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好問原文_翻譯與賞析

元好問原文_翻譯與賞析

元好問,字於之,太原(今山西忻州)秀雍人;北魏鮮卑拓跋部,元昊問他的繼父葛源;七歲時,他就能寫詩了。十四歲學郝天廷,六年成秀才。星鼎(1221)五年後,妳不會選擇;鄭達元年(1224),宏字秀才,由儒授,國史所編,通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秋(1231),被召至京師,除尚書省、左思外,調任某外交大臣;吳金不當官,元憲宗七年死於鹿家;詩文作品,在金元時期,是相當重要的;詩有陰郁的風格,很傷人。《詩論》中的三十首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著有《壹山集》,又名《壹山文集》,主編《中州集》。元好問軼事典故,詩詞狂,笑翻山越嶺。

臨終時,元好問讓後人只在墓碑上寫七個字,可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和肯定,“詩狂而笑山,飯不妨笑杜甫。”壹句話就表明了他對自己詩歌才華的極大自信。

元好問(1190-1257),字,曾在嶧山(今山西定襄縣東北)讀書,故名嶧山,晉太原(今山西忻州)秀容人,官宦世家,祖譜出自北魏拓跋。他從小聰明,四歲讀書,八歲會寫詩。十四歲拜靈川名儒郝天廷為師。我潛心學習了六年,研究古代經典。幾年時間掌握了上百個流派,文學修養很高。元好問壹生寫詩五千多首,今有詩1,388首,詞384首。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在詩歌創作上最為突出,他以《悼亡詩》奠定了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些詩寫於金朝滅亡前後,主要有三首關於祁陽的詩、五首關於十二月仁臣駕的詩、十五首關於雪亭的詩、三首關於五月三日過北的詩、十首關於續小女子的歌。這些詩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意義。元好問的“悼亡詩”在藝術概括和情感真摯方面,是杜甫之後少有的。但是,和杜甫不同,他對國家的復興還是抱有希望的。他既絕望又不甘,壓抑的感情迸發出感染力極強的挽歌,而這些“悼亡詩”又掀起了杜甫之後現實主義詩風的又壹* * *高潮。比如《祁陽》第二部:“壹百二十河草不橫,十年黑暗秦鏡。西方無信,東方有哭。野藤滿愛戰骨,夕陽空。從何人詳問蒼穹,力爭寄蚩尤為五兵”,又如《桂四五月三日渡北》:“路上盡是倦囚,車慣如水。粉紅隨兀馬哭,為誰壹步壹步回頭。”“隨營,木佛比柴便宜,鈴全鈴。幾何學家被魯擄掠,船到汴京,泥濘不堪。”“骨頭都亂了,過幾年,桑葚變成了龍沙。我只知道河裏有許多生物,但有幾間破房子。”筆筆都是血淚,字字都是悲憤。正如清代大文學家、歷史學家趙翼在《山遺詩》中所說:“國家不幸,詩人幸,方便給他們滄桑。”是破碎的山河和詩人的憂患造就了這些優秀的作品。

當然,元好問也有大量的山水詩。這些詩整體風格瑰麗,典雅不做作,名句眾多。如《黃陂山壹遊》:“湍聲轉山溝,雪隨陰風寒。懸於千尺之上忽成眼,惡感洗胸。雷公打雷散雹,太陽射落長虹。壹瀉千裏珠,滄海打翻龍愁。”詩人用雄渾有力的筆觸寫出了黃驊山瀑布的奇景,給人壹種氣勢磅礴的感覺。此外,元好問後期還寫了壹些題畫詩。這些詩短小精悍,意境深遠,常以題發揮,有味道,充分襯托了畫的內涵。比如《秋水小發圖》:“羊腸百轉不動,車滾* * *久。畫好殺壹船,萬裏清江萬裏天。”從詩中可以看出,畫的內容是秋江無邊,舟楫小舟,但詩人只是以此畫為引子,以路難行,世難為吟誦的真實對象,使得畫的意境和內涵擴大了許多。

