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月亮的形象用800字概括和欣賞

月亮的形象用800字概括和欣賞

“月”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最早、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之壹。它受到歷代詩人的青睞,成為他們表達某種情感的載體。尤其是到了唐代,無論是情感內涵的豐富性,還是藝術表現的獨特性,唐詩中的月亮意象都比唐以前有了顯著的發展。本文旨在探討唐詩中月亮意象的深刻情感內涵和藝術特征。全文主要由四章組成。第壹章概述了20世紀以來中國古代詩歌中月亮意象的研究。第二章梳理了唐前詩歌中月亮意象的發展演變。根據月亮意象本身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時期的月亮意象多以日月並列或對立的形式出現,獨立性差,實用性強,與情感關系不密切,主要作為時間和自然的見證或受日月崇拜的影響而出現。嚴格來說,這壹時期的很多“月亮”都不能稱之為實像;漢魏時期的月亮意象開始從日月並置或對立中獨立出來,但仍不突出。與先秦時期的月亮意象相比,抒情色彩略濃,與相思、哀愁等感情有相對穩定的聯系。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月亮意象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相思和悲傷之外,還有表現鄉愁、鄉愁和哀悼的月亮意象,以及描繪婦女飾物或詠嘆婦女物件和閨俗的月亮意象,這些意象與情感的關系更為密切。例如:

“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靜夜思》“他知道今夜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色是多麽明亮啊!."(杜甫《月夜憶兄弟》)“今夜不知秋思會落誰家。”(簡《十五夜望月寄杜閬中》)“月兒,長滿了如今過海,天涯* * *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思遠壹)“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王安石《瓜州泛舟》)“年年料斷腸,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這些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鄉愁的代名詞,是相思的載體。

b,“沙似雪才歸樂峰,城外月似霜。”(唐《守象壁夜啼》)。“秦時明月,漢時閉關,長征未歸。”(唐·王昌齡《大堤》)悲壯。這些詩中的明月,蘊含著邊塞人的憂傷。

C.“古人若流水今,* * *望明月。”(李白《飲鴆止渴》,這首詩的題目形象地表現了時間對生命的掠奪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蘊含了時空的永恒。

d、因為月亮的特點是普照天下,有圓有隙,滿月可以表示親友相聚,萬事大吉;缺月可以比作親人朋友的分離,事不如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這就是真理。“我恨妳,不是江樓月,東西南北,南北,只有同沒有分離。恨君如江月。滿了還是會虧錢。什麽時候才能團聚?”(呂宋本鐘的《采桑子》)月亮的這兩個特征是指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