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的答題方法和技巧
讀劉克莊的詩《北方來的人》(兩首),答:這兩首詩的敘事特點是什麽?試著做壹個簡要的分析
試著談論在杜東的事情,這增加了許多白發。
園子裏全是石馬,廟裏全是哭泣的青銅駱駝。
胡難久,而黃老易聽。
蒼涼老北京女,妝髻猶宣和②。
十個人壹起走,現在壹個人飛。
饑鋤野寺菜,窮困香衣。
第壹曲響,戰場稀稀落落。
在福建老死,看不到崔巒歸來。
註(1)東都:北宋成為宋朝的首都。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敘事詩的特點是“以詩敘事”。這裏有壹個根本矛盾:“詩”要樸素,重要的是省字、省篇,意在言外;“事”要詳細,美就在於清晰、具體、生動。解決這個矛盾的有效方法有兩個:壹個是善於選點(或切);二是在敘事中融合了褒貶悲喜。
先說善於選點。最好的辦法是選擇最有特點的點,如果選擇既生動又有對比的點就更好了。壹般來說,如果壹件事情有多人參與,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會產生前後或相互之間的鮮明對比(襯托)。比如《北方人》,講的是壹個從金人統治區(北方)南逃的人,講的是他故都的荒涼情況和自己的悲慘遭遇。在整首詩中,“北方人”說,而作者沒有敘述事件,也沒有插入任何判斷的語言,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敘述中得到了體現。究其原因,作者選擇了反差較大的兩點:第壹點是“胡雲耗時較長,情況容易被誤解。”傷心老北京女,妝髻尚宣和《且》首歌沸,沙場難得。“前者說明北方遺民壹直保持著興國的信念,以至於邊境傳來的對南宋不利的消息被視為謠言;就連舊都的女人,雖然已經飄飄欲仙,但穿著打扮還是老樣子。後者寫道“北方來的人”歷盡艱辛。來到南宋後,他們看到的是,深宅大院裏,掌權者整天載歌載舞,不問邊界,不愁國事。第二點是“十人失散,如今孤飛”,即當年從北方逃亡時,“北人”壹家十口完整,如今只剩下壹只“孤雁”。這兩種反差相互映襯,作者的憂國憂民、百姓流離之苦躍然紙上。
除此之外,贊美、批評、悲傷和喜悅都包含在敘事之中。《人從北方來》中的壹句“斷石斷馬眠園,棄廟哭銅駝”,描述的是北宋墓地、宮殿被金人破壞後的殘破荒涼景象。壹個“殘”字,道出了墓地的悲壯變化;壹個“哭”字寄托了遺民亡國之痛。其實這種手法在杜甫“三官三別”的敘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明晨·獨留老人》中的“獨”字透露出壹種蒼涼苦澀的感覺。
此外,“敘述者”的合理選擇也是寫敘事詩時要考慮的壹個要素。壹種選擇是讓“當事人”做“講述者”,這很自然,也很有說服力。當然,“當事人”既可以是作者,如杜甫的《石渠官》、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可以是事件的當事人,如這首《北方來的人》。壹種選擇是用第三人稱,比如杜甫的《丹青贈曹拔將軍》。這便於作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進行多角度的敘述和自由討論。
那麽,如何根據敘事詩的特點來確定答題策略呢?
首先,根據“物”來探討“愛”。在閱讀和鑒賞時,要根據“物”的屬性來探究“情”的範疇。壹般情況下,“物”的快樂就是“情”的快樂,“物”的悲傷就是“情”的悲傷。比如《北方人》裏,故事是以“北方人”的口吻敘述的:妳看到的是北宋“東都”的“白發”和梳著妝髻的“蒼涼老北京姑娘”,妳經歷的是十口之家“孤飛”的悲慘。基於此,要依事探情:“白發多”或留老“妝髻”,無非是顧念故國;從“十口”到“單鵝”,當然是漂泊所致。結果是:所見即所得,顯示亡國之痛;日歷顯示了流離失所的痛苦。
其次,按“點”求“技”。如前所述,記敘文詩中記載的“點”,壹定要精挑細選。作者高明的技巧往往體現在選點上。如果選取的“點”與“點”之間有對比,那麽就采用襯托、鋪墊或對比等手法,如《北方人》(兩首)。在第壹首歌的結尾,作者似乎不經意地描述了這樣壹個點“蕭瑟老北京姑娘,妝髻尚和諧”,但當他看到“第壹首歌中第壹首歌沸騰了,戰場稀疏了”這句話,如果敘事中穿插評論,那就是評論與虛擬現實的結合。比如杜甫的《丹青畫給曹霸將軍》,是為盛唐著名畫馬家曹霸所作的長詩。全詩40句。除了用對比和對照來表現曹霸高超的繪畫技巧外,還有很多作者評論繪畫的句子,如“及後,當妳的龍馬,由天而生,已將俗馬放逐萬代”,充滿了作者的贊美。等等,不壹而足。
第三,在平凡中見奇。敘事詩看似平淡無奇,但作者的感受往往隱藏在壹個普通的字裏。如果妳仔細理解它,妳會發現靜水下面的波浪。北方人(兩宋)在描寫“睡園”“廢廟”的情景時,在“石馬”前用了“殘”字,“銅駝”前用了“泣”字。在這裏,我們可以問壹句:“石馬”為什麽會殘?“青銅駱駝”為什麽會“哭”?不難發現,壹句“殘”和壹句“哭”,道出了主人公的國家在覆滅後的蒼涼與孤獨。這就是用簡單控制復雜,把感情藏在事物裏。
敘事詩答題方法技巧相關文章;
1.高中古詩詞鑒賞中的快速解題和規範答題技巧
2.高中詩歌分析有哪些技巧?
3.高中語文選修詩歌鑒賞技巧總結
4.高考語文壹定要看知識點。
5.高考壹定要有完整的語文知識點集合
6.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所需知識點分析
7.公共課大學語文的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
8.中考語文選擇題技巧
9.高考中國古詩詞鑒賞解題技巧
10.2017成人高考範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