元好問留下了384首詞,稱為《易山越賦》。後世許多研究者喜愛他的詞。比如翁方綱認為元好問的詞比陸遊的詞更高雅。劉熙載稱元好問的詞為“宋代名篇”,風格既有豪放,又有婉約;現代學者郭象升以《古代作家文選》為例,評價元好問:“義山筆法驚人,吸納千流,留有四十卷,與金史相近。”應該說,這些評價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元好問的文字確實達到了壹定的水準。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作詞,晚年也不離不棄。就風格而言,以晉朝滅亡為界,前期明朗豪放,後期蒼涼陰郁。

元好問不僅詩歌知識淵博,而且自稱“詩歌專家”。他寫了壹篇不朽的詩評《論詩三十首》,幾乎概括了漢代以來的各種風格和重要詩人。所有的評論都集中在七言詩中,不僅準確,而且文采橫溢。《詩論》沿襲了杜甫的風格。那壹年,他才28歲。

但無論是元好問的詩歌,還是他的詩學,除了學者和熱愛他的人,大眾知之甚少。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壹代文學領袖,就像他所處的亂世壹樣,只是壹個模糊的歷史形象。

茍亭野史壹布依

元好問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在金元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實元好問的詩不僅是文學的,也是史詩的。他更擅長史學,作為學者,對《金史》的修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朝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以傑出的文明著稱。元好問所處的時代是元朝滅金,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交替移植的時期。這壹時期,元好問的《中州集》、《人臣雜編》、《續誌》和《元稹山先生文集》等著作,均以史為文,在元人編撰《金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宣宗時期(1217-1221),元好問在文壇上已經逐漸嶄露頭角。同時,元好問也已踏足歷史。“等妳長大了,妳會更多地了解秦朝的事情,每次聽到周漢城市,藍田,都建。更是“望山河勝,驗前世殘,差點不負古人。“天興二年(1233)四月,元好問等壹些官員在聊城(今山東聊城)被蒙古軍隊扣押後,他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寫下晉朝末年的史實。1239年,舊王朝被新朝廷取代,被關押在山東聊城六年的元好問重獲自由,回到了忻州。最後,他下定決心“在家裏建壹個亭子,在上面寫字,取名野史。"經過多年奔波,他積累了大量的君臣遺言資料,後被稱為《金元君臣言行錄》。以“以詩存史”為宗旨,編輯《中州集》。這是壹部金代詩集,不僅收錄了金代去世或不在蒙古的詩人、詩人的詩歌2116首,包括金代的兩位皇帝、大臣,甚至布衣的普通百姓(包括2001首和115首),而且是給每壹位作者* *。”黃金歷史?《藝文傳》就是在它的基礎上寫成的,後來的《全金史》自然是在它的基礎上補充的。同時,《中州記》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元好問壹向尊重史實,不墨守成規,寫的是壹本直書。後世學者壹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書多”。元好問修改國亡史的做法也被後人模仿。

野史館久負盛名。在這800年間,有許多人哀悼或修復它,留下了許多詩歌和銘文。然而,早在民國初年,山西教育校長梁山基就曾感嘆“如今亭臺樓閣如此稀疏,名不副實又如何?”現在要壹百年了,更加頹廢。腐朽之間,只剩下遺忘。

人物的生活和家庭背景

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兒子(壹個是秦王拓跋漢,壹個是南安王拓跋玉)。其祖先隨孝文帝從平城(今大同)遷至洛陽,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改姓袁。北魏分裂後,戶籍落到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五代以後,從河南遷到平定府(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曾祖父袁遺是北宋惠宗宣和年間(1119-1125)神武(虎)在忻州的官員。曾祖父袁春(左春人)在北宋時被任命為西州(治今山西隰縣)的永璉大使,從平定遷到忻州,所以他成了忻州人。我的祖父袁子善在王正龍二年(1157)在柔甫(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當過老師。父親袁德明多次科舉失敗,以教授農村學為業,平時以詩酒自娛,著有《東言集》。

