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夏昆策劃|李曉林
文字整理|張燃編輯|陳文
或許我們可以將詩歌的重要性追溯到先秦時期。孔子曾說:詩可以繁盛,可以觀察,可以分組,可以訴苦,可以多了解植物、動物、鳥類的名稱。
雖然他說的是《詩經》,但從另壹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詩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孔子也說過“不學詩,無話可說”。雖然孔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兩三千年,但是詩歌的重要性在任何壹個民族和國家都是不可忽視的。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詩歌永遠是母語中最精華、最精致、最高的部分,沒有之壹。所以,每個民族,最驕傲最傑出的人物,必然有壹個詩人的名字,而且往往成為整個民族的驕傲。
比如惠特曼之於美國,泰戈爾之於印度,普希金之於俄羅斯...這和唐詩有什麽關系?因為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巔峰,是不可替代的。
讓我們回到孔子說的。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時代壹樣,生活在壹個精英教育的時代,其實就是在培養貴族。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普及教育。這重要嗎?
在我看來,這種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作為壹名有著20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這些年來越來越感受到教育的現代化,其進步性、先進性和積極意義不可否認。然而,現代教育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這些缺點是與生俱來的。
這個弊端是什麽?
回顧現代教育之初,目的是工業革命後向工廠輸出大量勞動力,以合格、優秀、高效為教育的最高目標。在這種體制下,缺乏對人性的探索,缺乏對人的心靈和生命的關懷。
壹個世紀前,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塑造了壹個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形象,他在後面發瘋了。我相信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那麽當現代教育固有的弊端無法克服的時候,我們該怎麽辦呢?不是要完全否定學校教育,而是除了學校教育,我們還應該給孩子什麽?
今天只談壹個問題,就是唐詩或者詩歌對孩子人生的關愛作用。
學習唐詩有什麽作用?
唐詩讓孩子的生命歷程美麗而豐富。
現代人活得很累,成年人對此深有體會。我常常希望孩子長大後不要那麽累,能享受生活,享受美好。
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那麽如何訓練孩子發現美的眼睛,藝術是必經之路,而唐詩、詩詞是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唐詩的語言、情感、意象、意境向我們展示了壹個非常豐富而美好的世界,可以讓孩子用美麗的眼睛看待社會,建立自己的人生歷程。
唐詩使孩子高貴典雅。
我們的孩子,從小被學業壓迫,長大後被工作、車子、房子壓迫,壹直沒有自己。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後過這樣的生活。希望他長大後,能用優雅的語言和別人說話,有優雅的性格。
唐詩的高貴和典雅可以說是中國漢文學的巔峰。無論是星星從空曠的地方俯下,月亮從河上奔來,高山遮住了白色的太陽,海洋抽幹了金色的河流,還是千裏之外的江陵,它們都在揭示壹個美麗而優雅的世界。要培養孩子的雅量,我覺得唐詩是最好的選擇。
唐詩使孩子深情,富有同情心。
大學的時候第壹次看卡夫卡的《變形記》,看不懂。隨著經歷越來越多,我意識到卡夫卡寫得真的很好。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異化成甲蟲,整天忙於硬殼。生活越來越快,人心越來越冷。這就是卡夫卡的異化,很難有“深情與悲憫”這樣的感情。
而我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壹個有情有義有同情心的人,懂得同情,懂得感情。
而唐詩可以給這種親情。詩歌是言情的文體,沒有感情很難談詩。“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這是面對朋友離去的深情;"慈母手中的線,為任性男孩的身體做衣服",這是親情;“啊,謝最小最寵愛的女兒,不幸嫁給了這個壹文不名的書生”是愛情中的壹種深情。
