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惠紅古詩《蘇儷畫像》賞析

惠紅古詩《蘇儷畫像》賞析

淮陰以北,石光武遷怒於項羽。

不敢罰李友,就知道元吉當家。

羊德化兇夫,臥鼓不鬥善驕武。

公方在將軍之下,笑元吉無首。

雪中主人待兒戲,入夜蔡周藏於袖中。

遠方人的信仰尚不得而知,西平壹大班打朱八。

錦袍玉帶依舊父風,劍在梁上。

妳看丞相,此意常與天。

-輝宏

《蘇儷畫像》是詩人歌頌中唐著名詩人蘇儷的壹首詩。蘇儷是唐德宗西平郡王的兒子。元和十二年(816),任我國出使唐、隋、鄧。次年,在壹個雪夜率軍攻克蔡州,卻活捉了武元吉,封了壹個涼國公。後來,他擔任我們在武寧、趙壹和微博的大使。

先說幾句,拋開話題,從楚漢相爭的歷史事件說起。淮陰指淮陰侯韓信。他擊破了趙國軍隊,活捉了趙國謀士李左車,給他松綁,教他如何攻燕伐齊。廣的建議被韓信采納,燕、齊都在遂平,項羽寂寞。用兩句話講述這個故事,並參加討論。說“怒不止吞項羽”,暗示韓信此舉充分顯示了他的高瞻遠矚和大將風範,比滅阿香余有過之而無不及。帶著修辭的語氣,更是氣勢如虹。

緊接著三四句話,我就進入了這個話題,把話題引到了蘇儷身上。蘇儷奉命討伐淮西藩鎮武元吉,抓獲淮西將軍李友。“所有的將軍都在受苦,請殺了他們,但妳們聽不進去,以為客人...使劍出入帳,六院兵馬使之。.....因此決定攻打蔡智謀(《新唐書·蘇儷傳》)。換句話說,蘇儷沒有懲罰就抓住了李友。從此,武元吉的命運就掌握在他的手心裏,勝利可期。這件事最能說明蘇儷的政治遠見和大將風度。之所以對說“不敢出頭”,是蘇的舉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壹兩句話和三四句話,時間相差甚遠,但事情的性質和結局都很相似。它們是平行書寫的,用歷史的類比突出了蘇儷的形象。

“羊德好夫,鼓不良而驕。”楊公指的是西晉名將楊虎。掌管荊州軍事,出襄陽。在鎮十年,開荒地,儲軍糧,準備壹舉滅吳。平日與吳江、互使,各護邊界,惜距離,以博取江漢、吳地人心。“德化”和“臥鼓”指的就是上述情況。這兩句話還拿歷史事件做類比,說楊虎城以德待勇猛的吳國武士,躺在鼓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為了讓吳國人囂張,措手不及。這意味著蘇儷在淮戰爭中推行的正是這種去化政策。他對丁世良、武秀林、李友、董重等將領的處理,可以說是壹以貫之的“德化”政策。這兩句話分別是前前後後的承上啟下。

“公方在將軍之下,笑元吉無頭。”申智,被描述為深沈而勇敢。據史書記載,以袁子之位為從者,唐、鄧之節以討武元吉歡心,曰:“不為斥候部,因軍初傷,士氣未盡。或者有人說,‘小偷寬恕了元恭,我不想嚇到我。所以於君說:‘天子知道他能忍辱,所以委托他撫養他。打架不是我的事。”.....蔡等人嘗到了戰敗和等人的恥辱。,還要說出那些不怕夙任的人,容易做到,措手不及。我自憐自艾,對士子也是真心的,所以可以用它來表現我的自卑。”這是用楊虎城躺在鼓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也是蘇儷“申智”性格的具體表現。當他向敵人示弱,板著臉的時候,他是在嘲笑武元吉的霸道和狂妄,壹不小心就要掉腦袋了。這兩句話進壹步揭示了蘇儷深謀遠慮、勇往直前的性格,與上述德化政策從不同側面顯示了蘇儷的遠見卓識。

接下來的四句話,寫出了蔡平戰役的秘密。蘇儷在雪夜攻入蔡州是壹次大膽的軍事行動。“從壹開始,官方就要求說:‘去蔡州,取武元吉!’“書生黯然失色。.....天亮了,雪停了,他搬進了元吉外寨,蔡禮大驚,說:‘城池已陷!’元吉仍然不相信,說:“這是曲輝的孩子來找楚亦兒。””這就是所謂的“兒戲”和“藏在袖子裏”。大膽果斷的行動,其實是建立在周密的調查和判斷基礎上的,但在無知的人看來,必然等同於兒戲。這裏的“等兒戲”是對其贏的輕松不費力的大贊。如此隱秘,“人住何處尚不得而知”,不如稱之為“藏於袖中”。蘇儷的父親李生(封為西平王,故稱“西平”)平定了朱霸在的叛亂,直擊朱霸所占宮殿,“掩其心腹”,軍事策略與攻蔡頗為相似。這裏順便說壹下,在描述了蔡平之戰之後,我們可以看到,蘇儷的軍事戰略贏得了自己的傳記,所以這是壹個父親的戰鬥之風。這進壹步突出了這位著名戰士的後代蘇儷的形象。這些話突出了蘇儷夜襲蔡州的歷史功績和他在這場戰役中的傑出軍事才能。

“錦袍玉帶尚父風,長劍束眾。”兩句落在畫像上,稱贊畫中的蘇儷錦袍玉帶,似有其父王西平的容貌和神態;他背上挎著壹把長劍,看上去很像唐朝的英雄狄徐人傑。《留父風》承襲《西平》,連接轉身自然。帝良公是興唐之傑,《訪帝良公廟》詩有“唐若不敢往周,誰又當公”之句。在這裏,蘇儷和他的父親王西平、迪·徐人傑壹起被提及,這表明在詩人的心目中,他們的成就是相繼體現的。

“見丞相,此意總與天意相同。”丞相指的是裴度。當時,裴度以同平章(宰相)的身份討伐武元吉。史載敗蔡後曰:“當屯兵而屈於沛都,見之而避之。”他說,‘這個派對已經廢棄很久了,請展示壹下。’蔡國人對丞相的禮遇不屑壹顧。”最後兩句,抓住了“會丞相”的典型,突出了蘇儷不居功、博學多聞的政治品質,顯示了他對朝廷的赤誠忠誠和政治遠見,為蘇儷的形象增添了光輝的壹筆。“這種意義永遠與自然同在”,這裏贊美的“意義”是蘇儷的忠誠和遠見。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即運用歷史類比來突出主人公蘇儷的形象。全篇共四層,每壹層都是以古代事件(韓信石光武,楊德化,西平擊朱,狄倚長劍)為襯托。這種類比,因為和主人公的行為非常相似,所以對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起到了強大的烘托作用。這種方法作為整體意境的主要手段,貫穿全篇。像這樣有意識地在詩歌中運用歷史類比,實屬罕見。詩歌用的是褒論,議論的成分很強,但因為能以議論帶動歷史事件,而議論本身又帶有強烈的表達色彩,讀起來並不覺得抽象和枯燥。全詩蒼勁沈穩,頗有碑刻之味,故陳艷評價:“不亞於段文昌中的壹篇碑刻。”(《宋詩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