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借景抒情的詩歌

借景抒情的詩歌

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魏晉】曹操

東岸登上碣石山看茫茫大海。

大海如此廣闊無垠,島嶼高高聳立在海面上。

樹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風吹得樹木發出悲傷的聲音,大海正在湧動巨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似乎來自浩瀚的海洋。

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

韓是才華橫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

我很高興用這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渴望。

[註釋]

1碣石:山的名字。碣石山有兩種,此時指的是大碣石山。壹個詞指的是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②連:水波搖曳。

(3)站得高。

4星漢:銀河。

[背景]

《看海》是曹操的壹部名著,寫於他招安烏桓的時候。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上,追剿袁紹殘余勢力,五月宣誓北伐,七月離開盧龍村,迎戰碣石山。他爬上了山,看著大海。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他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欣賞]

前兩段指出了“觀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高高在上,視野遼闊,大海盡收眼底。以下十個描述幾乎都是由此引申而來。

“水滿了水,山和島都是景”是當初看海的總印象,有點像畫中的粗線條。在這碧波蕩漾的海面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入雲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坦寬闊的海面上,讓大海顯得神奇而壯觀。這兩句話大致勾勒出了大海的前景,下面將分不同層次深入描述。

“樹多,百草豐。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兩句專門描述了這座多山的島嶼:雖然秋風蕭瑟,草木雕零,但島上樹木蔥郁,草本植物豐富,給人壹種商務感。最後兩句是對“水是什麽樣的”這句話的進壹步描述。:仔細看,蕭瑟秋風中的海面,其實是壹個巨浪,洶湧起伏。在這裏,雖然是典型的秋天的環境,卻沒有什麽蕭瑟和荒涼。面對蕭瑟的秋風,作者寫出了大海的遼闊和壯美:在蕭瑟的秋風中,大海波濤洶湧,與天空相遇;山島挺拔,草木蔥郁,沒有褪色和感傷的意境。這種新境界、新風格,恰恰體現了他的“殉道者”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漢輝煌,若出其不意。”前面的描述是從海面上觀察的。這四句話關系到茫茫宇宙,把大海的氣勢和力量呈現給讀者:浩瀚的大海與天空相連,空氣渾濁;在這波瀾壯闊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漢(銀河)都顯得渺小,它們的運行仿佛被大海自由地吸收。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的真實景象,又是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了宇宙的壯闊大氣,充滿了“五嶽從方起”的氣勢。這種“籠蓋呼吸氣象”,是詩人“眼”“胸”的藝術境界。從內心講,如果詩人沒有宏大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沒有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態度,是絕對寫不出如此壯麗的詩境的。過去有人說曹操的詩“霸氣”(在沈德潛),指的是《看海》等作品。

“還好,連,歌是要唱的。”這是副歌中的壹組詞,與詩的內容無關,無需細說。

[功能]

從字面上看,大海、山島、植被、秋風,甚至日月星辰,都是眼前的風景。這種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似乎從來沒有曹操寫過。它不僅描述了整個景觀,而且有自己的風格。堪稱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代表作,尤其受到文學史家的喜愛。這首寫在秋海上的詩,能洗去悲秋的感傷情調,蒼勁壯闊,與曹操的氣度、性格乃至審美趣味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這首詩中,風景和情感緊密結合在壹起。通過寫海,作者表達了統壹中國、建功立業的誌向。但這種感情並沒有直接流露在詩中,而是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在景物中蘊含感情,每壹句都寫景物,每壹句都抒情。《水是什麽》的六句話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海上風光,但實際上是在贊美祖國壯麗的山河,流露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懷。看到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激起了詩人統壹祖國的強烈願望。所以借助豐富的想象力,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把自己比作大海,通過寫大海吞噬宇宙的氣勢,表達詩人的博大胸懷和英雄氣概。他的感情奔放卻微妙。《日月》是風景寫作的高潮,也是作者情感發展的高潮。宋代詩人說,曹的詩“如老將幽燕,生機勃勃”。《觀滄海》這首詩意境廣闊,氣勢磅礴,符合壹個有抱負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範。讀它的詩真的讓人覺得自己是人。

[鏈接]

讀《看海》壹文/陳曉燕

月初,我讀了曹操的詩《看海》。當我第壹次讀它的時候,我沒能理解它的內涵。但是我記住了。今天在車上,不知怎麽就想起來了,背了。我也想過它的意義。我覺得雖然不押韻,但也有它的意境,其中包含了大海的壯美景象。於是,回到家,我又翻出了那本書,找到了這首詩,對照著筆記細細讀了壹遍。

“碣石在東看海。”看的時候記下位置,面朝碣石看海,簡單明了。“什麽是水,山島。樹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風吹得樹木發出悲傷的聲音,大海正在湧動巨浪。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氣勢。“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漢輝煌,若出其不意。”大海多麽遼闊,日月星辰多麽燦爛。看了這個,不禁讓人想到作者壹定也是壹個很有成就,可以叱咤風雲的人

壹首詩往往能反映壹個人當時的心情,甚至是他自己壹次的心情。關鍵是要理解詩歌的感情,內涵,氣勢。然而這些,只有細細咀嚼後才能體會到。就像唐代大畫家顏幾次去看梁代畫家張僧繇的壁畫壹樣,我們應該仔細觀察才能了解其中的奧秘。味道只能通過反復品嘗才能逐漸滲透。尤其是大作,它的魅力也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