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理性地熱愛祖國。
艾青在《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中寫道:“為什麽我的眼裏總有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應該是理性的愛國。傳統意義上,中國人對故土的依戀只停留在感性層面。如果他們不與時俱進,就很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比如農民認為土地是自己的,壹方水土養另壹方,不顧水土流失拒絕退耕還林。那麽這種對土地的占有欲“愛”是以國家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不能說是真愛。在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國家也意味著有強烈的環保意識。節假日外出到景區觀光的遊客,往往有意無意地破壞環境衛生,這也違背了“愛國”的理性原則,雖然他們欣賞和熱愛祖國美景的“情懷”是值得稱道的。
第二,愛同胞,善待同胞。
愛同胞是愛國主義最起碼的內涵之壹,卻往往被國人在行動中忽略。近年來,這壹內涵得到了充分體現,如1998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南方雪災汶川地震、2010玉樹地震。在災難面前,海內外同胞同心同德參與幫助災區人民,體現了“血濃於水”的情懷。中國人民已經達成了壹個共識,即愛國主義,無論人們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參加國家建設,促進國家和平統壹。在我看來,這裏的“愛同胞”應該是指不分貧富、地位、國籍、地域,對同胞的權益給予應有的保護。任何國家的政府都首先保護本國公民和海外華人的利益。在這方面,發達國家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鑒。中國歷來重視“對外形象”,而中國人更重視自己國家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而不是與“自己人”的實際關系。如果同胞之間不能善待對方,只註重“給外國人看”,這樣的形象塑造就不應該提倡,這樣的行為也不能說是“愛國”的表現。
第三,熱愛國家的文化,弘揚中華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在強大的經濟帶動下,在青少年中可謂“深入人心”。中小學生熟悉美國大片,對外國明星生前死後感興趣,但可能不知道雷鋒是誰,也不知道老壹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很多年輕人在唱外國流行歌曲時朝氣蓬勃,卻對中國的“紅色經典”壹無所知。外國的情人節和聖誕節在中國很受歡迎,但中國自己的端午節和重陽節卻不受歡迎。這樣令人擔憂的文化現象還有很多。當許多國際專家驚呼現代科技抹殺文化邊界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反思壹下,我們是否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產生了壹種焦慮感。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在我國人民心中有多大的地位?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面對現實。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和諧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認真理解愛國主義的歷史內涵,正確把握愛國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做新時代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