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戴氏的分期及特征
戴望舒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的“書房裏的詩人”;後期的“抗戰詩人”。
除去後期幾首意氣風發的反戰詩,可以說稱戴望舒為“雨巷詩人”壹點也不為過。《雨巷》不僅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他詩歌整體風格的最好註腳。《傷心憂郁》;《憂愁與仿徨》;壹個紫丁香女孩,有壹顆悲傷的心。
研究中的戴望舒是壹位多愁善感、自憐自艾的抒情詩人。
在大量的早期詩歌中,我們可以用“孤獨”、“憂傷”、“憂傷”、“寂寞”、“苦澀”等詞語來概括此時詩歌的整體氛圍,就像壹個被遺棄的“丁香”少女獨自哭泣。它著眼於詩人內心的自我感知,是詩人的自我獨白。
早期詩歌的關鍵詞大致統計如下:
1)孤獨:孤獨(20次),孤獨,沈默,沈默...
2)愁:愁(4次)、愁、愁、遊愁、愁、鄉愁、古愁、愁;憂郁(7次)、擔憂(5次)、抑郁、悲傷...
3)悲哀:悲哀(11次)、哀鳴、悲思、哀鳴、辛酸、悲傷、哀鳴、悲傷、哀...
4)孤獨:孤獨、寂寞、孤獨、獨身、孤獨、孤獨、孤獨、孤獨、孤獨、孤獨、孤獨;悲傷,悲傷,悲傷,美麗,悲傷,悲傷,黑暗,寒冷...
5)苦:鬼、微光、靜素、黑暗、暗夜、鬼;悲傷,怨恨,痛苦,煩惱,長期的怨恨,怨恨...
關於“自傷自感”:
憂傷、悲傷、憂郁、遺憾、憂郁、沈思、憔悴(5次)、徘徊、走來走去、徘徊、猶豫、擔憂、徘徊、藍魔人、花、葉、秋...
關於“眼淚和哭泣”:
流淚(7次)、流淚(4次)、抽泣、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哭,哭,抽泣,哭,哭,哭...
戴望舒詩歌中的感傷基調,大部分應該來自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1927到1932去法國的五年間,王澍的個人經歷相當復雜。.....五年的奔跑和掙紮,當然都是徒勞的奔跑和掙紮,只為他得到壹顆空虛的心;.....在苦難和不幸中,王澍始終沒有落下的是寫詩。這幾乎是他靈魂凈化的終點。逃離烏煙瘴氣的現實社會,低聲念著這樣的句子,想象自己沒有被世俗的網絡抓住,從而忘卻。
——杜衡《王叔草序》
後期“抗戰詩人”在災難的歲月裏走出書房。面對受損的土地和家園被毀的同胞,人們受到鼓舞:
血染的土地,燒焦的土地,
更強大的生命會成長。
新的壹年帶給我們新的力量。
祝福!我們的人民,
努力工作的人,勇敢的人,
苦難會帶來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