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通過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來描述事物或說明道理。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平雅》中的音樂隱喻,李漁的“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自由飛翔輕如夢,無邊雨細如愁”的概念,巧妙地將抽象的事物與形象的事物相比較,或者反過來,將形象的事物與抽象的事物相比較,給人以多種感官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代詩詞歌賦中數不勝數。
2.化身
擬人是通過想象將事物擬人化,賦予“物”以人類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能使描寫生動,含義豐富;同時把人的情緒轉移到物上,使外物與人同甘共苦。比如《揚州慢》裏也有壹句“棄樹還談兵厭”。樹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人。
3.誇張?
誇張是指為了增強文字的表現力,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性格。誇張可以強烈地表達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物的情感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 * *聲,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景象,充滿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贊美。
4.對比
對比就是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互相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或者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葛炎行》:“我們的戰士在前線犧牲了壹半,但另壹半還活著,還有漂亮的姑娘們在軍營裏為他們跳舞、唱歌。”把士兵在戰場上的死亡和將軍的放縱相比較,形象生動深刻。
5.提問?
提問就是假裝提問,然後自己回答,引導讀者思考和體驗。如杜甫《書香》:“名相殿在何處?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裏。春天的綠草染了臺階,鳥兒在樹葉下快樂地鳴叫。”於美人:“我問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別了亭子”:“誰在拂曉霜林醉?總是淚流滿面。"
6.反問
反問句是指用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今日江東弟子雖在,豈肯為君東山再起?”(王安石《重疊烏江閣》)
7.雙重?
對偶性,也稱對偶,是指詞語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詞組的對稱排列。對偶性可以使表達的意義更加充分和明確;使旋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和諧悅耳。
從結構上看,對偶可分為嚴格對和寬對。嚴格要求上下句字數相同,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平行,不能重復用詞;寬容沒有那麽嚴格。寬容不是用在律詩裏,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裏。
8.互文性?
互文性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由於文字、規則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凝練的句子來表達豐富的內容。
所以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兩者中的壹個,省略另壹個,也就是所謂的“兩個給壹面,文省壹面”,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
百度百科-修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