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南北朝樂府民歌有哪些典型形象?

南北朝樂府民歌有哪些典型形象?

比如《喜洲曲》這首詩,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主編的《魚臺新詠》中。郭頌毛潛的《樂府詩集》將其收錄在雜劇歌曲中。這首詩既保留了民歌的純潔性和生活氣息,又有精致巧妙的藝術表現。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這首詩的藝術特色:(1)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具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描寫和人物動作描寫的有機結合,深刻而優美地表達了相思之情的纏綿和難忘。梅花、伯勞鳥、紅蓮、洪飛等意象的選擇,既有季節性的景物特征,又有江南水鄉的鮮艷亮麗的色彩,構成了壹幅色彩明麗迷人的畫面,既襯托了少女迷人的形象,又為情感的發展營造了物質環境。同時也是以風景為基礎,甚至讓人無法辨別什麽是風景語言,什麽是愛情語言。但是,最有特色的是把抽象變成了具體的動作表達。記梅、折梅、送梅、開門、出門、采蓮、做蓮、置蓮、記郎、望虹、上樓、垂手、卷簾等壹系列動作,深刻生動地傳達了少女始終不渝的愛情和綿綿相思,巧妙細膩地描繪了少女的情感世界。(2)詩歌有壹定的情節,以季節的變化為線索展開情節,但也在於抒情性,持續的情感是詩歌內在的抒情主線。詩中還運用了頂針鉤句的手法,用連續句形成連續鏈鉤的主體結構,也便於表達少女揮之不去的相思之情。在修辭上,頂針,鉤句,隱喻和諧音雙關在詩中使用。頂針的地方如“樹”、“蓮子”、“紅”、“樓”;勾出“門前樹下,滿門綠花”“來不及開門,出門采紅蓮”等句子;“杏紅”、“鴉幼色”、“清澈如水”等比喻;諧音雙關語包括“蓮子”、“小早川憐子”、“蓮心”和“慈悲”。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體現了南朝民歌的語言特色,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此外,詩歌清新質樸的語言、委婉和諧的節奏、細膩真摯的感情也表現出民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