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燦爛的古典文學中,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它涉及的社會生活範圍之廣,對國家和民族的影響之深遠和巨大,恐怕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無法企及的。它給我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知識來學習,其中有很多寫作的方法。
“欲學詩,功夫在詩之上”,這是宋代陸遊告誡兒子的肺腑之言。妳再怎麽寫詩,再怎麽寫文章,想要有筆底花和文采橫溢,沒有豐厚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是不行的。他還明確表示:“我覺得紙上談兵,不知道這件事要做。”這是我對自己文學創作活動的生動總結。妳想寫什麽,妳想表達什麽,妳想討論什麽?妳缺乏踏實的態度,妳沒有把自己放在思考和研究的過程中。紙上談兵往往只是打擦邊球。要“走萬裏路,讀萬卷書”,做壹個見多識廣的人!
“忽然有好詩,句法難尋。”宋代陳兩首詩中的意象體現了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靈感?著名作家莫言說,我壹直保持壹個好習慣,就是隨身帶著壹個小本子和壹支筆,隨時記下自己的所思所見。是啊,總要積累,總要有準備,那為什麽要等到“整理句法”的時候才努力思考呢?朱也說:“問渠何處如此清,因有源頭活水。”現實生活的積累是靈感取之不盡的源泉,是創作活動的土壤。隨時積累做壹個勤於觀察,善於準備的人!
“唱壹句,斷幾莖。”(唐璐·延讓)有了好的素材和好的話題,還必須有好的語言來表達。中國文人歷來講究煉字之術,更何況“三年兩句,壹曲兩淚”(唐家道),如此苦心,怎能不令人動容!那麽提煉人物的標準是什麽呢?做好事是不是很不尋常,很怪誕?元好問說得好:“壹句話,自然永恒,奢靡盡矣。”最好的文字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最能表達寫作的趣味。
但是,生活語言和寫作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風。如實地編寫生活語言只是記錄,不是藝術,恰當地再創造才是藝術。所以寫作壹定要強調人物的精致,但也壹定要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的境界。善於提煉文字,做壹個在語言上精益求精的人!
"刪除復雜和簡化三秋樹,在二月做壹些非傳統的事情."清代龔自珍是壹位偉大的作家。他善於從宏觀角度總結寫作之道,明確要求寫文章要結構清晰,主線明確,如秋天的樹,其枝為枝葉;文章主旨要鮮明有個性,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他的文章很好地體現了他的創作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所以要註意文章的布局來表現個性,做壹個有大寫人格的獨立思考者!
藝術有其相似之處,古詩詞中的這些道理,雖然大多是從詩詞方面來說,但對我們的作文也是有啟發的。把每壹篇文章都當成壹首詩,那麽每壹篇文章都會有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