出國留學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八月10)七月八日,袁浩文出生在忻州農村的壹個士大夫家庭。由於二叔、三叔沒有兒子,所以元好問有三個兄弟,他是老三。植根於中國的傳統,他的叔叔葛源(後來元好問稱他為龍城統治者)在他出生7個月後就把他視為養子,並立即帶他到葉縣擔任知縣。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穎,七歲就能寫詩,被譽為“神童”。十壹歲,葛源在冀州任職,元好問被翰林學士賞識,選擇“愛美以教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師從陵川人郝錦卿,獲得了廣博的經學和歷史知識。元好問十七歲時,葛源被開除出靈川郡,但為了兒子的學業,他繼續在靈川生活,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他才帶著家人離開靈川。

考場失意

元好問十六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的“免省考”,直接到並州參加鄉試,卻不在名單上。後來在太和八年(1208)19歲的時候,他去長安參加政府考試,但是這次失敗了。

元好問二十壹歲回鄉,在距離祠堂數十裏的定襄義山讀書,故名“義山山人”。兩年後,蒙古軍隊突襲秀榮,殺了10多萬人,殺了他的弟弟袁。為了躲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富昌,後又遷居登封。

邵偉王重慶元年(1212),元好問第三次到中都(今北京)參加考試,還是沒有通過。這年正月,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潰,蒙古逼近中都。坎坷的道路,民族的危機,考試的失敗,讓他非常沮喪和擔憂。

真祐二年(1214),蒙古人圍攻,遊牧民族撤退。金玄宗匆匆遷往南京,元好問今年夏天去汴京準備秋天要舉行的考試。他雖再次落榜,但在汴梁考取,得以與趙秉文、楊、、李嚴等朝中名流顯貴交好,詩歌創作極為豐富。其中,嵇山、魯園縣的琴臺等。,深得時任禮部尚書趙秉文賞識,其封號震動京城,被譽為“元才子”。但不久由於蒙古兵的圍攻,元好問不得不從山西逃到河南,並逐漸在豫西定居下來。真祐五年(1217),28歲的袁浩文再次去北京參加考試,還是沒有通過。

坎坷的職業生涯

興定五年(1221),32歲的狀元元好問,因為科舉考試堂上的壹場糾紛,被誣為“元氏縣黨員”,憤然拒選。三年後,三十五歲的元好問得到了趙秉文等人的進貢,以優異的考試成績奪得了中國科舉。元好問在宏字科被授予第壹名後正式入選,被任命為國史所編輯,在汴京留官,但生活相當貧困。

晉愛宗二年(1225),36歲的元好問因不滿清官生活,回到登封。在此期間,他寫了壹部重要的著作《杜甫詩論》,其中收錄了杜甫的生平、年譜以及自唐以來對杜甫詩歌的評論。

鄭達三年(1226),元好問被任命為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河南內鄉縣令換。不久,他的母親張去世,他的長子出生。元好問丁酉住在內鄉故裏白鹿原,並應鄧之邀,去當副官。不久,蒙古軍攻占鳳翔,鄧投降,元好問趁機辭去幕府職務。

鄭達八年(1231),元好問調任南陽郡,大刀闊斧改革,成效顯著。所以河南方誌說他“知南陽郡,尤善治”。《南陽郡誌》記載:“南陽郡,軍民十余萬,(元好問)帥府命鎮督,甚為厲害。”

國家被殺被囚禁。

此後不久,元好問進京調金,中央* * *任尚書省史,遷汴京。此後,他被提升為左思的總經理,並被調往尚書省的左思員外郎。翰林官方知道這個專利。

天興二年(1233),蒙古軍包圍開封,元好問在圍城中。金愛宗逃都,敗魏州,逃歸德府。當朝鮮沒有主人時,崔莉帶領他的軍隊把這座城市獻給了蒙古。崔莉投降蒙古後,脅迫朝臣立碑為他歌功頌德,元好問、王若虛、劉琦都被迫參加題字,磨掉宋徽宗《甘露碑》的字跡,刻成碑文。

天興二年(1233),四月,蒙古兵侵汴京。元好問向時任蒙古刺史的耶律楚材推薦了王若虛等五十四名中原士人,請求耶律楚材保護任用。金死後,元好問帶著大批金朝官員被俘,被押往山東聊城,關了兩年,後住在關氏縣。作為階下囚,元好問隨家人輾轉山東聊城等地,逐漸與閆妍、趙天錫等蒙古漢軍首領取得聯系,生活逐漸好轉,行動也更加自由。

