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二年(1042),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先後在淮南(揚州)中書省判官府公務,知縣鄞縣(今浙江寧波)、周樹(今安徽潛山)事務,曾被調至開豐任牧司判官,後又調至常州籌江南東路公務,被稱為第三司。多年的地方官經歷讓王安石認識到,宋朝社會貧窮的根源是兼並,宋朝封建統治面臨的危機是“內憂國家,外不畏蠻夷”。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的趙真撰寫的《完顏書》中,要求全面改革宋初以來的成文法,以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以歷史上司馬燕、晉武帝、唐玄宗只想“松口氣”,不求改革,最後倒臺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有著難得的緊迫感,高呼:“若以過去為準,尚可為天下之安亂做點事,有所作為不應急於今日”,要求立即實現成文法改革;否則漢亡黃巾,唐亡黃巢的歷史將會重演,宋朝也將走上滅亡之路。封建士大夫也對王安石寄予厚望,期待他早日上臺。熙寧初,王安石作為翰林學士的侍從大臣,與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探討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政顧問,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充實強兵,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的第壹要務,闡述了政事與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是理財之理,理財是所謂義。”更重要的是,王安石上臺前,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國家財政問題:“天下之富,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富,以天下之費取之。”王安石上臺後,繼續發揮這壹觀點,曾指出:“今日無所作為者,皆缺錢,故我以理財為先”,而“理財急農,農急脫苦,抑兼並,興農”。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放在首位,作為重中之重。王安石認為,要發展生產,首先是“去(勞動者)苦,抑兼並,樂農”,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使那些閑散人員回到生產第壹線。收獲是靠人而不是靠天。要實現這壹目標,國家政權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國家權力在改革中的主導作用,但不贊成國家過多幹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過多征收專利,提出並堅持“不過多壟斷法”的主張和實踐。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維新派制定並實施了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損、易市、免銀錢、礦稅制度等壹系列新法,開展了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農村到城市的廣泛的社會改革。同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良派改革軍制,提高軍隊素質和戰鬥力,加強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了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科舉和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的《周》、《亦舒》、《詩藝》等所謂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材。
政治改革違背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所以王安石和寧在熙七年來第壹次罷工。特別是由於改革的設計者王安石與改革的最高主持人宋神宗之間的分歧,王安石在統壹後無法得到更多的支持,無法繼續改革。再加上維新派內部分裂,兒子王侃去世,王安石在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此後壹直住在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掌權,之前所有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讓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說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義憤填膺地說:“原來如此!”?“很快他就死於抑郁癥。
王安石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將文學創作與政治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昆西學派的楊儀、劉蕓那種空泛無力的文風,認為“所謂作家,不過是在做壹些彌補世界的事情罷了。”所謂聽天由命,猶有雕畫。真心做巧仙中國,沒必要套用;如果應用了,就不必聰明浮華。既要以應用為導向,又要以畫為雕。“正因為安石把‘報效天下’的‘應用’觀作為文學創作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揭露了時代的弊端,反映了社會的矛盾,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今有《王臨川集》、《臨川集集》、《臨川先生歌》。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壹。他的散文蒼勁凝練,不凡陡峻。大多是以書、表、筆記、序等形式出現的雜文,闡述政治主張和見解,為改革創新服務。這些文章對當前的政治或社會問題有明確的觀點和深刻的分析。長文橫而不簡,短則斷而不細。《任尚皇帝語錄》是壹部倡導社會變革的傑作。