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的歐洲文化中,基督教的影響占主導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著上帝和教會的代言人。所以有人把歐洲中世紀藝術稱為基督教藝術。
中世紀藝術依然豐富多彩,是各種文化淵源的綜合,為現代歐洲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督教起源於中東。當它在歐洲被確立為壹種文化形式時,也帶來了東方的壹些文化特征。同時,古羅馬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在建築、雕塑和繪畫方面,有壹個漫長的融合和轉化過程。最後,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後,在向西歐擴張的過程中,吸收了當地的文化元素,即所謂的“蠻族藝術”,並產生了壹些新的風格。直到公元10世紀左右,才形成了相對統壹的基督教藝術風格。
因此,歐洲中世紀藝術不能簡單理解為宗教藝術,而是在東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蠻族文化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藝術。
歐洲中世紀藝術的特征與發展
中世紀是基督教盛行,羅馬天主教會統治社會的時期。基督教的婚姻觀和性觀念主導了當時歐洲所有的性活動。宗教禁欲主義被統治階級利用了,因為否認性欲,否認對這個世界的快樂和幸福的追求,不會使人民起來反抗壓迫和剝削,統治階級的地位會得到鞏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教會利用權力強制牧師獨身和苦修,基督徒禁止性行為,基督教的反對甚至發展為反對婚姻。
第1節早期基督教藝術(公元2世紀-5世紀)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宣布這個被羅馬帝國長期壓制的新宗教為國教。此時,羅馬帝國正處於解體的前夜。基督教作為下層民眾的信仰和意識,對古羅馬千年帝國的終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獲得合法地位後,被統治者用作控制民眾思想的工具。早期基督教藝術反映了這個過渡時期的壹些典型特征。
公元1世紀,基督教開始在羅馬帝國境內秘密傳播。由於其非法身份,信徒只能在私人住宅舉行宗教儀式。這個早期的秘密宗教場所被稱為“民間古教堂”。
後來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這個儀式被轉移到了壹個公共的地下墓穴,用來壹起埋葬基督徒。陵墓的天花板和墻壁上布滿了各種聖經題材的壁畫,因此成為了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寶庫,這種形式主要流行於羅馬的市區,如建於公元3世紀的羅馬普裏西拉地下墓穴。它以天頂壁畫《好牧人》而聞名。
基督教合法化後,其集會和儀式回歸地面,正式的基督教堂開始興建。但基督教沒有自己的建築傳統,只好借用羅馬現成的建築形式。羅馬有壹種常見的公共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中間有寬闊的走廊,兩邊有柱子將其與遊廊隔開。它通常用於公眾集會,被稱為“巴西利卡”。基督教徒直接把它搬走,在壹端加了壹個祭壇,並用宗教畫裝飾,為以後西方基督教堂的風格定下了基調。聖彼得教堂建於公元320年左右,是巴西最大的教堂之壹。
基督教被迫害了200多年,很多信徒為此而死。對“烈士”的崇拜是信徒精神生活的壹部分。基督徒在死去親人的石棺上雕刻宗教雕刻,寄托信仰,為死者祈福,但在表達風格上與古羅馬石棺沒有太大區別。
第二節拜占庭藝術(5世紀-65438+5世紀)
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原本是壹座希臘化的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來此地,逐漸取代了羅馬的地位,成為中世紀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貿易交流中心的重要城市。拜占庭帝國既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又受到了東方文化的影響。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壹政治制度的產物,為宗教和王權服務。
拜占庭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早期教堂建築主要沿襲羅馬陵墓的圓形或多邊形平面結構和萬神殿式穹頂。伊斯坦布爾現存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代表。它有壹個復雜而組織良好的結構系統。大穹頂,高60米,直徑33米,高踞中央,覆蓋主要空間,與前後穹頂和兩側較小穹頂所覆蓋的空間連成整體,並通過立柱與側廊相連。在主穹頂的底部,有40個精心布置的采光窗。每當陽光普照的時候,教堂的拱頂就好像升在空中,給人壹種神秘的感覺。15世紀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後,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變成了清真寺。
馬賽克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其中以拉韋納“聖維塔爾教堂”的馬賽克最為著名。
第三節羅馬式藝術(10世紀-12世紀)
10世紀後,西歐經濟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穩定。十字軍東征和大規模傳教活動擴大了教會的權力和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宗教狂熱,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層出不窮。為了追求更壯觀的效果,這些建築壹般采用類似古羅馬時期拱頂和橫梁組合的體系,大量使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性”雕塑來裝飾教堂。所以這個時代的風格被稱為“羅馬式”。
羅馬式藝術仍然以教堂建築為主。
羅馬式教堂的興起是處於封建割據狀態,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石墻很厚,窗戶很小,離地面很高。像碉堡壹樣的塔通常建在教堂的前面和後面,以抵禦外來的攻擊。高聳的塔樓使得羅馬式教堂在壹般建築中特別突出,並加強了其作為紀念建築的效果。後來,這座塔逐漸固定在西面正門的兩側,成為羅馬式建築的象征。羅馬建築的著名遺產是比薩教堂建築群。
第4節哥特式藝術(12世紀-15世紀)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稱12和13世紀到他們那個時代的藝術為“哥特式”。
哥特式藝術是壹種建築形式,最早始於公元12年底的法國,隨後風靡整個歐洲。哥特式建築代表了封建中世紀最輝煌、最偉大的成就,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非凡的價值,從工程技術到藝術手法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它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築師利用了羅馬式建築中出現的矢狀券並改進了以往所有的拱門,制作出了弧形肋拱作為骨架,並使其向上延伸。有了尖拱,它的跨度就可以自由了。整個建築幾乎沒有墻壁,骨架之間有高大的窗戶,使其內部高大明亮。再加上窗戶的彩色玻璃畫透進來的五顏六色的光線,讓人有壹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法國的夏特爾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
1,平面呈十字形。
2、外部使用高尖塔。
3.室內光線充足,空無壹人。
4、窗戶多為彩色玻璃鑲嵌圖案。
從羅馬帝國分裂到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中世紀政治層面的壹段,也可以說是社會歷史的壹段。
文學分割是羅馬天主教會從世俗化到文藝復興的興起。
軍事上,匈奴對歐洲的80年影響是中世紀的開始,導致了歐洲的國家動亂。東哥特王國滅亡後,剩下的去法國建立法蘭克王國,西哥特王國被迫在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居住在西班牙的汪達爾人被迫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大航海時代開始,資本開始原始積累,西歐殖民活動開始,是中世紀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