在此期間,他為晉國的覆滅和國家的漢奸錯誤而痛心疾首,又為了以詩存史,孜孜不倦地編輯了《晉國已故君主兼大臣詩集——中州集》。以“中州”收藏為名,隱含著緬懷故國、以金為正統的深意。

成就詩歌

元好問是壹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作家。關於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他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或記載的傳說,除了傳統的戲曲如金,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理論、筆記、表情、疏、碑、碑文、歌、誌、序、語錄、頌、書和演講。

元好問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內容真實,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華而不實。他的同時代人和後人對他的詩評價很高。

他的朋友徐世龍說:“作為詩歌,都有相當的法度,風格的本質是壹種變化。李、杜,大蓋山水詩之祖,法度深厚,豪放豪放。文人如韓歐,公正明了,無奇不有,晦澀難懂之詞;樂府清新失意,悠然光明,制度最備。也可以以俗為雅,改之為新,使前人不傳,東坡、稼軒不聞。”他的另壹位朋友葉莉甚至稱贊他是“李二(李白和李詠)的背影”。

評元好問《四庫全書總目·義山集》:“好問者為士,金元高聳如壹大篇。他寫的《中州集》意在用詩保存歷史,得之不足。自己做,形象深刻,格調高。沒有南宋渡宋江湖之人的習慣,也沒有江西的粗暴推導之失。說到古文,繩索緊,眾人有備,碑刻特別厲害。”

元好問也是壹位才華橫溢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詩三首》、《詩三十首》、《與張中傑的閬中論文》、《校勘李澤系列跋》等。都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還提倡寫詩要“誠”“情”,提出了許多寫作上的技術原則,如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學習上要“蓄力久長”,這些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的結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單詞

詞的創作

1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

(1)喪字;(2)寫山水詞;(3)情話

(4)其他:詠懷往事、送別、詠物詩、狩獵、邊塞詩。

2.特點:元好問以蘇、辛為典範,兼收各家之長,所以有婉約豪放的各種風格。

詩歌理論

元好問《詩三十首》的詩學理論

元好問《詩三十首》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崇尚“自然”,崇尚情的“真”;崇尚雄渾豪放的詩風,主張神韻體兼容;主張李與杜並列;倡導多元傳承的詩風;凱·郝靜詩歌理論的巔峰。元好問的詩學理論也影響了元代的詩學理論。

文學

元好問的主要文學成就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於喪葬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元好問的悼亡詩有兩個主要特點。第壹,它們真實地反映了金朝滅亡,百姓被炭抹的社會現實。他著名的《祁陽三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壹。真實是元好問悼亡詩的最大特點。

二是歷史反思。元好問的喪葬詩包含了他對喪葬事實的歷史審視和評價,增加了他思想的深度。

元好問是金代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詞有三百多首,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來說,都是金代之最。元好問的散文深邃、質樸、獨特。元好問有壹部筆記作品《續簡毅誌》,是金代筆記中的精品。

歷史科學

元好問見證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從政多年。他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時刻關註著晉國的命運和古跡的保護。

在金儒倒臺前夕,他向政治家們建議用女真小字寫壹部金史,但未能如願,於是私下編了《仁臣雜記》。金死後,他抱著“國史必亡”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的力量編纂壹部晉史,並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他拒絕做蒙古的官員,以顯示他的信徒身份和對祖國的忠誠。然而,為了寫黃金的歷史,我不得不與前往蒙古的中上層官員打交道,以獲得他們的協助和必要的信息。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理解他,“醜化罵,嘲笑她侮辱她,侮辱她的兒孫。”元好問為了實現自己編纂《金史》的野心,忍辱負重20余年,直至去世。為了編纂《金史》,他在自家院子裏建了壹個“野史館”,作為存放相關資料和編輯撰寫的地方。經過多年奔波,他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統治者和大臣遺言資料,後被稱為《金元統治者和大臣言行錄》。

