精神狀態和憂傷的心情。“找來找去,冷冷清清,慘不忍睹。”這三句話,第壹句是行動。剛開始,作詞人壹直在找什麽東西,但話裏沒說什麽。這樣,詩人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創造了詞的審美境界,從而吸引讀者去“尋找”,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第二句描述環境。然而,這種“冷冷清清”的環境,不正是詩人苦苦尋覓,壹無所獲時的心境表達嗎?在中國的古詩中,“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第三句直接寫出了此時此刻內心的悲傷和哀怨。從全詞來看,這三句話既起到了概括的作用,又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哀,為全詞奠定了情感基調。
“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休息。”“忽暖忽冷”是指忽暖忽冷,意思是“忽冷忽熱”。說明此詞寫於秋日清晨,是“曉寒猶重,秋風霏霏。”這裏是對環境的描述,後面是“最難休息”,說明壹個人年老體弱,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休養生息。其實這是表面意思。如果聯系李清照當時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環境,可以感受到李清照通過身體對自然環境變化的不適應,隱含著她難以應對的多變的政治環境。真的是在“悲”中“悲從中來,斷不了”,只好借酒消愁。
“三杯兩盞酒,怎麽能打得過他,來晚了?”晚上,悲傷的詩人睡不著,只好借酒消愁。但是,這三杯兩盞淡酒,抵擋不了傍晚秋風的寒冷。“來得晚,去得急”也是對自然環境的明確描述,但實際上隱含著惡劣的政治氣候。或許意味著詩人晚年遇到了這樣的政治環境,顛沛流離的歲月,生活的艱辛,精神的痛苦,這些都堆積在他的心裏。真的有“舉杯消愁多愁”的辛酸與不幸“雁過拔毛,徒傷悲,乃故人相識。”“大雁”是貴德的秋雁。當詩人悲傷的時候,天空中有壹群大雁正飛往南方。這群鵝不就是我們過去在北方看到的嗎?縱觀李清照的壹生,這三句話有多重含義。首先,李清照在詩詞中借助雁的意象,把過去和現在聯系起來,說明她前世的幸福是美好的,而今天卻是抑郁和悲傷的。比如她在《壹枝梅子》中寫道:“誰送雲錦書?言歸之時,月滿西樓。”如今“我悲,雁過拔毛”,即使“我已好高騖遠,不能寄千愁”(念奴嬌)。這更加凸顯了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後的孤獨。其次,此時李清照因國破而南歸,大雁因寒而南飛,產生了“我們兩個都不快樂——到天盡頭”的感覺,觸景生情。第三,如今,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詩人依靠從南向北飛來的大雁來表達他們的鄉愁。
下壹張是秋天從高空轉到我們自家院子裏的。“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摘下它們?”花園裏開滿了菊花。真的是秋天了。“黃花滿地堆”是菊花盛開的意思。“憔悴損”是指妳因為悲傷而憔悴消瘦。這並不意味著菊花枯萎雕零。“現在誰還能摘”是壹句反問句,既說明了因為她深深的悲傷,即使菊花已經開了壹地,她也沒有心情去欣賞,也說明了李清照是以花形容人,女人如花!但詩人卻用反諷的手法,將自己的衰老和不幸與菊花的繁盛進行了對比。
“看窗外,怎麽壹個人黑?”壹個“守”字,壹個“獨”字,生動地描繪出壹個蒼老而虛弱的身影。這暗示了李清照蒼老孤獨的悲哀處境。“如何生活”就是這樣。“生”是壹個助詞。“如何在黑暗中獨自生活”就是如何保持黑暗。李清照的這句話,就是以這種感情來暗示她淒苦憂郁的心情。“梧桐更瀟瀟,黃昏時分,點點滴滴。”在這裏,詩人人格化了下壹首文的《更漏》,“梧桐樹,夜半雨,離情是苦;壹片樹葉,壹聲輕響,空空的腳步落到了明伯身上。詞人李清照好不容易到了黃昏,卻聽到了悲涼的雨聲。詩人從聲音的角度寫作,聲音就在心裏。"當氣體運動時,事物自然產生."更何況詩人的內心本身就充滿了悲傷和哀愁,這雨滴打在梧桐葉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不是更讓詩人心碎,讓詩人加倍難過嗎?
所以,最後詩人把自己的感情推到了壹個很高的境界,發出了“這壹次,我怎麽能得到壹句傷心的話呢?”“第二”指的是場景和情境。《這壹次》是對以上的總結。“壹個悲傷的詞怎麽能贏?”詩人以壹個“悲”字結束。首先,他集中概括了上面的壹切,總結了它的內在含義,指出了這個詞的主旨。其次,詩人在“憂”字前加了“如何”二字,後加了“得”字,意思是“好極了”,無法概括,同時構成了壹個修辭句。詩人對修辭句式的運用,既揭示了詞人李清照內心的憂慮,又具有“欲說還休”的審美效果,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吸引讀者“尋尋覓覓”,又能感受到詞人李清照晚年的無限痛苦和悲傷,體會到國家的崩潰和家庭的死亡給人民帶來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