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com (www.douban.com)”,裏面有很多書籍推薦和書評。
審美與欣賞
以下是副本
如何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第壹章:美學基礎和理論美的概念
美是冉冉冉冉升起的太陽;這是壹個深情的日落;它是含苞待放的春花;是隱禪的秋果;是母親搖籃裏嘴角浮起的淺淺的微笑,是祖國大地上流淌的壹望無際的江浪;是秋天香山燃燒的紅葉;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凝結出來的荷花香。
妳可以列出上百個美好的事物,但這個列表只說出了什麽是美好的,卻沒有回答什麽是美好的。
什麽是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壹直困擾著歷史上的哲學家和學者。千百年來,他們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提出了自己對美的定義。每個人都可以對此發表壹些看法,但任何關於美的定義似乎都是大家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在他的著作《大插曲》中記錄了蘇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關於美的對話。希庇阿斯是古希臘的詭辯家,專門以教授詭辯術為職業。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學識淵博,機智善辯。蘇格拉底討厭希庇阿斯的粗俗和膚淺。蘇格拉底曾以求教的形式挑戰希波克拉底,反駁希波克拉底對“美是什麽”這個問題的回答。。最後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口中說
壹句諺語:“美麗難。”
“美難”的判斷,確實說明了探索美的本質之路的艱難和漫長。人們對什麽是美,美的本質是什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討論。據不完全統計,西方美學史上對美的定義有十四五種。列夫·托爾斯泰(Lev Tolstey)調查了8世紀中葉以後150多年裏80位美學家和藝術家關於“美是什麽”的回答,最終發現“美”這個概念對於那些只是說說而已的人來說是如此容易理解,但各派學者卻無法就其定義達成共識。
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有壹個叫做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學派。這壹個
該學派的成員大多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們認為“整個天體是壹種和諧,是壹種數。”所以他們認為美是和諧的結果。“美即和諧”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許多美學家仍然從不同的角度論證這個命題。
另壹種觀點是“美是有用的”。古希臘哲學最先表達了這壹觀點。
蘇格拉底。他說:“如果任何東西能在功能上很好地達到目的,那它就是既好又美的。”這個觀點表達了美和功能之間聯系的壹個方面。這種觀點合理嗎!
另壹個觀點是柏拉圖提出的。在他看來,美是“諸神的理性”的分裂
享受吧。這個學派認為“上帝是美的源泉”。這壹觀點不僅影響了中世紀歐洲的美學思想,而且延伸到了20世紀的西方美學界。其實這個黨對美的解釋就相當於什麽都沒說,因為都說“美來自於上帝”,我們誰也沒有從上帝那裏回來過。我們無法知道什麽是美。
18世紀法國文學批評家布瓦洛認為美是真善美的統壹。美在於完美,這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沃爾夫的觀點。他說:“完美的外表或廣泛的欣賞是明顯的完美,這就是美。”
此外還有:美存在於觀者心中;美是物體的屬性;美是關系;美在於自由欣賞,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這些觀點大多是哲學家根據自己的哲學觀演變而來,是其哲學觀在美學領域的表現,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
在美學領域,也有“美即生活”的著名論斷。這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相比較而言,這個觀點比前壹個更豐富、更深刻。但它並不完美。普列漢諾夫曾批評他:“我對生命的概念在歷史上是如何發展的了解不夠。”
馬克思在沒有談到美時,提到人“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是直觀的”。因此,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直觀形象表達”。但由於馬克思沒有具體論述美,只是在相關問題上提到或涉及了美的問題,所以論述並不完整。於是,美學界對馬克思的話也有不同的解讀,並不完全統壹。美的概念與人類社會同時誕生,並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不變,這就是美學的歷史。
了解壹點美學史,不僅有利於厘清“美是什麽”的問題,而且妳會知道,在美學領域還有壹個“哥德巴赫猜想”。
人的審美活動是以美的對象為客體,以人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在審美活動過程中,人會萌發美感。美感發生時,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反應,使人產生生理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舒適和滿足;同時,美感發生時是愉悅的,美的對象會讓人愉悅。