當然,像唐詩壹樣美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音樂,電影,繪畫,但我覺得唐詩是更好的工具。壹方面家長好學,另壹方面唐詩對孩子的學業學習和考試也很有幫助。
家長讓孩子學唐詩的誤區
很多孩子小時候能背很多唐詩,但長大後會離詩詞越來越遠。
為什麽?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家庭原因。父母只是把唐詩作為鍛煉孩子記憶力的壹種方式,甚至讓孩子背上壹個向朋友鄰居炫耀的資本。“我家孩子能背多少首古詩?”其實家長很少和孩子壹起讀詩,理解詩,背誦才是讀詩的最終目的,這是非常錯誤的。
詩歌是必須背誦的,但背誦只是壹種檢驗的手段,絕對不是目的。壹開始的結局是錯誤的,後面的路徑肯定是不正確的。
學校原因。我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師,很清楚學校裏是怎麽教詩歌的。大部分都是講時代背景,把單詞搞清楚,然後背下來,背下來,但是背不下來,抄五十遍...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和抗拒的,感受不到真正的美好和魅力。
如何讓孩子走近詩歌
故事與唐詩
首先要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教孩子詩歌。我也是偶然發現,我可以給孩子講唐詩的故事。
十年前,當我的孩子六歲的時候,我每天都會給他們講睡前故事,包括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小王子,海的女兒...很多經典的童話故事。因為我是教高中的,對兒童教育不太熟悉,所以會提前備課。但是有壹天我沒時間備課,我覺得很糟糕。今天不知道說什麽好。我靈機壹動,講了這樣壹個故事:
唐朝有壹位非常著名的詩人,名叫白居易。白居易曾經是朝廷的大官,後來被貶到了江州這個小地方。但白居易是個好人,是個大詩人,所以交了很多朋友,劉師九就是其中之壹。
有壹天,冬天是這樣的,馬上要下雪了,風在吹。白居易溫了壹壺酒。古人喜歡用爐子取暖。白居易用的是紅泥做的小口袋爐。但他想,壹個人喝酒是多麽孤獨。要不要請朋友喝酒?他的子女說可以邀請劉世久。
於是白居易給劉師九寫了壹封信。因為白居易是詩人,他也寫詩,所以有壹個建議給我的朋友劉:
舊瓶子裏有壹線綠色,安靜的火爐裏有壹絲紅色;
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第二天,孩子們主動要求講更多的詩歌故事,我就開始改編。發現每壹首詩都是壹個故事,只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合理恰當地想象,講給孩子聽。
再比如,我給孩子講杜甫的《獨自河邊尋花》:
杜甫中年的時候,國家因為戰亂死了很多人(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沒有告訴他安史之亂),杜甫壹家人逃到成都,住在浣花溪旁邊壹個叫草堂的地方。孩子說:“嗯,是杜甫草堂!”。我說:“對,是杜甫草堂”。
杜甫有很多好鄰居,其中壹個很喜歡種花,她叫黃四娘。她家到處都是花,小路上都是花。因為有很多花,有很多蝴蝶在裏面飛舞,有很多鳥兒在裏面歌唱。風景很美。杜甫寫過壹首詩,叫《獨尋花河邊》。他獨自走在河邊看花:
黃四娘娘家繁花似錦,千朵低;
眷戀花香中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自由中的柔柔鶯兒只是快樂地歌唱。
上面這首詩是寫風景的,有些唐詩本身就是故事。比如崔護的《京城南村》就是壹個很精彩的故事:
唐朝有個詩人叫崔護,有壹年春天去郊遊,走到長安城南。他又累又渴。當他看到壹片桃林時,他走近桃林中的壹戶人家,敲了敲門。門被壹個女孩打開了。他對女孩說:“我渴了。我想喝水。”然後女孩給他端了壹碗水。崔虎喝酒的時候,靠在門上看著她。說完,崔虎喝了水就走了。
第二年,崔虎又來郊遊,又去了壹次,又累又渴,又去了那戶人家,想找姑娘要水喝。敲了半天門,女孩壹直沒出來。崔護非常惋惜,於是在門上寫了壹首詩,題目是《城頭是南村》:
去年春天,在這扇門裏,女孩的臉,與桃子形成對比。
今天又來到這裏,姑娘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桃花依舊,笑靨怒放在春風。
其實我不只是講故事,而是去拜訪詩人,通過歷史去了解他們。孩子長大後,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讀壹些通俗易懂的詩歌選集,結合歷史讓孩子了解詩歌的背景。
繪畫和詩歌
除了詩歌故事,我覺得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讓孩子接近詩歌。和孩子讀詩的時候,後來開始用畫。
壹些簡單的詩詞我就不說了,讓孩子自己讀,讀完後讓他們畫,然後讓他們給我講畫畫。
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很多時候他們畫的畫特別有趣。現在我給妳看壹些。
下圖是劉禹錫的五壹巷:
朱雀橋旁雜草繁花,五壹巷口夕陽斜;
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杜甫絕句:
