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中常用的意象有五十多種,如:
1.用冰雪的結晶比喻思想的忠誠和品德的高尚。
比如“洛陽親友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
2.望著月亮想著親人——引起離別和思鄉。“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唐立白《靜夜思》)
“小樓昨夜又偏東風,國不忍回首月明年中。”(南唐李煜《於美人》)
3.折柳道別。
"今夜妳在哪裏從美酒中醒來,楊柳岸,在微風減弱的地方?"——柳永《玉林令》“秦樓月,年年柳色,巴陵傷。”(唐·李白《憶秦娥》)
4.用“蟬”比喻高尚的品行。
羅的《壹個政治犯在聽蟬》:“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大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余士南《蟬》:“不是秋風使妳孤傲。”都是用蟬比喻品德高尚。
5.用草木的繁盛來烘托荒涼,以表達跌宕起伏的感情。"經過十英裏的春風,小麥是綠色的."(宋·姜夔《揚州慢》)“門前臺階綠草如春,葉下鳥語歡。”(唐·杜甫《書香》)“朱雀橋上野草花,五壹巷口夕陽斜。”(劉唐玉溪的《五壹巷》)
6.菊花-忠誠和高貴的品質
唐元珍《菊花》:“秋叢似道士,越圍越斜。不是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更無花。”表達
詩人對忠誠和高尚品格的追求。
諸如“我寧願把香捧在枝頭死去,也決不把它吹落在花叢中”(鄭松·小思《冷菊》)等詩句,都是用菊花來裝詩人的精神貨物。
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了詩人人格的寫照。
7.梅花——抗雪,不怕挫折,純白,老寒三友之壹。
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挫折。
成為世界第壹的品質不僅是詠梅,也是自我表揚。
王松安氏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達了梅花的意思。
花朵的純凈和潔白收到了良好的香味和顏色的藝術效果。
8.松散——忠誠而高尚
李白《贈書奉黃裳》:“望君松,但慎勿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希望。
他是壹個正直的人。
9.荷花——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詩人用荷花比喻不與人同流合汙的節操。因為“蓮”和“憐”同音,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蓮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南唐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
10.梧桐——荒涼和悲傷的象征,類似香蕉。比如“每壹片葉子,都帶著聲音,從空階滴落到明處”(唐雯·聽雲《更漏》),“梧桐瀟瀟,滴在黃昏”(李清照《慢聲》)。
11布谷鳥(分規)——荒涼和悲傷的象征
李白《聽說王昌齡移左,龍標瑤有此信》:“華陽墜地,文道龍渡五溪澗。吾心憂明月,吾將隨風至夜郎溪。”布谷鳥是壹種鳥。寫第壹句就是眼的場景,在蕭瑟的自然風光中傳達離別和悲傷的感覺。《蜀道難》:“聞回,愁空山。”三四句話,用送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了對朋友的無限懷念。
深表同情。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歌聲讓人聽起來像是“我離不開哥哥”,很容易勾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的聯想。
“江暮愁,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江棗寇碧》)。
13紅巖——思鄉遊子對親人的親情和旅行中的心酸。
如隋朝人薛道衡寫道:“人歸雁陣,花前思。”早在花開之前,我就有了回家的念頭;但是等等
當大雁返回北方時,人們還沒有回家。
還有鴻雁所指的書信。如“雁過不答我,滿江秋水”(杜甫《致天空盡頭的李白》),李清照的詞“雁過”
回,月滿西樓”等。
14、水:由於水的柔軟,不斷剪切的特性類似於人的憂郁情緒,詩人常用水來比喻悲傷。
李煜說:“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人長大了,討厭水。”把棉花比作從東方流來的水。
持續的憂郁。
秦觀《走在沙上》:“哀怨漸遠,遠方如春水。”“是淚要化作春江,流不盡,愁不勝愁。”劉壹
水與悲傷的關系也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因為河水東流,時間流逝,人生短暫,歷史發展趨勢不可阻擋。比如李白的《入酒》:
“妳有沒有看到黃河的水是怎樣從天上流下來,壹去不復返的?
15、猿哭:常象征悲傷、難過的感情。
杜甫《登高》,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
在李道元的《朱曉靜姜水》中,漁父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
16,羌笛:壹種來自古代西方的樂器,發出悲傷的聲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它,
比如王之渙的《涼州曲》:“強敵何必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岑參的《白雪歌·送別田書記吳歸家》:“中國軍隊設宴答謝賓客,並為他演奏蠻族的琵琶、吉他、豎琴。”李益《論守鄉墻夜聽笛》:“不知何處吹蘆笛,壹夜尋人。”
範仲淹《漁父傲》:“壹杯濁酒家萬裏,冉彥不歡,羌管滿霜。”羌笛淒厲的聲音,
經常會讓招聘人員落淚。胡佳和魯管的功能相同,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17,長汀:陸地上的告別之地。
李白菩薩俠:“歸程何處?亭子比較矮。”
柳永《雨霖鈴》:“寒而悲,長汀已晚。”李叔同的《送別》:“亭外,古道旁,草青。”顯然,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亭子已經成為陸地上的告別之地。
在詩歌中,以景物抒情者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的明月”傳達“鄉愁”;用“松風山月”傳達“隱逸”;用“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悲哀”;用“中秋月圓”溝通“相思苦”;以“風雨落花,雙燕獨飛,重亭玉枕”傳達“永遠在我心愛”;以“長亭折柳”傳達“送別情懷”;以“江湖壹舟,月落淚”傳達“詩人旅途之痛”;以“夢醒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哭”傳達“悲歡”;以“昔日榮光不在眼前,晚霞幾度紅”傳達“人世滄桑之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哀嘆國勢衰敗,熱愛國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