它在深入分析北宋內憂外患的外交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改革建議,顯示了作者“從民病入手,治國”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大事”,在描述和說明宋初百余年太平局面及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指出了當時危在旦夕的社會問題,期待教門做出政績,認為“大有可為之日在今日”。它奏響了第二年開始實行的政府的序曲。答司馬之諫,以數百言,嚴詞駁斥司馬光指責新法侵官,惹事生非,索取利益,拒諫。它簡短明了,措詞恰當,反映了作者堅定和有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史的政論文章,無論是長的還是短的,結構都非常嚴謹,思路極佳,說理透徹,語言簡潔明了。“只需壹兩句話,就能掃平其他壹大批”(劉熙載《藝術綱》。文本大綱》),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邏輯力。此時,它對北宋政治改革和鞏固詩歌革新運動的成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安石的壹些雜文,如《槍說》、《讀傳》、《書刺客列傳》、《商》等,比較有名,對人物的評價,筆觸強烈,文風犀利,感情豐富,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他還有壹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市坑院的創作》,簡潔明快省力,就像柳宗元壹樣;《寶蟾山之旅》不僅記錄了壹次旅行,而且很有意義。這兩者緊密而自然地結合在壹起。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也給具體的筆記增加了思想深度,使布局靈活曲折。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王靖公不那麽自信了,所以他的詩性語言才是他想要的,他不再那麽內斂了...後來他做了壹群牧羊人,從宋作了壹部唐代的假詩集,並加以借鑒,晚年開始有了深厚而樸實無華的興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善於說理,傾向性明顯,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註意到了下層階級的苦難,為他們發出了不公正的聲音。感情,合並,救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宋代國家局勢的衰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的建議;《收鹽》和《河北人》反映了當時人民被統治者強制壓迫的悲慘遭遇。《在考場》和《卷子》直接批判了以詩贈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能為國家出力的人才;《元日》、《宋元豐》熱情謳歌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歡樂;商鞅和賈生等。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表達了他們的新觀點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逸生活促成了他的詩歌創作。他流連並陶醉於鄉村,題材狹窄,大量的寫景寫物詩代替了前期的政治詩,表達了壹種閑適的情趣。但是,藝術表達是完美的。“高雅精致,去俗不可耐,每壹句諷刺都會沈在齒頰之間。”《後山詩的故事》《泛舟瓜州》《江上花》《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細細觀察,玲瓏剔透,意境悠遠清新,表現出對大自然之美的贊美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就詩風而言,安石的古詩詞多用典、議論,但與屈、桃源星壹樣,立意新穎,感情豐富,想象豐富。押韻則相反,用詞穩重,對仗恰當,但有時難免失去太多雕琢。五絕和七絕尤其出名。“王半山備多體,擅絕句”(寒亭詩)、“龔景絕句天下奇”(船屋詩)。他的詩對同時代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被稱為“王龔景體”(嚴羽《滄浪詩話》)。
今天安石寫的詩大概有二十首。雖非著名詩人,但其“作品清瘦飄逸,洗去五代舊習”(劉熙載《藝、詞、曲略》)。“桂芝項瑾陵懷古”壹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壯麗風光和鄉愁,揭示了六朝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被譽為唱響上古的絕唱。再加上範仲淹的《漁父豪情》和《秋來風光別樣》壹詞,開啟了蘇東坡豪放的歌喉,對後世詞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上看,安石的作品在詩、文、詞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北宋中期的詩歌革新運動由他大力推動,為掃除宋初風靡壹時的浮華余暉做出了貢獻。但安史的文學思想過於強調“實用”,往往低估了藝術形式的作用。他的很多詩往往表現出論證和推理的成分太重,單薄而生硬,缺乏形象和韻味。還有壹些詩是講佛理、佛學的,晦澀幹澀。
京口和瓜州只是壹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可是,天上的月亮,妳什麽時候能帶我回家?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體裁:七言絕句
-
公制:○平仄●聲⊙平仄△平仄▲韻。
京口和瓜州只是壹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幾重青山。
○●○○●●○ ○○●●●⊙△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可是,天上的月亮,妳什麽時候能帶我回家?
○○●●○○● ○●○○●●△
-
註意事項:
1.靠泊:停靠碼頭。
2.瓜州:長江北岸,揚州以南,京口對面。
3.京口:長江南岸,今江蘇省鎮江市。
4.中山:現在的南京紫金山。
5.重量:多少層?
6.綠:原本是形容詞,這裏做動詞用,意思是“吹綠”。
7.什麽時候:什麽時候。
-
押韻翻譯:
京口和瓜州隔海相望,距離南京只有幾層樓的距離。
春風又把大江南岸吹綠了。明月,我何時還?
