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65,438+065,438+0首,又稱“三百首”。先秦叫《詩》,或者整數叫《詩三百》。西漢《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之風”,“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詩經》共有160首詩,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雅”分“雅”和“小[1]雅”,有105首詩;《頌》分為《周松》、《松露》、《商頌》共40首。是“五怪”之壹。《詩經》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詩經》共收詩305首,其中盛詩6首,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詩305首(既有標題又有文字)。戰國時,禮崩樂壞,大量樂譜丟失,僅存的歌詞被編入《詩經》。先秦叫《詩》,或者整數叫《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這些詩壹開始都是歌隨樂的歌詞,保留了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的結合,但在長期的流傳中,音樂、舞蹈都失傳了,只剩下了詩。關於漢代《詩經》的編纂,有三種意見:①行人采詩說。《漢授藝術史·文學史》載:“古有官員收詩,君觀風俗,知得失,自教正。”《詩經》305篇的韻系、韻律、詩體基本相同,但涵蓋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各異的情況下,不經過有目的的收集整理,產生這樣壹部詩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詩集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論。《史記·孔子世家》載:“古人詩三千余首,孔子去其重,所取之可施於禮義...350首詩,都是孔子唱的。“唐代孔、宋代朱、明代朱彜尊、清代魏源都持懷疑態度。《詩經》寫於公元前6世紀,孔子出生之前。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劄去魯國觀樂,魯為他演奏的管樂詩序與今天的《詩經》基本壹致,說明當時有詩,而此時孔子才8歲。所以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按照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我將自回山東,然後在我應有的地方快樂,優雅,謳歌。“可見孔子真的很喜歡這首詩。只是到了春秋末年,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中只有歌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天所見的詩集。(3)詩歌理論。到了周代,有史書記載考證,官員和官員贈送的是贊美美的或諷刺的詩詞。當時因為天帝為了“聽政”,“驗其俗之美惡”,命數百諸侯獻詩。”國語周瑜》:“天子聽政,令群臣獻詩歌於中將,而...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向他們背誦。“這主要是反映民情,審視政治得失,最終維護自己的統治。這正是《漢書·文史》中所說的:“君如此慮俗,知得失,自省正確。而朱在《詩傳》中也說:“詩”是“諸侯向天子所收的貢品”。此外,《漢書·食貨誌》、《禮記·知望》、《於今·劉》中也有類似記載。風格分類《詩經》記載了所有曾經進入音樂的歌詞。《詩經》的風格是根據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歌。《風》這首詩是收集自、、彜、燕、魏、王、鄭、齊、魏、唐、秦、陳、齊、曹、彜等15個地區的民間歌謠。***160篇。大多是民謠。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和詩的內容,大致可以推斷出詩發源於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鄂北。2優雅。即朝廷的音樂是周朝直接管轄地區的音樂,大部分是貴族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雅樂。《雅》詩是宮廷宴會或宮廷會議上的音樂歌曲。按音樂不同分為《大雅》31首,《瀟雅》74首,* * * 105首。除了少數瀟雅民歌外,大部分都是貴族文人的作品。3頌歌。它們是祭祀在祠堂裏的音樂歌曲和史詩,大多贊美祖先的功績。頌分為周松詩31首,松露詩4首,商頌詩5首,* *詩40首。都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雅》大多產生於西周初年。“大雅”的壹小部分和“瀟雅”的大部分產生於西周晚期至東移時期;《國風》、《松露》和《商松》大多產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藝術價值來說,三贊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詩經》的思想內容全面展現了中國周代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由盛到衰的歷史面貌。這些詩中有壹些是《離騷》,如《晟敏》、《鞏留》、《勉》、《黃易》、《大雅大明》。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壹部閃耀千古的長篇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全詩深刻地表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與楚國舊勢力的矛盾,傾訴了他的心理痛苦和仿徨。他對故土的熾熱熱愛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成為世人的正氣。《離騷》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激昂的情緒,高昂的格調,瑰麗多彩。他還善於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的素材馳騁想象,其中的《天朝遊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這類描寫的經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喻對後世的詩詞、史詩、古詩詞也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