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專家的講座和他們的報告讓我明確了我應該成為壹名怎樣的語文老師,尤其是如何成為壹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記得在課前的互動中,趙千祥老師曾經說過壹句話,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老師,但我是中國最喜歡的語文老師!”多麽謙遜真誠的壹句話?在我看來,對學科語言孜孜不倦的追求,應該是優秀語文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有了興趣,有了鉆研的精神,才能對語文有更真摯的熱愛,才能在課堂上駕輕就熟,才能在設計和思考上得心應手。
我記得我在我的QQ簽名裏寫過這樣壹句話,“壹個老師的全部尊嚴,在於他的博學,在於他的慷慨和善良,在於他的積極探索。”所以我始終相信,只要能堅持努力,堅持研究探索的精神,我就離優秀的語文老師更近了壹步。在這裏,我也想套用趙千祥老師的壹句話:雖然我做不到最好,但我壹定能做得更好!
“打假是語文老師的自我救贖”,也讓我感觸良多。作為教師,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註重語文課堂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事實上,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確實存在壹些誤區。為了讓課堂活躍起來,贏得滿堂彩,壹些老師開始造假課,搞習題。我想問壹下,聽完這樣的課能做什麽?我不想聽。所以我完全同意劉金玉老師的觀點“必須保證課堂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作為老師,不要害怕自己講課中的問題,要勇於面對暴露出來的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其實任何時候,都不會有完美的課堂。教師只有在自我假冒中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語文能力。
其次,賴風華老師強調的教師要“解讀文本”的問題也讓我受益匪淺。他強調了解釋這篇課文時應該註意的兩點。第壹,語文老師壹定要認真研讀教材,在不斷的探究中深挖文章主題,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第二,語文老師要找到能體現全文主題的切入點,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這樣講課才會得心應手。當然第二點也是建立在第壹點的基礎上。只有深入學習教材,才會發現更多的問題,找到更多的方法。我覺得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是非常必要的。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還存在不討論、不合作、不學習的“三不”誤區,對教材的理解也僅限於參考書和考題,很少有廣泛深入的研究。這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認為不學中國文學無所謂,課多課少都無所謂。所以,不深入閱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本內容失去新鮮感,也違背了語文學科設立的宗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成了壹句空話。
整場研討會的重頭戲依然是趙千祥老師寫的《綠色詩歌》。整個過程得到了觀眾數次掌聲,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也讓我看到了壹個優秀語文老師豐富的文化底蘊。聽了他的講座和報告,我明白了,要想成為壹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勇於鉆研的精神。為了搞好詩歌教學,趙老師堅持每年寫100多首詩,每次寫完都念給他的學生聽。讓學生幫助他們修改,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這有多令人欽佩?當他讀壹些他的學生寫的詩時,我感到壹種作為老師的自豪感。也許,只有當學生取得成績時,老師才是最快樂的。看到趙老師自信自豪的表情,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認為做壹名語文老師意味著做壹名像趙老師那樣的老師。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和學生們壹起經歷自己和古人的心靈之旅,體會做語文老師的快樂和幸福。
而且趙老師的課為我們教詩指明了方向。他的課讓我明白,語文老師要想真正講好詩歌,必須多讀書,多思考,經常創作,與詩歌的作者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才能進入詩歌的“趣味”,了解每壹個作者的內心。他淵博的學識令人欽佩,他幽默的教學風格令人難忘,他對為人師表的熱切追求更讓人望而生畏。無形中,他成了我學習的榜樣。雖然超越不了,但還是情不自禁,更加堅定了我做壹名優秀語文老師的信念。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成為壹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必須要有對語文的熱愛,對學習課本的堅持,對語文老師的正確定位,對生活和自己的積極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救贖,完成自己在思想和教學上的成功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