王安石(1021-1086),本名,本名半山,本名獾郎,名靖國公,世稱王。臨川,撫州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家,作家。
贊賞:
這首詩的題目是“瓜州泛舟”,指出了詩人的立足點。第壹句“京口瓜州是水房”,描寫的是眼前的景色。詩人站在瓜洲渡口,向南望去。他看到南岸的京口和瓜州離得那麽近,隔著壹條河。由此,詩人認為他家所在的中山只有幾層樓的距離,而且不遠。第二句“中山只隔幾重山”暗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也描寫了景色,指出時令是春,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意為吹綠,用的很奇妙。傳說王安石為了善用這個詞,改了十多次,最後從“至”、“至”、“至”、“至”等十多個動詞中,選擇了“青”字。因為其他的詞只表達了春風的到來,卻沒有表現出春天到來後,千裏河堤上壹片新綠景觀的變化。最後壹句“明月幾時照我?”,詩人期待已久,卻沒有意識到,在明月之初,詩人用疑問句想象出壹幅“明月照我”的畫面,進壹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
-
評論:
這是壹首著名的抒情詩,表達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情。從字面上看,這首詩表現了對家鄉的懷念,我有壹種很大的願望,想飛過這條河回家與親人團聚。其實字裏行間也有重返政壇,推行新政的強烈願望。
這首詩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出來做官的無奈和迫切返回江寧的願望。前兩句描述的是北方之行。詩人去了北京,卻只是回望江寧,表現出不想上班的復雜心理。最後兩句,用風景寫下我的心思,既有改革帶給我的安慰,又有早日退休的想法。
詩人回望江南,大地壹片綠,這當然是春風的綠,但茂盛的稻苗不正是《幼秧法》等改革措施的實際效果嗎?然而,官場充滿了危險。詩人依瓜洲渡口與中山明月望之,嘆曰:“明月幾時照我?”詩人想早點離開是非官場,很是纏綿。這首詩不僅以景物抒情,而且情感飽滿,境界開闊,風格清新。最迷人的是修辭的錘煉。
孟嬌(751-814)
唐代詩人。東野這個詞。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家境貧寒,遊歷兩湖、廣西,但都沒有相見,壹次次嘗試。46歲開始做學問,50歲為溧陽中尉。元和初,在河南從事水陸交通,試解綠蘿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幹鄉(今河南靈寶)突發疾病去世。張繼私下與姚震先生結婚。孟郊專門寫古詩,現存五百多首,多為短篇小說和五首古詩。其中壹些詩反映了現實,揭露了藩鎮的罪行,如《為女怨》、《為情感》、《殺出壹方》、《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反感貧富不均,如“織女詩”、“唱給寒區人聽”。有的表現出血肉之軀的深情,如遊子頌、做愛、杏子哀等。有的描寫山水,如《汝州南壇與呂忠誠夜宴》、《遊口與王外涯二十壹人柳溪》、《石來石》、《寒溪》、《送君上天臺》、《哀峽》、《遊鐘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輕描淡寫世態炎涼的風格,如洛迪、李陽秋吉、受傷、擇友等。,而另壹些人則抱怨自己的貧窮,哀嘆自己的舊病,如秋天,感嘆人生,舊恨等。但“出門是阻礙,誰意天地寬”(《致崔春亮》)等詩句,反映了人間的艱辛,也表現了作者的極端心境。孟實詩歌的藝術風格,要麽長於單純的描寫,不使用文字和典故,語言質樸無華而又避免平庸和簡單;或者苦苦思索,雕琢奇跡。這兩種風格的詩歌都有很多思想深刻、文字新穎的佳作。但有些詩過於生硬幹澀,缺乏自然情趣。他和賈島壹樣出名,兩人都以苦吟出名。唐代詩人張煒稱自己的詩為“孤獨寂寞”,蘇軾稱之為“寒國薄”。後來有論者稱孟、賈為苦詩人的代表。今天的孟冬野詩集傳是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華辰《孟冬野詩集校訂》。夏靜觀和華都有自己的編年史。
人們曾稱孟郊、韓愈為“韓萌詩派”,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古代充滿好奇,寫的古詩較多。而孟郊的作品多為短句五言古語,語言雕琢而不華麗。他善於將奇詭與古拙相結合,如韓愈所謂“硬氣之言,恰當之言”(《推薦學者》)。而韓愈的七言古風最有特色,氣勢磅礴,氣勢磅礴。他們的詩充滿了力量,但韓愈的力量是奔放的,而孟郊的力量是內斂的。他對漢魏六朝的五言古詩傳統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李敖所言,“郊為五言詩,自漢李(陵)、蘇(武)及建安諸士,南朝以來,可身兼身也”(《張仆射徐州書》)。因此,與大歷、貞元詩人相比,他更接近漢魏的性格;與其後的韓愈、李賀相比,他更多地保留了大理、貞元詩風的痕跡。
這並不意味著孟郊只是壹味地模仿漢魏六朝的詩風。他在學習古代詩歌藝術的同時,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從內容上看,孟郊的詩歌超出了大歷、貞元時期狹窄的題材範圍。當然,他詩歌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人對貧窮困苦的憤懣,這是他屢試不爽、事業艱辛、中年喪子所決定的。但他仍能透過個人命運看到壹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並用詩歌反映這些生活。他們中的壹些人揭露和批評社會人際關系中的醜惡現象,而另壹些人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如《織女詩》以“高堂擊鐘飲,晨聞烹炮”與“霜吹穿墻,痛不能逃”相比較,描寫織女“如何織被穿藍絲衣”的變態現象。他寫這類詩往往有深刻的心理體驗,如《寒地人民歌》中“寒人寧為飛蛾,將他燒死”這句話,不是壹般描寫人民疾苦的人所能比擬的。應該說,繼杜甫之後,孟郊又壹次用詩歌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貧富矛盾和苦樂懸殊。還有壹些孟郊的詩,描寫的是人倫的平凡之愛,比如戀愛中的夫妻之愛,《杏殤》中的父子之愛,《流浪的兒子》中的母子之愛。這些主題長期以來被詩人所忽視。其中,《遊子頌》是壹首真摯、深刻、感人的詩:
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長途跋涉的兒子趕制衣服。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誰敢說像弱者這樣孝順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回報母親的愛?