他以“以詩存史”為宗旨,編纂了《中州集》。這是壹部金代詩集,不僅收錄了2116金代去世或不在蒙古的詩人、詩人的詩作,包括金代的兩位皇帝、大臣,甚至布衣的普通百姓(包括2001詩和115詩),也是為每壹位作者* *

《文傳》就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後來的《全晉書》也是在此基礎上增補的。同時,《中州記》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可惜,就在他自信滿滿地說只需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查閱、抄錄《金史錄》中的相關內容,就可以開始寫《金史》這本書的時候,他的壹個朋友卻從中作梗,沒能看到《金史錄》在蒙古戶、漢軍首領張柔的記載,功虧壹簣,讓他後悔不已。雖然元好問生前未能實現編撰《金史》的願望,但他所搜集的材料為編撰元代宋遼金史乃至明代元史提供了大量第壹手材料,尤其為編撰《金史》奠定了基礎。元好問尊重史實,不墨守成規,直截了當,所以後世學者壹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被稱為“他寫的很多書”。元好問修改國亡史的做法也被後人模仿。比如明代的萬斯同老人,他拒絕了清廷博學的宏詞部的招募,堅決拒絕了清廷給予的編撰七種俸祿的官銜,而是以“布衣”的身份參與了明史的編撰。民國三年(1914),清史館成立,多位清史老兵參與編寫《清史稿》,以報故人。

介紹袁浩文(1190—1257),太原秀榮(今山西忻州)玉山人。是北魏鮮卑族拓跋和唐代詩人元傑的後裔。

高祖袁遺,北宋宣和年間神武的軍事使節,在秀榮定居。

元好問出生於1920年7月,收養了他的叔叔葛源.葛任葉縣、陵川,魏於二年(1210)死於龍城。我很好奇。我七歲就能寫詩,有壹雙神童的眼睛。十四歲學郝天廷,六年成事業。在星鼎(1221)五年後,如果不選。鄭達元年(1224),宏字秀才,授儒,國史所編,通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被召至京師,除尚書省、左思外,調任外交大臣。

吳金不為官,他負責書寫歷史;把金元國君和大臣們的遺言帶到行中,有壹百多萬字,元人整理編輯了《金史》。被編為《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金代許多詩歌都以此為據。第七年,元憲宗卒於獲鹿(今河北),享年68歲。

《晉史》(卷126)附袁德明。苗嶽曰:“黃金之大,盛世之昌,文筆之大。於是他最後建了壹座山,成了壹個大宗師。他的詩優美,飄逸,典雅,國毀於文學。

《仁臣雜本》雖失,但元人編《晉史》,書多,故獨稱雅正。詩史和散文史,摘錄壹條,元明初年以來與之無關,漢代以後就不算了。"

著有《嶧山文集》40卷、《嶧山樂府》5卷、《續簡毅誌》4卷。《金泉元詞》收錄了380多首詞,是最完整的。

元好問的詩文在金元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詩獨具匠心,靈動而不美,形成了河汾詩派。2000年,他致力於收集金君臣遺言,其中大部分是後人整理的。著有《杜詩論》、《東坡詩》、《金雞詩話》、《詩與自警》、《人臣雜刊》、《嶧山先生文集》、《續誌》四卷、《嶧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有遺山先生傳世作品集和中州集,有清代光緒年間再版《閱山居》。

他是我國晉末元初最有成就的文學家、史學家,文壇領袖,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金元之交的橋梁。他被譽為“北方文人”、“壹代文人”。他的詩、散文、詞、歌都是作品。詩歌是最高的成就,尤其是“喪詩”;其詞為晉代之最,可與宋代名家相提並論。他的散曲雖然沒有代代相傳,但在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的功德。

著有《袁壹山先生全集》,詞集《壹山越賦》。有壹個中州藏書館,裏面保存了大量金代的文學作品。他的詩蒼勁有力,散文博大精深,字正腔圓,但他的缺點是經常墨守成規。今天有1361首詩,內容豐富。有些詩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如祁陽、仁臣的《十二月駕到東然後事》,陰郁悲涼,追述老杜,堪稱壹代“詩史”。他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歌體裁多樣,七言是其強項。