當妳登上北京香山時,妳可以看到北京的壯麗景色,妳會感到輕松愉快。觀看芭蕾舞劇《天鵝湖》時,妳被美麗的神話意境所吸引,被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舞曲所陶醉。
美麗的吸引力
好的藝術作品能打動人心,引起美感,有很大的教育和感染作用。而藝術作品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如小說、戲劇、音樂、繪畫等。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整個世界的營養品。”凱勒說:“壹本書就像壹艘船,帶領我們從壹個狹窄的地方到壹個無限廣闊的地方。”
海洋。高爾基說:“我愛書。每壹本書都為我打開了壹扇面對新世界的窗戶。”這些精辟的警句道出了書(當然不壹定是小說)的價值和作用。
對生活意義重大,那些藝術作品以動人的形象啟動讀者的思維,喚起想象,觸動情感,讓人陶醉。
作家顧華在文革極左浪潮下偷偷離開了《紅樓夢》。每天下班後,除了吃飯睡覺,他就提心吊膽地看紅樓夢。窩棚外不時響起火拼的冷槍,批判大會傳來的口號,歡呼壹聲“最新指示”發布的鼓聲和鞭炮聲。但透過“大觀園”,顧華仿佛看到了遊弋在神州大地上的封建幽靈。對無處不在的封建幽靈的潛在認識,在他的小說《芙蓉鎮》中得到了體現,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了電影。作家譚說:“我仍然愛書。書裏有我的酸甜苦辣,有我的名譽和榮譽,有我生命的基因和鎖鏈。甚至可以說,我的人生將被書聯系在壹起。只有書才能讓我生命的浪潮永不熄滅。”文革期間,他被關進學校鐘樓,找到了約翰·克利斯朵夫。“殺,包圍!殺!殺!為紅色新世界而戰》,他想死,但書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他說:“我永遠也忘不了約翰·克裏斯托弗的最後壹段:克利斯朵夫正背著壹個孩子橫渡壹條大河。孩子太重了,他背不動,但他知道,他背的是未來的沈重現實,也是我的壹個未來。我深信生活會報答我的。這是書和生活同時給我的啟示。所以我活了下來。書告訴我要活下去,我活下來了終於寫了壹本書。"
這本書感染了譚,使他從藝術的形象中悟出了真理,在心理上有了感悟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有了飛躍。譚深刻地談了自己的經歷:“書,連同生活和工作,告訴了我人的尊嚴、人性、人的情感、人的權利和人的團結。只有懷著那種偉大的人道主義激情,我才敢向壹切不公正、醜惡和罪惡的事物宣戰。我變成了我——壹個和別人不壹樣的我。”
傳說有個小偷在火車上偷了壹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偷回去看了。
書很感動,最後鼓起勇氣給報社寫了壹封信,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作品的感染力,凈化了小偷的心靈,生出了除惡行善的欲望。
當然,藝術的感染力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有的同學迷上了武俠小說,想每天練就超凡的本領,甚至去古山寺拜師學藝。河南少林寺就接待過這樣的年輕遊客。有些讀《紅樓夢》的姑娘,不能正確理解書的進步意義,卻和林黛玉壹樣多愁善感。這本書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習積極的東西。
音樂作品的感染力也很強。音樂的特點是幻想,這符合人的心理狀態,因為人是在未知中誕生的,所以音樂特別能影響人,吸引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如果教育得當,節奏與和諧比什麽都更深入人心,比什麽都更令人激動。大家都知道,當我們的耳朵感受到音樂旋律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發生變化。”確實如此。當妳聽輕松抒情的音樂時,如廣東音樂《柳浪聞鶯》、《雨聲打芭蕉》,妳會感到愉快。當妳聽到Bei的時候,
有了德芙或莫紮特的音樂,妳會有豐富的想象力。當妳聽到《義勇軍進行曲》時,
“大刀進行曲”,妳會產生壹種力量。正是因為音樂具有巨大的號召力,“音樂醫學”的概念在國外已經存在很久了。是凱梅特在現代將音樂用於醫學。1846年發表論文《音樂對健康和生活的影響》,論述了音樂的防病功能。特別是對於精神疾病患者,音樂的感染力會讓患者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現在很多國家都有音樂治療機構。
藝術的感染力不僅限於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繪畫、攝影、雕塑等。都有自己的魅力。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情感,對生活的理解,所有的才華都融入到作品中,這樣創作出來的藝術精品才能打動他人。郭沫若在構思《大地,我的母親》時說:“大地,我的母親是八大國學年假剛過做出來的。那天前半天去福岡圖書館看書,突然被世星襲擊。我離開圖書館,脫下“背囊”(日本木鞋)走在圖書館後面僻靜的石子路上,光著腳走,有時同時。可見,壹首美的詩的誕生,是創造美的作者把全部感情傾註到思維活動中的結果,從而使美的感染力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