在藝術手法上,孟郊的詩有壹個新的特點,是大理和貞元的詩所沒有的,也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那就是韓愈的《姚震先生墓誌銘》所說的險難。壹方面跟他刻意找工作,苦思冥想有關,另壹方面跟他心情壓抑,情緒低落有關。在《夜感自釋》中,他說自己“夜讀書,談鬼神。如何不閑著,心和為敵。”努力寫詩,就要刻意求新詞新語,用過去詩中少見的怪詞、冷意象;而心理的壓抑、不平,使得他追求新的語言表現帶有冷澀、蒼涼、枯萎的色彩和意義,從而盡可能地把內心的悲哀和哀怨刻到骨頭裏,震撼人心,如:
老蟲鐵音,獸驚孤玉袍(《秋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啃,酸呻吟聲也寫。妳這麽瘦,就跟西落了(同第五);
冷露的夢碎了,冷風梳理著他的骨頭。病字印在桌上,腸轉憂(同上2);
壹波三折,確實轉了壹圈。黑草鐵發,白毛浮冰錢(《十塊石》之四);
使勁沖刷眼睛,怒水驚擾其余湍流(同上,第十)。
在這些詩中,他精心挑選了“回”、“梳”、“印”、“刷”等讓人有穿透力的動詞,以及“凜冽的風”、“老蟲”、“病骨”、“鐵發”、“洶湧的水”、“黑色的草”、“冰”等動詞。孟郊的詩風歷來評價廣泛。如韓愈、李敖稱贊他,但後人如元好問稱他為“詩囚”(《詩三十論》),蘇軾把他的詩比作“空爪”有硬殼,無味咀嚼(讀孟郊詩)。但平心而論,孟郊詩歌的語言獨創性是不可否認的。宋代詩人許儀說他“能把事實捆綁起來,這是最難做到的”,也就是對他能用有力的語言把客觀事物的形態轉化為表達自我心理的能力表示贊賞,這真的很不容易。
當然,孟郊也有樸實、自然、流暢的詩,但這些詩在當時並不十分引人註目(雖然《遊子頌》等詩在後世被廣為傳誦),但上述風格的詩在內容和語言上都表現了元蒙時期詩歌創作的新變化和新特點。
好奇與危險的詩風在韓愈手中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成為壹種潮流。
唐樂府孟郊
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長途跋涉的兒子趕制衣服。
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
誰敢說像弱者這樣孝順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回報母親的愛?
註意事項:
1,流浪者:去遠方旅行的人。
2、恐懼:擔心。
3、寸草:比喻很小。
4.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是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惠,陽光;形容母愛是春天溫暖的陽光。
押韻翻譯:
這位善良的母親手裏拿著針線。
為了給遠行的孩子做新衣服。
離開前,她正忙著縫補,
我擔心我的孩子再也回不來了。
誰能說壹點小草般的孝心,
妳能報答春輝這樣的慈母的恩情嗎?
評論:這是壹首母愛頌歌。這首詩歌頌了人性的偉大之美——母愛。
詩的前兩句,寫的人是母子,寫的東西是線和衣服,卻點出了母子之間的骨肉之情。中間的兩句話,側重於慈愛母親的行動和態度,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情。雖然沒有文字,沒有眼淚,但卻充滿了純真的愛,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用通俗形象的比喻,我們把熾熱的感情寄托在這個赤裸的孩子身上。怎樣才能像春天母愛和小草壹樣回報孩子?
全詩以清新流暢、質樸平實的語言,充滿了濃郁醇厚的詩意,撥動了千百年來眾多讀者的心弦,引起了萬千遊子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