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觀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壹首詩不是它的意思,而是它應該是什麽。詩歌不是說明性的,它是用來介紹壹些東西的;詩歌不是議論文,它是用來展示論點來支持壹個論點的。說明文字的目的是把需要說明的內容解釋清楚,讓讀者充分理解說明的內容。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把論點解釋清楚,贏得讀者的認同。兩者的最終結果是在作者的本意和讀者閱讀後的理解之間尋求壹種理解。那麽,詩歌需要這樣的知識嗎?不需要詩歌。求知* *是政治家和科學家做的事,詩人不做。相反,即使對他們來說,最怕的也是自己的作品總是被人壹下子接觸到。為什麽?因為這樣的作品往往缺乏藝術張力,就像嚼蠟壹樣,反復嚼三天也嚼不完。為什麽要寫詩?詩歌是為了什麽?有人說“詩言誌”,詩歌是用來表達和寄托作者的感情來感染讀者的。人們在贊美壹件藝術品的時候,往往會說它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有感染力就足夠了嗎?不,壹件好的藝術品不僅僅是用來感染別人以打動自己的作品,而應該是別人屬於自己這壹理念的延伸。看這首詩:“我們走在這片天空下/我們走在這片天空下之前/天空中沒有鳥兒的痕跡/陽光的味道/雨聲/那時/那是透明的玻璃//我們走在這片天空下之後/風會像抹布壹樣把它擦掉/天空又幹凈了/那是透明的玻璃//現在,我們走在天空下/現在我們頭頂上的天空/不是透明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玻璃/我透過這塊玻璃看到了鳥兒的痕跡/陽光的味道/雨聲/看著這首詩是很多年前的壹個晚上,壹個陌生網友在聊天室裏貼給我的。那時候,正是我徹底排斥現代詩的時候。我壹方面癡迷於古典詩歌的形式美和韻律美,壹方面又不知道如何理解那些看似“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現代詩。但就是這首詩,壹夜之間突然改變了我對現代詩歌的看法。妳能從這首詩中讀到什麽?想象什麽?戀愛中的人可能會感受到壹種愛的感覺:不管外面的世界怎麽樣,只有我們的存在才有意義,不管世界怎麽變,只有我們的現在才值得珍惜。社會學家可能會想到人與人的關系,人類學家可能會想到人類文明的衍生發展和終結循環,企業家可能會想到人才在企業中的主導和關鍵作用,哲學家可能會想到主體性與存在的辯證關系。。。什麽是藝術張力?這就是藝術張力。詩歌的簡潔性決定了詩歌必須具有張力。如何能從那些短短的行中給讀者留下足夠的信息?如何在這種簡潔的語言中最大限度的包容?完全現實的話有可能嗎?妳必須引導讀者去想象,妳必須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所以,詩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感受和想象。壹百個讀者心中有壹百個哈姆雷特,這是藝術張力的另壹種解釋,詩歌也是如此。那麽,為什麽要如此執拗地追求作者的初衷呢?為什麽不多關註自己的內心感受呢?每個人對每件藝術品的感知,除了作品本身,必然會融入自身的因素。這些因素基於妳自身的知識積累、成長經歷、人生觀和觀念等。,所有的壹切只屬於妳。壹首詩的真正完成是作者和讀者互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歌只是導火索,而不是燃料本身。它點燃了自己提供的“燃料”。最後,generate的思想是妳自己的火花,作者和讀者在這個歸納和自省的過程中完成了這首詩的使命。當然,從另壹方面來說,以上並不意味著這首詩越晦澀越好。如果完全支離破碎,不知所雲,就無法誘導。所以,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在這個度裏盡可能地呈現它的張力,是壹個問題,是考驗詩人功力的時候了。但這不能成為某些人批判和徹底抹殺現代詩歌的理由。夏利巴人對現代詩歌的欣賞和理解,不僅需要壹定的文學素養和思想基礎,還需要足夠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精神直覺和通感,這些都是那種僵化的邏輯理性思維方式所無法獲得的。詩歌不需要邏輯學家。詩歌需要的是妳與生俱來的能力,去感知自然界的壹切事物和情感,去理解和感動壹切流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