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詩詞歌賦,手工活動,人文行走。
我記得鄧軍有壹套寫古詩的曲子,我不妨送給我的孩子。包括王菲唱的《明月幾時有》,也是古詩詞作曲中非常經典的曲子。另外,看看江南也是壹個很不錯的版本。
所以,沒必要把詩歌想成離我們很遠的東西,用現代的方式去解讀,會很有意思。除了詩歌,故事,音樂,後來在做壹些詩歌夏令營的時候,我嘗試了壹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詩歌和手工結合,遊戲和人類行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讓我給妳看壹些照片。
讓孩子用橡皮泥表達詩歌,效果出奇的好。他會自學詩歌,關註詩歌的每壹個細節和意象,這是我沒想到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買壹些空白的瓷盤、杯子、團扇、折扇,讓孩子在上面寫詩、畫畫,用中國傳統的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效果也很好。
在近幾年的唐詩啟蒙實踐中,我也試圖讓孩子走出課堂,走在人文中。每壹座城市都是歷史的積澱,都是人文的寶庫。只要妳願意探索,妳會發現每個地方背後都有人文元素。如果帶孩子出去,提前做好功課,收獲會很大。
例如,成都是壹個著名的歷史城市。有杜甫草堂、蘇三寺、都江堰、武侯祠等。在給孩子講了杜甫之後,我帶著他進行了壹次人文漫步,去杜甫草堂和杜甫博物館,近距離了解杜甫,去看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了解他在成都經歷的壹切。
說中唐詩人,帶孩子去成都望江公園,那是唐代女詩人薛濤的故居。我們通過實地考察了解了薛濤在這個地方的生活。
在講蘇東坡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去了眉山的蘇三廟和蘇三廟博物館進行文化漫步,了解蘇軾生活過的地方和他們的生活信息。
說李白的時候,我們去了距離成都100公裏左右的綿陽李白故居,參觀了李白的故鄉,進壹步了解了李白。
古人說“眼見不如實行”,眼見不如實見,還說“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其實我覺得如果把這些散步、遊戲引入詩歌教育,孩子是很難喜歡詩歌的。如果我們的父母像大多數遊客壹樣帶著孩子出去,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他們能指望孩子有什麽收獲?
互動問答q & amp;A
Q1:夏老師有沒有推薦的詩歌故事讀本?
其實我覺得這個詩故事,第壹個就是用妳自己的語言,加上適當的想象,其實就是壹個故事。另外,家長在給孩子講之前,要先看壹下註意事項。家長講比孩子自己讀更有效。
Q2:請問夏老師,學齡前的孩子看不懂唐詩或者背唐詩可以嗎?
我覺得絕對不可能。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更何況我們要講的詩應該更適合孩子。包括比如“鵝鵝,向天歌”或者“兩只黃鸝鳴翠柳”,沒必要講小孩子不懂的東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我反對死記硬背,更反對什麽都不懂就開始盲目背誦。
背誦其實只是壹個考試,壹個副產品。我從來沒有要求我們的孩子背誦過,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給他講的詩,他幾乎都能背出來。因為他理解了以後,他會背,他喜歡,他會再看壹遍。我們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熱愛詩歌的習慣,讓孩子自己去學習。這是最好的方法。
Q3:對學齡前兒童唐詩啟蒙和閱讀拓展活動有什麽建議?
其實我第壹次給孩子講唐詩的時候,他還在上幼兒園,不是壹年級,壹個字都不認識,我就給他講詩詞故事,然後我就畫畫,孩子很喜歡畫畫。這次拓展活動很好也很簡單,我們還可以帶他們做壹些手工藝品,橡皮泥等等。
Q4:看了這麽多唐詩,有沒有發現部分唐詩中傳達的三觀與現代價值觀相悖?妳會理性的讀唐詩嗎?
當然,肯定有很多。比如很多古詩中,女性地位詩很低,古代男人三妻四妾,還喜歡去妓院,這和現代價值觀是相悖的。如果孩子還小,可以先避開。等孩子長大了,比如高中初中,妳可以告訴他們,這是當時的習俗。不要用我們現在的觀念去問古人。我們現在是在欣賞作品,而不是在學習古人的生活方式。
Q5:孩子讀唐詩需要了解更多的歷史背景嗎?
這個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註意孩子的成長階段。妳不需要和壹個太小的孩子談論復雜的問題。比如我開始講《黃絲娘家開滿花》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講安史之亂。我只能說,當時國內發生了戰爭。如果說安史之亂,那就太復雜了。如何結合歷史背景講述唐詩故事,也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