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屈原《離騷》教案設計

屈原《離騷》教案設計

第壹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閱讀和談論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節操。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文言詞匯。

教學過程:

壹.導言: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的三首詩,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壹些特點,比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形式上,四個字朗朗上口,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運用廣泛,等等。如今我們將要研究的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的代表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壹些變化,有些變化還是很大的。此外,屈原的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也出自《離騷》。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發現並總結這些變化,領略詩人“上下求索”的精神!

第二,了解文學常識

(1)引導學生在課前、課後、課後閱讀提示、筆記、資料等課文。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壹個怎樣的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麽?和詩人的經歷有什麽關系?

3.被後人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什麽特點?

老師很清楚:

1.屈原是壹位愛國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派和的博士,他們負責內政和外交。所謂“聯齊反秦”的主張,正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是讓祖國獨立富強,甚至統壹長期分裂的中國,實現所謂的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是養才賦民,育明法度。上述思想就是所謂“美國政治”的具體含義。

2.見教材第33頁材料末尾的句子(從“詩是這樣寫的”到最後),“離騷”壹詞的解釋是“苦難”。這首詩寫於詩人第壹次因為讒言被流放,詩人被迫遠離故土的時候。所以他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見。

3.楚辭是壹種具有地方色彩的文體,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的詩歌形式。尤其是詩歌中廣泛使用的虛詞“Xi”,可以看作是壹個重要的標誌。

(2)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壹生兩次被罷官,兩次被流放。第壹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貶漢北;第二次是清襄王年間,被流放到江南。從《九章》中選入原高中課本的詩《關於那條河》,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成的。也是在這種放逐中,詩人投汨羅江而死。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寫作風格相比,《離騷》是壹部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所謂浪漫主義,就是“善於在反映現實中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經常運用激昂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出自《辭海文學卷》)。在欣賞《離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體會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第三,讀全詩,了解基本內容。

(1)老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離騷》節選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來看,前七段,也就是從第壹句到“鞏固前聖所”側重於敘述,後六段側重於抒情。

(2)教師示範閱讀(或播放錄音或多媒體)

1.學生註重語音生詞。

2.體驗壹下朗讀的技巧,比如讀從句的節拍,上句最後壹個詞“Xi”的發音要稍長,押韻的詞要重讀。

第四,學生自己讀全詩,重點是掌握課文的發音和理解其含義(全詩可根據“教材提示”的層次情況分為兩步)。

可以設計以下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盡快理解詩歌:

1.壹樓的那些詩,表現了作者被冤枉、被貶的原因,以及他不願隨波逐流的心情。

2.第二層有哪些詩歌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國政治”、死而無憾以及憂國憂民、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操?

五、結合以上思考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老師簡單講,歸納總結。

教師總結歸納詩歌的參考:

①受委屈被降職的原因:“雖善補位,卻為之尷尬,晚欲取而代之”;"這不僅是對余的惋惜,也是對他的壹種請願."

②不願隨波逐流:“寧願死在流放地,也舍不得”以及整個第六節。

(3)追求“美政”,死而無憾的高尚情操:“雖善修命,為其所窘”;“我也是心善。雖然死了九次,但還是無怨無悔。”

(4)憂國憂民、為理想獻身的愛國精神:“難長壹口氣藏淚,哀民生”;(註:這是第壹層的文字)“雖然身體沒變,但怎麽處罰我?”

六、作業:

1.學習整首詩。

2.找出最能體現浪漫風格的壹首詩。

黑板設計:

詩經(春秋)-離騷(戰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離騷》:吃苦

《詩經》中的現實主義——《離騷》中的浪漫主義

文本內容:

(1)被冤枉、降職的原因。

(2)不想隨波逐流。

(3)對“美國政治”的追求和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4)憂國憂民、為理想獻身的愛國精神。

第二節課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把原詩翻譯成浪漫的文字。

教學過程:

首先,檢查作業(從而引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詩歌和寫作的熟練程度。

2.檢查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自己找到的詩歌)。

第二,老師對考試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

思想內容可以用引言中提到的兩句名言來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恰恰表現了詩人坎坷的政治經歷;《我將上下求索》恰恰證明了詩人為了理想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藝術特色我們重點關註詩歌中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我們來回顧壹下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善於在反映現實中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常運用激情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個標準,我們會檢驗我們在作業中發現的詩詞是否正確。(老師提出自己找到的那首詩),如“我不僅同情於,也要申請。”回:惠蘭,壹種開淺綠色花朵的草本植物,氣味非常芳香;據古籍記載,它是壹種香草,即白芷。這裏都用來形容壹個人的高尚品格。由此也能體會到那種聯想和想象。又如:“作荷花以為衣,采芙蓉以為衣”。而“高冠危矣,長冠遠陸”和“回首忽遊,將望四荒”則體現了誇張的手法和激昂的語言。這類似於《詩經》中的“自保”。“沒穿衣服?袍隨子”;與其他詩歌如《壹個安靜的女孩很美,只要我在城市的角落》相比,風格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註意“課文提示”最後壹段對朗讀的要求。

四、作業:

背誦全文

教案點評:

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詩中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和愛國情懷,欣賞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此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進壹步提高。為此,將安排兩節課。第壹節課介紹與這首詩相關的內容,基本理解全詩內容;第二節課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調查活動

比較閱讀

通過比較《詩經》和《離騷》中的詩歌(或者更好,以《關於河流》壹課為例),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流派在文學創作上的異同,使學生在今後的閱讀和寫作中自覺地欣賞和體驗各自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