元好問的雜文繼承了唐宋大家的傳統。它清新有力,長短隨意,準備充分。它是金代文學批評的巨擘,模仿杜甫的《詩品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很大。

藏書之家:金牌作家和藏書家。字於之,號宜山。太原秀榮(今山西省新縣)出生。興勝進士,官至尚書省,左秘書為外交大臣,入翰林知專利。金死不當官。詩是壹代文壇領袖,晚年承擔了寫作的責任。據《山遺》記載,他家藏書很多,都是宋元以前的舊事。真祐四年(1216),因藏書於墻間而得救。有《春秋》、《三史》、《莊子》、《文選》等雜書和手抄本。現在還有壹千多卷,還有幾百幅畫。書店建為“野史館”,藏書著書。然後就是順天的家了。就拿晉代的史記來說,早晚抄集,達到壹百多萬字,卻無功而死。他壹生寫了1380多首詩,380多字。有6部散曲,250多篇散文,並有4卷小說續《簡毅誌》。著有《倚山詩集》、《樂府集》、《續誌》、《人臣雜集》、《唐詩倡導與代言》等。用《中州集》編輯。此外,還有許多佚文,如《金雞》、《東坡詩》、《杜詩論》、《詩與自警》、《人臣雜編》、《晉代言行錄》、《南關錄》、《吉劍方》、《顧》等。元好問《醜B》詩18歲去試並州,說每個捕鵝人都說:“我今天得了壹只鵝,我要殺了它。斷網的人哀嘆不能去,卻撲到地下死了。”因為我買了它,我被埋在分水之上,而石頭就是知識,所以我稱它為“秋艷”。大部分同行都是吟詩人,還有“秋艷詞”。老作品裏沒有宮務,今天改了。問世間,何為愛,教生死?四面八方飛來飛去,老翅幾經冷熱。玩得開心,離開苦,學校裏的孩子就多了。妳要有壹句話:萬裏雲,千山暮雪,妳只向誰影?橫墳路,寂寞時笛鼓,炊煙依舊平。招魂有什麽意義?山鬼暗暗呼風喚雨。天空也嫉妒,不信的話,飛鳥燕子都是黃土。世世代代,留給詩人,盡情歌唱,盡情飲酒,遊覽秋艷。——晉代元好問《摸魚·秋艷詞/麥貝堂》摸魚·秋艷詞/麥貝堂

晉代:元好問

乙醜十八歲去試並州時,對捕鵝人說:“我今天得了壹只鵝,我要把它殺了。”斷網的人哀嘆自己去不了,卻撲到地上死了。“因為我買了它,我被埋在分水之上,而石頭就是知識,所以我稱它為‘秋艷’。大部分同行都是吟詩人,還有“秋艷詞”。老作品裏沒有宮務,今天改了。

乙醜十八歲去試並州時,對捕鵝人說:“我今天得了壹只鵝,我要把它殺了。”斷網的人哀嘆自己去不了,卻撲到地上死了。“因為我買了它,我被埋在分水之上,而石頭就是知識,所以我稱它為‘秋艷’。大部分同行都是吟詩人,還有“秋艷詞”。老作品裏沒有宮務,今天改了。

詠物、寫鳥、抒情的愛情都是新綠,肖磊藏著壹點紅色。壹定要珍惜自己的芳心,不要輕易綻放,讓春風的桃花扇在春天裏綻放吧!——晉代元好問《同代未開海棠》同代未開海棠。

秋海棠的新枝間長出壹層又壹層的葉子,藏在壹點點的小蓓蕾泛出壹點點紅色。

壹定要珍惜自己的芳心,不要輕易綻放,讓春風的桃花扇在春天裏綻放吧!古詩三百首,吟誦東西,寫花,叫人穿漢服化妝,六條街的燈讓小孩子生氣。我不過是壹件長衫,也在遊客的笑聲中。——晉代元好問《京都元熙》京都元熙

穿著漂亮衣服的遊客到處都有娛樂活動,在大街小巷,孩子們的笑聲和玩笑非常明顯。

我不過是壹件長衫,也在遊客的笑聲中。逛元宵看更多元好問的詩> & gt