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
“詩言誌”是中國詩歌理論中公認的觀點。莊子有:“詩以之桃為體”;荀子有:“詩為其誌”;《毛詩序》有更具體的論述:“詩人有誌,誌在心中,言為詩。感情在中間運動,在文字中形成。詞不足則嘆,詞不足則永唱……”
1.mei
古往今來,有關花卉的詩詞歌賦多以梅為題,或贊美其風韻,或贊美其清靈形神,或贊美其清麗雅致,或贊美其端莊節操。
所有芬芳的花朵都抖落出它們獨特的美麗,占據了小花園的所有風情。
"斑駁的影子斜掛在清澈的淺水上,在月光的黃昏,它們的芳香安詳地擴散。"
霜鳥想先睹為快,粉如知彼。
還好有徽章唱歌,不需要檀香* * *金瓶。
詩人林逋、子和敬(宋)在詩壇上並不出名,但他的詩卻是古今無雙的。林逋的《詠梅詩》因其生活經歷而被稱為詠梅詩中之精品。林逋是“美妻壹鶴,瀟灑壹生”。據說他死後,白鶴圍著他的墳嚎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梅林第二次重開。
陸遊《蔔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開門寂寞。暮色降臨了,梅花無可奈何,已經疲憊不堪,還要經受風雨。我無心爭春,壹群人眼紅,被砸成泥,碾成灰。只有香味是壹樣的。”
這裏的梅花,寂寞在斷橋,無意爭春,卻已爭春。林中梅花是陸遊借梅花“化情為景”。
2.蘭花
蘭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壹,栽培歷史悠久。
“沒人知道蘭生谷,但我是董璇的客人。明知純香能解穢,更覺嬌嫩的葉與靈動的霜。”這是宋代蘇轍著名的詠蘭詩。蘭花在嚴寒中永不雕謝,其香高貴典雅,四溢幽香,贏得了幾乎鋪天蓋地的贊譽:“香祖”、“王者之香”、“空谷美人”、“花中君子”。
明代張裕《蘭詩》曰:“若能白黃,無人香。寸心不大,能裝好多香。”它贊揚了蘭花的特性。
3.竹子
竹子以其挺拔、翠綠、搖曳、芳香、纏綿的獨特魅力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贊美。它謙虛、忠厚、正直、富有事業心,以至於人們把它和松梅並列為“老寒三友”,和梅、蘭、菊並列為“花中四君子”,真的很有道理。
白居易的詠竹詩:“不要把它砍成鳳筒,不要把它砍成魚竿。百花百草雕零後,留在雪中看”,表現了竹子淡泊清高、豁達堅定、淩雲努力的性格。"
北宋文同(字與柯),以賞竹為嗜好,以畫竹為習慣,將畫竹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被後人奉為墨竹鼻祖。文同的堂弟蘇東坡對竹子更加著迷。他曾寫過詠竹的名篇:“無肉可以吃,無竹不能活。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又瘦又胖,人卻庸俗不堪,無藥可救。別人對此言論壹笑置之,卻又顯得高大上或傻裏傻氣”,充分表達了中國人喜愛竹子的興趣和心態。
4.菊花
“到了秋天,菊花開黃花”。霜降花謝,唯有菊花傲霜盛開,爭搶芳菲,斜倚,斜倚,斜倚或斜倚;秋天和唱歌、跳舞、歡笑、交談壹樣,充滿了生機,比春天更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進步的力量。所以歷代文人都願意用菊花來抒發情懷。
古人詠菊花的詩中,以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的兩句詩為最:“颯颯西風遍植滿院,蝶難來。如果明年我是狄青,我就報桃花。”“直到秋天的九月八日,我會在花開之後把所有的花都殺死。天香透長安,滿城金花。“真是壹個無所不能的集團,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改變世界、扭轉乾坤的政治野心。
自漢代開始,人們就在九月重陽節與親朋好友或家人壹起吃菊粉,喝菊花酒,這是壹種享受。宋代司馬光在《晚吃菊花湯》壹詩中描述了喝菊花的好處。有壹種回味,比秋蘭更香。天神豪邁,毛發凜然...浩然養大漠,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